Author

Topic: 这真的是创业者最美好的年代吗? (Read 361 times)

sr. member
Activity: 420
Merit: 250
Danny W:

现在的互联网真的适合创业么?

任何一个行业没有适合与不适合创业一说,只有适合和不适合的人。遗憾的是,大多数人的本质,是不适合创业的。

大多数人,既没有执行能力,也没有战术能力。

现在看的太多所谓的项目,太讲究战略了。战略铺的特别大,根本没有战术上的措施,基本的一二三步都没有想法。真正操作起来,细节上根本没有讲究,这个事情的复杂之处在于,你有特别良好的职业训练,不行,因为会特别僵化不江湖,这样在初期竞争的时候会非常吃亏;但是如果没有职业训练,也不行,根本不知道怎么带人,带团队,需要什么样子的人。说的再不客气点,连注册个体工商户如何注册,公司的经营范围都搞不清楚,就盲目的拉人做起来了。

互联网已成了江湖,不是江湖中人,不明白很多事。

都不说信封,肉鸡这种事情,很多产品你想抄一个都抄不好,为什么?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有一些产品的出发点和背后的故事,根本不知道当时为什么做这个产品,这个产品到底是怎么挣钱的。

现在整个互联网界其实已经发展了有一段时间,很多真实的状态需要混许久才知道。这个行业的麻烦之处在于,你以为门槛很低,有一个好想法,拉一个团队就能上,其实背后的故事特别特别多。

这也是为什么我特别烦有人总跟我说风口,君不见那位大哥都做到总裁级别,看准一个东西跳出来,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产品,营销,软件,硬件,后台,一拉就一把团队,再说一个风口理论,可是很多创业者一耽误就好几年。有的连续创业者根本就没想做上去,结果一不小心上市了都不知道怎么做了。

尤其技术不强在每个阶段都会遇到很多麻烦,且不说产品做到最后架构特别乱,就是用户量上了一个级别,遇到攻击怎么办?别说到时候有钱找大牛这种话,大牛都是从一开始就在一起的,请来的空降最多一外包,而且明摆着不信任自己的技术,这样极容易出事。被攻击要挟呢,地推被阻挠呢,很多人想都没想好就想做,做起来就出事。君不见现在表面上看起来做的风生水起的都是有多上年关键岗位经验,或者有特别资源的。

而且,多数创业者,都没见过钱长什么样子。

没见过钱的样子,融过天使之后,没有强有力的信念,极容易出岔子,这点上,国内创业者比国外创业者不单纯的多。没见过钱,从第一天就是为了钱来的,根本不是为了事来的。真的弄到了钱,甚至侥幸上市,分钱上就处大问题。

可是,上市是终点么?不是,只是起点而已。其实你看多了就会发现,上市这个玩意,就跟考试一样,满足所有条件就60分及格就能上,偏偏国人最擅长的就是考试。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拿钱不是问题,拿钱怎么用,怎么分,是大问题,这个时候想好了,拿钱更不是问题了。

总之,草莽一般的行业创业时候需要草莽一般的人,例如99年的互联网,但是就是这样,8848也是没做起来;一个行业发展了那么多年,也会有特别好的新公司存在,例如西海岸的Automony这样的。没有不适合的时间,只有不适合的人,可惜的是,不管在什么时间,大多数人都是不适合的。

至于国内创业者的状态?听说总理去创业大街的时候,早上很多创业者被警察拦在了创业大街外面。

另外,你看现在知乎一登陆,一页拉下来,40%做广告,50%自带公众账号,就10%好好答题,里面还经常推送情感的,是我关注的姿势不太对,还是到底变成了啥玩意啊……

广告做的还理直气壮好像在社交网站上做广告是应该,做就做呗,有的东西写的还真不太对劲,就这样的互联网环境,不混个1年半载,你如何分辨,你现在看到的,是真,是假?

李依隆Jimmy:

在现在这个时代,创业这件事情被人为加上了神圣光环。好像出来创业就很牛逼,创业了就能上去敲钟赚大钱,创业就是一件很有情怀的事情。说句不好听的,现在这波互联网创业就像是新世纪的大炼钢铁,只是炼出来的不是废钢。

先说说什么样的人适合创业?

