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范强,张薇:日本为何不会加入亚投行 (Read 299 times)

sr. member
Activity: 476
Merit: 250
今年3月,英、德、法等国宣布以创始会员国身份,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后,日本是否加入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当时舆论曾认为,在因为情报收集失误而遭受“外交失败”后,安倍政府在学界、经济界要求加入的呼声下,可能于6月底以出资成员国身份加入。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为什么?

在对待日本是否加入亚投行这一问题上,舆论解读可分以下两种:一种解读认为日本受制于美国,与美国一起“情绪性地对抗亚投行”。这种解读无疑忽略了日本独立国家的地位,日本的政策选择不会无原则地跟随美国。另一种解读将原因归结于中日之间的竞争性思维。这种解读认为,中日在亚投行将引发亚洲开发金融领域的秩序之争,为了应对这种竞争,日本应当加大对亚洲开发银行(简称亚银)的支持力度,而非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投行。

在此逻辑下,今年5月,在亚银巴库年会上,日本宣布未来五年投入1100亿美元支持亚洲基础设施建设的举动,就被解读为与中国竞争。但问题在于,这1100亿美元只是以往日元贷款到期后的偿还款项,并非新增资金,换言之,资金池里并未增加新资源。如果真是竞争,为何不加大力度,而仅仅采取“口头攻势”?

显然,上述看法并不足以解释为什么面对众多要求加入的积极呼声,日本却始终没有加入亚投行?本文将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这一问题。

以政府开发援助(ODA)为代表的日本对外开发援助政策,的确曾经在日本外交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近年来这一政策的重要性已经下降。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曾经将“人类安全”(human security)概念作为“日本外交的支柱”(1999年)和“日本外交的指导原则”(2000年)写入外交蓝皮书,主张通过支持落后地区发展来实现保障该地人权的目的。在“人类安全”名义下,日本加大对东南亚ODA支持力度,获得了一定的国际声誉。

服务于维护美日同盟

但日本这一举动的根本目的其实在于展示日本在亚洲的存在感,引起美国的再度重视,从而避免日本成为中美靠拢的牺牲品。九一一事件后日美关系重新回归正常,日本对区域开发的支持力度,迅速从“行动积极”降为“口头积极”;“人类安全”这一概念的地位迅速下降,在日本外交蓝皮书中的表述也变为“日本外交的一个主要方面”(2002年)、“ODA的一项指导原则”(2003年)。

换言之,区域开发援助政策在当时仅是日本维护日美同盟的工具。进入2006年前后,当日本意识到正面对中国的崛起,日本对于美国的重要性在上升,即美中靠拢也并不会抛弃日本之后,日本政府主动以区域合作展示自身存在感的必要性已经消失。

当然,也可能会有声音认为,国内财政负担制约了日本参与亚洲开发投资的力度。但实际上,日本的财政负担并非源于今日。早在1997年,时任首相桥本龙太郎就已经为了应对财政压力,而不得不将消费税率从3%上调到5%,为何之后若干年日本能够配合“人类安全”战略而不断加大ODA规模?实际上,ODA年度预算最大额度恰恰是1997年的1兆1687亿日元,之后ODA年度预算额开始下降,直到2001年仍然保持在1兆日元以上,但随后就开始持续下跌,2015年的ODA年度预算仅为5422亿日元。显而易见,虽然财政困难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日本外交的整体目标,才是决定ODA以及区域开发援助政策的最重要原因。

所以,表面看,英、德、法等国意外加入亚投行,对日本外交造成一定“冲击”,但实际上,影响有限。

先前舆论认为,如果日本不加入亚投行,日本企业可能在亚投行工程招标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经济界普遍要求加入。但根据4月份路透社调查数据,这种猜测并不准确。在接受问询的250家大中型企业中,有72%的企业表示,只有治理问题得到解决,日本才应该加入亚投行;同时有四分之一的企业表示不须要加入,只有4%的企业希望日本无条件加入亚投行。

另外,约有84%的企业表示,即便日本决定不加入亚投行,它们也不会处于劣势。而且,即使在日本主导的亚银贷款支持的商品与工程合约中,日本企业仅获得了0.5%,远远落后于印度企业的23.7%,中国企业的20%。

由此可见,目前的区域开发援助对日本的实际经济利益是在有限,日本企业对于是否要加入亚投行的意见,并非如媒体所言那般强烈。日本其实并没有参与亚投行的紧迫性。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