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机器换人”更换器物更要重塑更新价值观念 (Read 171 times)

member
Activity: 117
Merit: 12
浙江省经信委副主任凌云称“机器换人”项目至2015年已累计减少普通劳动工人近200万人;安徽正抓紧推进“‘机器换人’十百千工程”;广东、山东等地则都在自身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大力推动“机器换人”,已有不少人工岗位被机器人劳动力替代。(5月2日《北京晨报)

  伴随着机器人制造技术的成熟,“机器换人”逐渐从梦想走进现实。对于企业而言,“机器换人”尽管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却能够应对“用工荒”以及不断攀升的人工成本。与管理有性格、有感情、有脾气的劳动者相比,管理机器人要简单得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更快更不知疲倦的机器人,正在将一些缺乏技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业者挤出车间。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让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大的经济转型;“机器换人”,只是一个缩影。在过去,那些过早地辍学的农家子弟尽管缺乏一技之长,却依然能够通过长时间、高强度的劳作获得阶段性的可观收入。“机器换人”的方兴未艾,让农家子弟“辍学—打工—结婚生育—打工”定型化人生面临着更多的冲击和挑战;如果没有本事,有一天真的会面临着“无处干活”的尴尬。

  现代化进程的滚滚车轮,让“机器换人”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那些被机器人替换下来的劳动者,大都缺乏一技之长。“机器换人”犹如一面镜子,警示着那些安于现状的人们——市场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那种凭借力气和能吃苦就不愁饭碗的日子,或许不会太长久了。

  面对“机器换人”,我们也没有必要过于恐慌。一方面,不是所有的行业都适合机器作业,依然有一些岗位离不开人工操作;另一方面,即使“机器换人”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劳动者依然可以通过重新“回炉”、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重新出发去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此外,“机器换人”也有一个过程,劳动者完全可以通过提前谋划、提前准备实现华丽转身。

  “机器换人”表面上更换的是器物,本质上却是一种价值观念的重塑与更新。“机器换人”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给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以贴瓷砖为例,不仅这样的工作机器人难以取代,还能够让有技能的劳动者获得20万元以上的年薪;以“机器换人”为契机,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和高级技工在产业工人中的占比,有助于为“制造强国”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拥抱“机器换人”,迎接智能化社会的到来,才是我们应有的理性的态度。让机器人这一器物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让劳动者拥有更高的技能,实现机器人与劳动者的“各美其美”,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杨朝清)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