1、执行力超强,有想法很快能上手筹备的,拖延症创业那就是个笑话;

2、精力旺盛的,每天熬夜还能神采奕奕的最好;

3、擅长做需求分析的,找准需求非常非常重要,很多人瞎忙活了很多年的项目最后才发现根本不存在这需求;

4、最最重要的还是,有资源。就算你想找个靠谱码农也需要资源。

某个学生当年想做两轮平衡车,但是一来不懂原理,二来技术也不怎么样。但是这哥们是清华的,认识一个清华学长在某军工央企,他给这个学长打了电话,这个学长又给他当高层的清华学长打了一个电话。最终的结果是,这位高层派了几个工程师专门帮助他做这个项目,还帮他推广,后来做成了。

如果一个二本院校的学生听到了这个故事,感觉很励志,也翘了课去创业做平衡车,他做成的概率有多大呢?其实,我们有时候都不太愿意承认,一件事情发生概率很小很小的时候,那就是不可能。人生不可能像电影一样开主角光环。

很多人习惯用上帝视角来看一个个创业案例,你以为光有执行力就可以?有个好的idea就可以创业?或者有情怀?很多人告诉你的所谓的“人森经验”并不一定真的是他做成功的最本质的原因,这是个资本的时代,光有情怀有个P用!

某关系不错的哥们之前在某公司工作了几年之后出来创业,做O2O项目,后来公司被BAT的某一家收购了。项目做成之后经常被请回原来的学校各种演讲,论调无非是“现在是最好的时代”、“遇见了机会要勇敢去抓住”、“创业不要怕失败”等等这些。我听说了之后开玩笑跟他说:“等你儿子长大了,看了这些,搞不好毅然决然辍学创业去了呢。”

他听到后放下筷子,对我说:“他要敢这么干,我肯定打断他的腿!” 很多在互联网创业当中赚到钱的人,后来都不愿意做产品了。有的做起了投资人,有的做起了外包。真正做过产品的,才知道中间有多少坑。

什么叫创业?按照大佬徐小平的说法:创业就是一生资源的总爆发。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大部分人都不适合创业。看似互联网创业门槛低有个想法拉个团队就能搞,实际上,这背后需要撬动多少资源是外面的人很难想象的。大部分离职创业的人都还不如在原来公司干下去赚得多;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满满的情怀,抱着一颗改变世界的单纯想法,折腾了两三年,回过头来什么都没捞着,以前老老实实读研工作的同学都把自己甩得很远了。

跟一在某大型央企当项目经理的朋友聊,我问他为什么不创业?他说,出去创业了能调动这么多资源么?当时听了很佩服他,他很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

搞互联网创业的,大部分在融资前就散伙了,剩下的绝大部分都死在了天使轮没过多久,活下去的要么是资金链断了公司倒闭,要么就是在资金链断掉的前一天。虽然很多属于第一种的人会很矫情地给自己贴标签说自己曾经是创业者,只不过失败了。在我看来,钱都没有融到那根本不叫创业,那只是在过家家。趁着大潮去创业的,本质上就是投机。

BAT之所以是BAT,FLAG之所以是FLAG,那是因为这帮大鳄首先占据了重要的刚需,再者,在这基础上他们早已经能盈利。很多创业者骗自己说,盈利不重要,只要能留住客户。确实,很多大佬的例子误导了很多创业者。刘强东做京东可以说自己用盈利换客户、用客户换发展,但是你有他那么强么?你能保证你的项目有足够的客户粘度?除非是刚需。

其次,现在投资很热是因为流动性盛宴各个机构手里有钱,投资公司急着把钱花出去,等到哪天大家手里没钱了呢。你们看看从去年年底到现在做智能硬件的死了多少?

任你当初多么疯狂,在哪哪敲钟,大潮降临的时候,再多的情怀,再多的用户,再多的估值都挡不住。

孙志超:

得说一下,“去中介化”是一个说法,不是说没有了中介,就像说“工业化”不是说没有了农业。约定俗成的叫法不用特意较真。

当前互联网很多人简单的认为就是移动互联网,并依次得出以下结论:已经发展了五六年了,机会不那么多了,当前创业者太多了,所以,现在不见得适合创业。这个观点是很片面的。

首先,当前的互联网革命并不仅仅意味着“移动”,但必须得承认,“移动”是很大一部分。当前社会中的大多数事物都是前互联网时期的产物,都基于“人不可能时时刻刻使用电脑”的假设。

所有三十年以前发明的事物,它们设立之初完全不可能预料到如今人人都随身带有可联网智能设备的情况,所以这些事物都会被冲击或者颠覆。随着所有人都拥有智能设备的世界到来,科技正在渗入生活的各个层面、所有领域,一切才刚刚开始。

除了智能之外,和之前的互联网区别有哪些呢?产品转服务,服务去中介,最终产生全栈式创业。

产品转服务是什么意思?由提供所有权,转为提供使用权,同时单一定价转为动态定价。Netflix算,百度音乐会员算,神州租车算,各种SaaS也都算。无论是产品使用还是传统服务,都在向会员制发展,同时通常也伴随着大数据分析。

举个例子,当电影院改成会员制,每月付费自由选择场次,会发生什么事呢?电影院会记录会员喜爱的电影类型、常去的戏院、习惯的座位、看电影的时间等等。拥有这些资料之后,电影院会切割场次,务求服务到最多交集的会员,如情侣、亲子、文艺青年等。

