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王佩:比特币的炼金哲学 (Read 1191 times)

newbie
Activity: 10
Merit: 0
May 11, 2013, 01:59:23 AM
#3
我不怎么同意LZ的观点呢。
newbie
Activity: 10
Merit: 0
May 11, 2013, 01:56:09 AM
#2
有买卖就有矿挖
donator
Activity: 1120
Merit: 1001
November 12, 2012, 03:26:03 AM
#1
比特币的炼金哲学




比特币也许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技术宅男群体尝试在自己的领域内对万千世界的商品野心勃勃地计价,将禁锢在集成电路内的0与1上升到“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马克思),进而在自己熟悉的视野内饕餮天地。
 
必须承认,这的确是一种伟大的诠释,因为在芯片的硅晶牢里,比特的洪流奔涌,每时每刻都在消耗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稀缺能源。这跟千载之上的先民们披星戴月拾来的齿贝币、铸就的金刀等,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人是万物的尺度,我们善假于物,包含大量劳动的最终产品,如果是可测度、可分割的,那它就适合成为一般等价物。
 
马克思断言,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不是金银。因为金银在那个时代,是最优秀的、能被精确分割与共识认可的一般等价物,而货币的历史则比金银悠久许多。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货币的每一次进化,背后都是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
 
常规货币是如何失败的?公元11世纪之初,成都知府张咏知的一项金融创新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纸币的国家。在那之后约20年,“交子”获得官府的认可。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北宋政府无节制地滥发纸钞,击溃了28%准备金率背后的贵金属的容许范围,这最终葬送了货币体系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而历史都是相似的,民国政府于1935年放弃银本位,发行1元纸钞,同时使用廉价金属来铸币。在内忧外困夹击下,到了1947年,他们开始发行10000元面值的纸钞,并最终失去政权。新生的共和国直到1953年货币改革之前,都深受民国时期通货膨胀的影响。
 
与上面的故事相比较,这里要强调比特币的两个可怕特性。
 
首先一个,是它的价值确认过程。可以看到,在常规条件下,货币的引入必须依靠国家的公信力背书,否则,无法确立对货币价值的信任。而一旦政府背弃信任,滥发货币,货币体系就面临重大危险。
 
作为虚拟货币的比特币,它缺失一个中央铸币局。但是它的数学构造被设计为减速生产,无法滥发增发,同时通过全网广播来实现价值的共识。对于一个必然消耗大量资源才能获取的一般等价物而言,在可见的将来,维持一个适度的稀缺性,这正是构成它的被长期信任链的基石。
 
比特币的等价物特征在哪里?运算能力是一个可测度的物理量。在现行条件下,硬件的能源消耗与物理折旧构成了估值标准。因此,我倾向于认为,如果这个体系能被接受,它最终的长期价值会向能源折算价格看齐,而短期市场的波动受硬件市场影响。因此,至少在引入这个体系的当前时期,这个体系的价格是不可靠的。在早期,它被大量低估,而现在受新闻报道驱动,可能已经存在事实上的高估了。它最终会在市场力量的影响下,平衡到一个理性的位置,但现在已经不是部署硬件运算能力,去对赌升值期望的阶段了。
 
比特币的第二个危险特性,在于它对金融主权的挑战。当前,人类社会的货币制度是与百年来民族国家谱系的确立密不可分的。中国统一货币的尝试虽然早至书同文、车同轨的秦帝国,但是直到上个世纪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货币金融体系都极度混乱,因此贵金属大行其道。
 
在国家形态确立之后,货币政策是与边境管控,海关管理,媒体运行一样,属于最高等级的治理任务。作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我们的经济行为都被限定在一国的总体金融政策边界之内。这意味着,额度、手续费、点差等等名词随之而来。
 
比特币不是这样的,P2P网络最终会抽取定额的交易费,但是它超越了任何国家层面的金融管制政策所能想象得到的藩篱。对于一个从出生到现在就一直生活在国家契约状态下的公民而言,这是很难想象的一种财务境界。
那么,比特币货币体系的突破口在哪里?一个是构筑渠道,一个是克服危险。正如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比特币如果能够生存下来,这个体系所依靠的不是终日计算与主要货币单位之间的兑换涨跌,而是在现实的生活中打开支付通道。当前支持比特币的商业形态有限,商品与服务集中于相对狭窄的部类,而且根据法律条文,也仅限于特定国家能自由流通使用。使用,只有纳入融通才能为一个全新的货币体系带来生机。
 
第二个危险或许来自比特币内部。在大规模协同运算挖掘形成共识之后,很快形成了几家巨头矿池Pool。单机的挖掘极度漫长,因此联入大型运算网络参与协作是唯一可行的途径。挖掘成功后,矿池本身抽取约3%的管理费用(不同矿池不同模式各有区别,稳定回报模式下抽取的实际份额可能会达到10%),矿池彼此之间是竞争关系,因此偶尔的DDos在所难免。
 
理论上讲,挖掘的数学期望不会因为规模与计算能力而有改变,但是,协同的巨大效益使得矿池成为最大的产出地。有人观测到过比特币产出曲线的奇怪变化,分析认为,整个比特币网络在一定时间内内突然失去相当份额的计算能力。进而推断,也许有单一群体使用了大量硬件参与协同计算,意图通过规模效应实现囤积的目标。他们的集群短暂下线构成了产出曲线的微妙变化。
 
对此众说纷纭,但是人们大量启用专用硬件参与计算是不争的事实,计算的规模与难度都在增加。矿池之一的 DeepBit.net 拥有超过1000G hash/s的计算能力,并且在可见的将来还会持续增长。这在事实上构成了比特币生产领域的中心化,同比特币设计原理的去中心化背道而驰。因此有人提议,设计更好的矿池协同算法,使得矿池对生产与分配的干预降到最低。
 
最后说说比特币的乐趣与轶事。人类自从进入工业社会之后,技术宅男就一直行走在天地之间。祖辈用了上千年的时间沉迷于土木宅,父辈走出无线电宅的日子还在昨天,而兄长们在上个世纪信息化浪潮中的宅心依旧,仍历历可见。
 
宅是一种匠气,凭当下的手艺来改造环境与认知,用自己的学科来解释整个社会。一把扳手的愿望就是将满天满地都拧上螺母。
 
如果你还记得超频的神话,还懂得挂机的魅力,那么,你一定会爱上信息时代的炼金术。《钢之炼金术师》里讲,等价交换是世界上最基本的法则,要得到什么,就要用同等价值的物品来交换。在挖掘比特币的过程中,你会更好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寻找匹配个人电子设备最大hash计算能力的道路上,你所关注与得到的已经超越了比特币本身。
 
比特币的轶事也很多,比如那个谜一样存在的Satoshi Nakamoto。比如,为什么新制造的比特币在非公开市场交易价格往往高于平均价格。比如,中国的水力、核能、风力发电通过大规模并行计算,转化为以国际平均劳动效率产出的比特币,经由互联网输出美国,进而在市场上换取相当数额美元的行为,在更大尺度上算不算对国际汇率机制与商品进出口平衡的扰动等等。这都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货币之王-比特币:
首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错的,比较赞同的是奥地利学派的主观价值论。所以比特币的价值和消耗的电能无关,和生产成本无关。比特币的价值取决于它的需求。需求主要来自于它的特性:总量有上限,没有中央发行机构,转账迅速费用几乎可以忽略,无法冻结,可匿名,源代码公开...


zeaver:
很多人高估了挖矿在比特币系统中的重要性。总额确定,矿产递减。交易而非挖矿,将决定BTC的命运。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