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乘客在哈尔滨飞往北京的航班上拒绝关闭手机,并因此与机组人员发生冲突。飞机着陆后,该乘客被公安机关拘留。
因在飞机上强行使用手机而被罚款拘留,这样的事情在国内已经多次发生了。我国《民用航空飞行标准管理条例》规定,禁止乘客在飞机上使用便携式电子设备,包括处于“飞行模式”的手机。
遵守法律法规是公民的义务。然而,上了飞机就必须关机,这样的规定真的合理吗?
图为电影《泰囧》中,王宝强在飞机上劝徐峥关机
关于因为开着手机而影响飞机安全运行的故事,话题君(微信:todaytopic)确实也听过几个,比如,据报道,2013年,东航一航班在着陆时因旅客使用手机,严重干扰到导航设备导致复飞。然而,就目前我们找到的资料来看,这些报道,有一个算一个,全部都是不严谨的。先有了A,后有了B,不代表是A导致了B的发生。导致飞机设备出故障的因素有很多,许多飞行事故至今也没有查明原因。在一次飞行事故中,只要航班上有人开着手机,就把罪过怪到手机头上,这太不讲理了。
事实上,美国航空无线电技术委员会总裁曾亲口认可“没有一种便携装置对飞机的所谓‘干扰’能够重现”这一观点。
简单地说,现在国际主流权威的观点是:在飞机上完全可以开着“飞行模式”玩手机。根据今日话题文章《“飞行模式”何时不再徒有虚名》,权威组织“个人电子产品在民航使用的政策委员会”曾撰写过一份报告,报告认为,“绝大多数商业航班可以承受来自便携电子设备的电波干扰”。也有大量的实验表明,“包括手机在内的便携电子设备,由于发射功率太低,不足以影响现代航电系统”。美国,欧洲,以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也都已允许乘客在飞机上使用处于“飞行模式”的手机。
很多国家与地区已允许乘客在飞机上使用飞行模式,有些航空公司还会提供无线服务
说实话,可以理解人们对于未知领域的恐惧和对安全的重视。然而,从目前看来,有关部门的保守,更像是一种懒惰而非谨慎。
别的国家陆续允许使用飞行模式,而我们因为某些顾虑不能用。面对这种情况,正常的思路应该是,搞清楚你所顾虑的那些风险(如:山寨机的“飞行模式”会不会不管用)有多大,有没有必要担心,能不能克服,如果能克服怎么克服,如果不能克服的话,为什么不能克服。事实上,我国民航局也确实在进行研究,在2015年的时候,东航转型办主任张弛和航空公众通信协会联盟专家委员周宏,他们都称目前技术验证已经开始,预计到2016年会有明确的结果出来,并且都对结果表示乐观。
东航转型办主任张弛曾表示,让乘客在飞机上使用手机,前景乐观
然而,转眼跨入2017,整整一年多,我们在看待“飞行模式是否会影响飞机正常飞行”这一问题时,还是没研究出什么新的干货,依然倔强地抱着“虽然没有证据表明手机有影响,但也没有证据表明没影响,所以还是禁止比较好”的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2016年八月公布的《民航法修订征求意见稿》中,民航局将在飞机上使用手机认定为违规行为,最高可罚五万元。该草案由民航部门所主导,发布前并未征求过消费者代表的意见,全是行业意见,闭门造车。而且,这一《意见稿》属于“部门立法”,让管理者自己来决定如何制定管理乘客的规则。站在管理者的立场,让乘客开着手机的同时,检查他们是不是还开着飞行模式,这显然相对麻烦,远不如直接让乘客关掉手机来的干脆方便。
(图片来源:《机上开手机可罚5万?“逆时代立法”为哪般》)
今日话题的一个专题《拒绝自闭症少年登机得到支持,我们表示反对》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正是由于强烈的安全偏好,国内很多行业准确把握受众心理,非常擅长把安全和服务对立起来:你觉得我服务没做到位,我告诉你这是为了安全。安全和服务,你选一个吧。”
现在,这句话就完全可以套在国内航空公司身上,以安全之名,不去完善自己的服务,不为乘客提供可以用手机的环境,使自己落后于国外同行。
民航部门的懒惰与不作为在其他事情上也可以体现,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郝秀辉,航空律师张起淮等知名学者都曾指出,中国民航立法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对滞后”。
这一次,民航部门依然把安全当理由,为自己的不作为开脱,希望我们能暂时放弃相对优质的服务(在飞机上使用手机)。它就像个狡猾的差等生一样,学习时坐在书桌前多玩少学不干正事儿,还狡辩说自己学习进度慢是因为想追求稳妥扎实。如果我们相信并且一次次纵容这种不作为,那这样的惰性很容易蔓延到航空服务的方方面面,到时候,“我们其实既得不到服务,也得不到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