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从电子支付到比特币,无现金经济渐成型 (Read 123 times)

full member
Activity: 154
Merit: 100
有一个抢匪抢劫了银行,但他却悲剧的发现银行里没有任何钞票可以抢,因为所有现金都已经电子化了,这并不是科幻故事,而是早在2013年就发生的事。
  无现金社会(Cashless Society)的影响不仅如此,而且比大家知道的更早就已经开始潜移默化了,可说这是最早也影响最大的金融科技之一,但首先还是要从电子支付开始谈起。
  拓墣观点:
  自从国际贸易及网路开始兴盛后,为了因应新的交易型态,远端电子支付就已开始出现。不过实际上,这仍属于信用交易范畴。早在1970年银行卡组织其实就已诞生,但如今信用金融卡的普遍还不足以完全构成无现金社会,这最后一里路,直到近代才被克服。
  那就是因应智慧穿戴装置出现才有的行动支付。行动支付加速了交易过程及支付方式的多元化,并进一步降低非现金的支付成本。
  1. 关键能否提领现金
  例如中国著名的支付宝,是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支付平台,原本只是为了解决网路交易安全所设的一个功能而已,也就是所谓的第三方支付,但后来其每日交易额已超过数百亿元人民币,甚至整个淘宝网8成交易都透过此平台,随著业务扩展便开始独立成为关联企业-蚂蚁金服。
  而现在的支付宝业务早已从原有的第三方支付,发展到直接储值与提现,以及信用交易为基础的行动支付,甚至还能进行海外退税。而这些功能其实只要在网路上开户即可,除非涉及到中国银行业务,否则外国人也可以轻松使用。
  事实上,行动支付分为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将信用卡虚拟化,意即用智慧装置替代及整合信用卡功能,然而这其实与原有的银行支付体系相同。
  真正具有突破性的,其实是第二种,也就是帐户储值模式的行动支付,其不需要透过现有银行体系就能操作,且不同于一般的储值电子票券,同时具有近现金的价值及流动性。
  换言之,行动支付不受银行法规范,却又能提领现金就是最大的问题。
  2. 无现金隐忧及实名制
  中国央行为此发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要求自2016年7月起,所有个人网路支付帐户均要求实名制。这也引发了舆论认为,一旦真的实现无现金社会,银行人士、政府官员及骇客将有可能获取民众所有交易信息、购物习惯、个人资料及社会背景,威胁到所有人的隐私安全,甚至有人认为无现金社会只是更方便政府对个人的监控及窥探。反而现钞交易可以不记名、难以追踪,也是全球最广泛的支付方式,所以许多民众仍不愿意放弃现金。
  在德国,民众甚至要求保障现金支付的宪法权利,因为担心隐私外露及银行负利率等问题,而不愿意将所有现金电子化,所以许多国家的废钞行动都只停留在大额钞票,因为其最容易被用来洗钱等犯罪行为,所以欧盟在2016年废除了500欧元,但若连小额硬币及钞票都废掉反而会引起民怨。
  这些问题,就算行动支付技术再成熟,恐怕也很难解决。
  不过还有一种金融科技可以解套,也就是著名的比特币。比特币是一种加密数位货币,其同样可不需经过银行体系而进行现金兑换,是行动支付的有力支持者。在台湾,甚至可以在全家便利商店就能购买比特币。
  3. 去中心化数位货币
  早在2008年一位化名中本聪的网友,就在一个密码学交流群组中发布了名为《比特币:一种对等式的电子现金系统》的论文,并以此诞生了名为区块链(BlockChain)的金融科技。而比特币即是区块链的一种应用,它的公钥加密及分散式帐本技术可让两方在不需要信任和第三方的条件下,实现交易。意即就算没有政府及银行背书,但基于数学及密码学的运算即可保证交易不可伪冒,这是信用交易的革命性突破,而比特币还可排除受到货币政策干预的弊病,甚至曾被称为完美货币。
  不过就政府立场而言,并不真的乐见于民众使用比特币进行交易,因为没有人可以掌控,所以前文提到的金融犯罪隐忧将会继续存在,甚至会让央行政策失灵,例如中国的资本管制就受到比特币影响,使得官方频频采取围堵动作。
  2013年中国央行发布了《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明确指出比特币不是真正的货币,并且规定金融和支付机构不得开展比特币业务。不过事实上,数位加密货币除了比特币外,尚有以太币、瑞波币和莱特币等。
  就经济学上的讨论而言,目前比特币做为货币仍有不妥之处,例如其交易功能远低于其投机功能,更多像是避险资产,而非交易工具,类似于黄金而非纸钞。但区块链仍然是很有用的技术,其应用在跨国银行清算,以及特殊境况下都是一种革命性的金融科技,所以各国政府的应对政策也就呼之欲出,也就是发行法定数位货币。
  虽然中国对比特币打压最甚,但也可能是第一个领先世界推出自己官方数位货币的国家。不过也并非所有国家,都觉得有此必要,例如台湾,央行副总裁杨金龙就曾明确表示,研发数位货币所费不赀,且现金使用相当便利,并非当务之急。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