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与地缘政治变革2015年08月08日 04:47 中国经营报
孙兴杰
“中美互联网大战一触即发”,这样耸动的标题再次出现在中国互联网媒体上,原因在于美国《纽约时报》披露,美国联邦人事管理局遭到黑客入侵,2000多万联邦雇员的资料被盗。调查了一段时间之后,美国将矛头对准了中国,有极端的言论声称要对中国进行报复,攻破中国的长城防火墙。因黑客问题,中美之间在互联网领域的博弈不断,美国是世界上互联网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两国有必要在互联网秩序的构建与维护方面进行合作。从更大的视角来看,互联网代表着人类秩序演进的最新阶段,由此会引起地缘政治秩序的大变革。
互联网的治理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一个重点领域,换个角度说,中美两国是在互联网时代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互联网是不是改变了大国关系的性质,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将会给出结果。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新的技术,也在形塑一种新的社会经济秩序,简而言之,互联网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空间,财富、资源开始向这个虚拟空间转移。而地缘政治通俗地讲,就是权力在空间中的分布及其互动,几千年来,空间的含义不断变幻,地缘政治的基本机理依然存在,互联网开辟这个虚拟空间,也被认为是地缘政治的第五维度,仅仅陆海空天已经不够,因为互联网承载着越来越多的权力与财富。
互联网早已存在,但是互联网时代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尤其是社交媒体时代的来临,不仅改变了人们之间的通信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微博、微信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大量的时间用在这种“刷”的活动中来了,虚拟和现实的界线已经变得模糊不清,甚至说虚拟的空间里人活得更真实。因此,互联网带来的是一种时代的转换,在虚拟的空间中,国家的边界变得模糊起来,这对于近代以来出现的“主权”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随之而来的还有关于“安全”的概念。国家安全也被分解为无数个体的安全,如何在互联网的空间中获得安全感,不仅是中美两国面临的问题,也是每个网民最直接的挑战。传统的国家安全的理念能不能投射到互联网空间呢?还是互联网时代正在重塑国家安全的观念呢?这是两种不同的思路,但同时体现在当前互联网安全的治理之中。
美国的联邦人事管理局被黑客攻陷,而美国则通过各种监听计划对包括自己盟友在内的政要进行监听,斯诺登揭开了美国互联网领域的双重标准和霸道的做法。最近美国副总统拜登又给日本道歉,因为日本的政要也被美国监听了。北约的盟友、日本都在美国的监视范围内,可见美国追求的还是一种传统的、绝对的安全,这一做法也让盟友们颇为“伤心”,破坏了信任关系。如果不是乌克兰危机,法国、德国等欧洲大国将不可避免地要跟美国讨个说法,为什么要监听默克尔、奥朗德呢?各国为了国内安全而设立不同程度的防火墙,也是将互联网“领土化”了,互联网附属于国家的领土主权,扎紧互联网安全的篱笆墙,也是对抗互联网霸权的防御性措施。对于美国的各种监听计划,即便盟友也只能多加防范了。
然而,互联网空间的“领土化”却存在很大的挑战和漏洞。互联网塑造的是一个虚拟空间,领土化的成本非常高,另外,领土化并不符合互联网的属性,相互连通才能有网络效应,互联网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互联网使人类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一切皆可数据化”,你的吃穿住用行已经数据化了,甚至心思也数据化了,无处不在的数据已经让隐私变成了奢侈品。安全的概念也不得不发生了变化,并不是别人不知道你的隐私,而是不能利用你的隐私,比如说,不能人肉搜索。安全变成了一种互联网的行为伦理,安全无法单方面地“捍卫”,而是需要相互之间尊重规范和法律。大数据时代,真正的危险不是来自于数据的泄露,而是“被预知”,也就是个体的“习惯”或者“潜意识”可以通过数据的分析被发掘出来。这简直是一件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要比奥威尔所写的《一九八四》更疯狂,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透明的空间之中。为了隐私和安全,退出互联网,可行吗?似乎很难,技术的发展已经侵蚀到了每个人的生活,“可穿戴设备”已经变成了未来的发展方向,逃无可逃,人的自由意志也就被技术瓦解了。
