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部分特色小镇建设演变为“任务工程” 房地产化倾向明显 (Read 391 times)

sr. member
Activity: 271
Merit: 250
毕竟实业误国,炒房兴邦
sr. member
Activity: 294
Merit: 250
本来就是为了圈地找的概念
sr. member
Activity: 278
Merit: 250
本来就是借着这些的名义圈地然后搞房地产
sr. member
Activity: 406
Merit: 250
部分特色小镇现“房地产化”倾向

专家称,须有重点有特色地发展,不能一哄而上   

自国家出台鼓励政策后,特色小镇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有些地方依靠政府部门打造“政绩小镇”;有些特色小镇建设成为房地产商制造新库存的新手段,“房地产化”明显;还有些地方重“形”轻“魂”,特色小镇特色不足。专家提醒,对特色小镇“不特”现象应提高警惕,谨防异化。必须遵循规律,有重点、有特色地发展,不能一哄而上。应该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政府应做好支持和引导,不可大包大揽,更不可越俎代庖。

部分特色小镇建设“走样”

目前,特色小镇建设,上至省级下至县级,各地政府都在通过投资、补贴、奖励等方式展开特色小镇建设。但记者发现,一些特色小镇在建设中,易受政绩驱动,演变为“任务工程”。

——急于求成,易流于“任务工程”、“形象工程”。一些省份已创建出各自的特色小镇名单,并下达具体任务,对未完成年度投资指标的特色小镇采取“摘帽子”措施。有的地方,简单运用行政命令,发布相关政策,规定特色小镇建设的特定时间、数量以及规模。

各地出现一批基金小镇、一批健康养老小镇、一批机器人小镇,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具备产业基础的“跟风”。

——盲目跟风,一堆“糊涂账”。记者走访西部部分特色小镇时,当地政府负责人都表示,对于小镇的发展很迷茫,现在只是请外包企业和高校做好了前期规划。准备招商引资,如何配置相关产业链条仍未考虑清楚。

甘肃一干部说,有些地区把特色小镇建设当作要“票子和帽子”的途径。一些基层地方政府都为抢到特色小镇的帽子兴奋不已,认为来钱了。无论是乡镇政府还是企业,都有分一杯羹的想法。

——行政干预不当,阻碍市场主体发展。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地方政府在规划建设特色小镇,易按照自己的主观思维方式去创造市场,导致运营主体错位,违背市场规律。有些政府或部门,尽管意识到“政府投资、招商引资”等传统做法不适用特色小镇,但“政府招商”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大的改观,表现为招商企业领域分散、项目细碎化现象严重、核心产业不突出等现象,造成实质上的运营主体缺失。一些小镇还在组建开发公司,而另一些小镇尽管有名义上的市场化主体,但管理运营受政府影响仍然比较大。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赵晖表示,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经验揭示小城镇发展必须遵循规律,有重点、有特色地发展,不能一哄而上。应该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政府应做好支持和引导,不可大包大揽,更不可越俎代庖。

“房地产化”倾向出现

记者走访发现,建设特色小镇正成为一些房地产企业新的“掘金点”。自国家三部委公布特色小镇名单和发布相关政策后,不到半年时间内,已有多家房企发布了小镇战略。

但记者注意到,一些地区存在借特色小镇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的现象。在珠三角,某房地产企业借助“科技小镇”概念推动产业地产,获得地方政府大量土地资源支持;在长三角,一家房地产企业打算在大城市周边打造标准化的“农业小镇”:两平方公里农业区配套一平方公里建筑区,计划承载3万人。

国家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表示,特色小镇的发展一旦引入房地产,就会拉高土地成本,特色产业则难以实现发展,最后会演变为房地产一业独大,并带来大量的小镇库存。

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陈亚军表示,特色小镇受一些房企的追捧,主要是因为解决了拿地贵的问题,特色小镇的占地面积往往要十几平方公里,以特色小镇名义向政府拿地成本相对较低,但这和特色小镇建设的初衷是相背离的。

重“形”轻“魂”配套不足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特色小镇”从内涵到现实都在发生偏离:部分特色小镇“面子”好看,但基础设施配套、服务配套等“里子”不足;有的地方政府举债建设特色小镇,风险较大;有些地方不注重挖掘本地资源,忽略文化、产业支点,小镇建设重“形”轻“魂”。

——基础配套不足。西北某省拟建设旅游文化类特色小镇,然而在配套设施建造上,该镇一名镇政府工作人员直言,小镇连一家能像样接待游客住宿的宾馆都没有,更谈不上旅游服务标准、旅游品质。有的小镇离市中心太远,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带动当地就业能力弱、人才储备不足等诸多问题。

——中西部一些地区举债建设,风险加大。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中西部地区对基础设施投资、景区设施建设的投入需求巨大。一些地区政府性债务率高企。

以西部地区某县为例,该县具有较好的生态旅游资源,正在规划建设相关旅游步道和自行车道,总里程达46公里。这样的项目投入巨大。但由于游客数量较少,建成后利用效率短时期内不会太高,产生的现金流难以支撑债务偿还。

一些专家提醒,如果各地不能根据实际需要和市场可能,合理把握项目建设规模,今后政府性债务将持续攀升,杠杆率进一步上升将难以避免。

——小镇建设重“形”轻“魂”。西北某市提出重点建成6至10个特色小镇。记者在当地老街周边看到:一边是以高档住宅社区、城市综合体为主的大量房地产开发楼盘建设如火如荼。另外一边8处古老的清代园林式建筑正在面临被拆迁的命运。

有专家表示,小镇仍以房地产思维规划和建设,没有“让路”给这样少有的文化遗产,反而摒弃重建。就算建好的小镇,也无任何特点和文化积淀。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东部某省会城市:一家大型企业与当地政府签订协议,准备在人口密集的城乡接合部打造“足球小镇”,计划建设的商业和住宅项目需要进行大面积拆迁,而作为“准拆迁户”的当地居民却觉得,无论是“足球”还是“小镇”都离自己的生活很远。

完善软硬件环境

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陈亚军表示,在特色小镇的培育过程中,政府要进一步厘清与市场的边界,既要积极规范引导地方做法,做好政务生态系统、创业创新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打造,又要充分发挥企业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市场主体的作用,不要大包大揽。

首先,要转变管理观念,提供“店小二”式服务。

“他们不像是招商人员,而更像是我们的同行,而且是对行业有着敏锐分析和精准判断的同行。在电子商务领域,崔黄口的队伍就是天津市的NO.1,在全国也是一流的。”六间房CEO刘岩说。

崔黄口镇镇长周建祥说,让企业放心入驻,更要让企业舒心发展。崔黄口始终秉持“服务他人就是发展自己”的理念,让决定市场要素配置的软硬件环境一起“硬”起来,不仅在配套服务上,让企业实现“拎包入驻”,还为初创期中小微电商企业解决普遍存在的资金、信息技术、金融结算、人才招聘和物流仓储等问题。

其次,培育创新创业高地,吸引人才“筑巢”。浙江发改委副主任、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翁建荣表示,特色小镇要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引进行业领军型团队、成长型企业,以及以高校毕业生、大企业高管、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创业者为主的“新四军”到小镇来创业创新,培育行业“单打冠军”,构筑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产业创新高地。

再次,既要实现发展环境留人,又要做到生活环境留人。记者在多地采访了解到,不少特色小镇除了产业方面的规划,也在把更多精力集中在满足人才住宿、餐饮、娱乐、购物、教育、医疗等多层次需求上,结合当地特色生态环境提升区域生态景观,实现发展环境和生活环境同样“诱人”。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