然后可以对不同场次的广告做定制,还可以开发新的延伸服务。一旦转变成会员制,企业自然会去理解客户,而客户也乐意提供这些资讯,为求换得更切身的服务,双方建立了长期关系的意愿。

这种模式是一种永不停歇、时时更新的营收模式,和过去产品做出来一锤定音的模式非常不同。基于会员制,又衍生出免费模式,这个对于大家而言,就更加熟悉了。

什么叫去中介呢。中介很多,比如房产中介,负责连接买家与卖家。任何产业只要有超过一定数量的买家与卖家,就会有中间人。经销商、贸易商、代理商等都是中间人。中间人的价值是让供给与需求对接,提供通道、信任与方便,也因此有规模经济,催生出大型品牌。大型品牌,又孕育了全国性的广告,以及全国性的大众媒体。

这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有规模经济,最终形成价廉物美的时代。而互联网出现改变了一切,Amazon、facebook等的出现摧毁了大众媒体对舆论的垄断,大量的电子商务平台承担建立信用的恶人,提供供应商与消费者自行对接的平台。

B2B方面,更有数不清的企业自己建立网站,直接跟上游或下游产业链沟通。而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以个人为主体的去中介出现了,带来了产地直销、团购、私教、自媒体、小型外包……各种渠道的阻碍都不再是问题。共享经济也就是这么来的,P2P借贷也是这么来的,众筹也是,比特币也是,海淘也是,很多都是。

最后,什么叫“全栈式创业”?假设你开发了一个对特定产业有价值的新技术,过去的策略是向传统企业销售或是授权你的技术,而新的策略是自己建一个完整,端到端(end to end)的产品或服务,跳过传统企业。既然技术能够取代柜台人员,那么就可以提供一个不需要柜台的住宿服务,也不需要买地、盖旅馆,干脆只要对接房间与旅客就好了,还能获得更大的利润。

这的例子就是Airbnb。全栈式创业指的是不只在技术上创新,还从头到尾掌握使用者体验的企业,也就是“非科技”的部分包括营销、生产、配送等都自己来。从订房到退房,旅客都在 Airbnb 上完成。将来旅客要再订房时,第一个想到的还是 Airbnb。

旧金山的公共运输系统花了两年三百万美金,才搞清楚乘客都是由哪些站上车,而Uber,同样的资料只需要一秒钟。这便是如今科技公司正在挑战传统企业的不公平优势,其实也正是所谓的“互联网+”的概念。

这个时代的来临并非简单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而是因为基础设施铺设得足够健全。没有互联网就没有新浪,没有宽带就没有爱奇艺,没有手机就没有微信,智能手机没有GPS,也就没有Uber存在的可能。物流配送、支付手段等基础建设的成熟,才带来O2O的大量兴起。全栈式创业和过去产业链整合的区别在于,前者着重于使用者体验的程度,后者着重的是生产流程,苹果就同时包含了两者。

最可能受到全程型创业挑战的领域,往往是受政策保护的产业,比如教育、金融、医疗,但也是最难以进入的领域。说到这个,就不得不冷静地看待当前的发展阶段。理论而言,技术的进步会摧枯拉朽般渗入各行各业,带来巨大的创业机会,很快把社会发展得像科幻般高效。但是,任何技术都逃不开社会环境的限制。

打个比喻,你清点一下口袋里的东西,我想出门三件宝应该是钥匙、钱和手机。而且,很可能其他国家的人也差不多如此。现代社会营造的是:知道我们拥有的物品在哪里、能在正确时机取用它们,以及在它们的妥善照顾下有安全感。正是这些因素驱使我们挑选随身携带的物品,慢慢养成习惯,也逐渐接受无形的、数字化的产品和服务。

但如果把眼光放到阿富汗,就完全不是这样了。由于阿富汗的文化分布广泛,加上民众对金融和技术理解的知识程度较低(只有百分之九的阿富汗国民在金融机构有户头),从而形成矛盾:人们感受到的失窃风险是那么高,高到他们相信实体是唯一安全的形式——你看不到的东西,就不是你拥有的东西。

所以直接把工资发到账户的公司,其员工一收到入帐通知就会立刻把钱领出。更糟糕的地方,塔利班把银行卡、智能手机之类的事物都认为是异教的西化工具。

举上面这个例子比较极端,实际想说明的事情是任何新技术、新理念推进社会的程度会受到诸多国情民情和文化的限制,比如说airbnb在我们国家就很难发展。同样,这一次互联网产生的产业革命也会有自己的天花板,不能盲目乐观;但目前还远没有到可做之事已做完的瓶颈状态,所以抛开投资的泡沫和创业者是否过多的问题,现在依然是非常适合创业的年代。

文中观点整理自知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http://www.donews.com/idonews/article/6291.shtm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