虽然互联网时代的隐私变得困难起来,但是互联网还是被很多国家变成了发展战略。原因何在?利大于弊。互联网是“高边疆”,也是未来经济的制高点。“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的价值的源泉;大数据还是改变市场、组织机构,以及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方法。”未来世界可以分为大数据国家、小数据国家和无数据地区,跟不上互联网脚步的国家难免被淘汰。德国提出并且实施工业4.0计划,其中的核心就是制造业的智能化。“到2030年,互联网和其他服务联网的系统将使所有行业实现智能化,并取代传统的机械和机电一体化产品。”这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互联网将成为财富的主要载体。这一巨大变革与农业革命、大航海时代可以比肩,经济形态的变化必然带来地缘政治的革新,谁是互联网经济的引领者,谁就可能成为互联网空间的塑造者、规则的制定者,这也是中美两大国在互联网空间进行互动与博弈的根源所在。
互联网安全,中美两国有不同的理解,各自的安全观也会投射到互联网秩序的构建之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提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而近期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草案)》也将“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作为法律的基本宗旨之一。中国在互联网的发展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涌现了一批国际知名的互联网企业,比如百度[微博]、阿里巴巴[微博]、腾讯等。而中国的互联网安全还是国家本位的,也是防御性的,这与美国所倡导的互联网自由有很大的区别。美国所认知的互联网安全主要是企业或者个人本位的,未经授权而侵入信息系统,尤其是核心技术领域的保密。
互联网时代的财富形式从土地、工厂等有形资产变成了智能这种无形的资产,尤其体现在知识产权领域。美国的硅谷代表了互联网经济的制高点,创新已经成为常态,知识产权就是美国汲取和创造财富的主要渠道。Facebook、苹果这样的公司巩固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掌控权。互联网自由符合美国的互联网安全观,如果全世界都被囊括到这张网络之中,那网络效应就会爆发出来,而美国就是这张网中最重要的节点。对美国来说,“脱钩”或者出现另外一个中心,那就是威胁。
互联网,不但成为财富的载体,也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未来影像。分享和交易是人类的本性,而互联网则顺应和极大便利了这种本性。Facebook、微博之所以产生如此巨量的数据,是因为每个人都愿意将照片、心情“分享”给自己的朋友圈,而当越来越多的人将越来越多的时间用在这些网络平台上的时候,交易的需求也产生了,商业活动被转移到虚拟网络之中。此外,网络还开辟了新的空间——游戏。一位喜欢玩游戏的经济学家发现了一场正在进行着的“货币革命”,比如游戏币、代金券等,这些正成为互联网空间中的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一种信任的网络,也是信任网络的符号。只要存在信任网络,被普遍接受的那个符号就可以成为货币。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的主权货币造成了潜在的冲击,各国央行[微博]都拒绝类似比特币这种互联网符号获得货币的功能。
然而,互联网的符号要真正实现货币化,还面临着信誉的问题,缺少法律和执行机构,比如出现违约或者恶性通胀的问题。既有的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建立国家层面的信任机制是实现健康公平的社会环境及稳健的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哪个国家可以将自身的国家信用导入到互联网空间的交易网络之中,就获得了货币霸权,这可能是未来大国之间进行竞逐的主要领域。未来是人民币(6.2096, -0.0001, -0.00%)还是美元作为互联网经济的信用背书,是个问题。
我们还处于互联网时代的初始阶段,它给各国提供了一个赶超比拼的新平台,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美是世界大国,各具有优势,携手构建一个可以容纳两国的互联网空间,还是各自构建排他性的封闭的互联网空间,已经摆在两国面前。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也为两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提供了契机,基于传统地缘政治理念的外交政策和手段已经过时了。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必然与中美两国国家治理模式、新的地缘政治理论“协同演化”。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50808/0447229115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