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刚刚关于南海可燃冰的最新发布会透露什么新信息? (Read 109 times)

member
Activity: 84
Merit: 10
6月2日,在国土资源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协调领导小组副组长李金发介绍,截至目前,试采井已连续产气超过22天,平均日产8350立方米,气压气流稳定,井底状态良好。
试采安全评估和环境监测结果显示,钻井作业安全,海底地层稳定,大气和海水甲烷含量无异常变化。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长、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突破性成果。
此前,位于广东省珠海市东南320千米的南海神狐海域,5月10日发生了一件大事。从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277米的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矿藏开采出天然气并点火成功,从海面以下1500多米的深度,经过连续8天日均产气1.6万立方米。5月18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作业现场宣布,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首次试采成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来贺电。
试采成功对我国能源发展意义何在?
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体,多为白色,形同冰雪,可以燃烧,还有个形象的名字“可燃冰”。
可燃冰是一种低碳清洁能源,甲烷含量高,且使用起来,比常规天然气所含的杂质更少,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是未来理想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
国土部地质勘查司司长于海峰表示,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巨大,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利用将会大大提升我国能源安全保障程度,降低对外依存度,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据他介绍,按照《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引导企业进入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领域,促进油气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此举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支撑油气体制改革都具有相当意义。”
此次试采面对哪些难点,取得哪些创新?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场指挥部指挥长叶建良介绍,此次试采面临三大难点。
一是无经验可循。在2002年加拿大陆域和2013年日本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的地质条件与我国差异极大,不能照搬,无成熟经验可循。
二是储层开采难度最大。日本、美国、加拿大、韩国、印度瞄准的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均为砂质类型,该类型资源占世界资源量5%左右,其孔隙条件、稳定条件均较好,开采难度是所有类型中最低的。我国试采的泥质粉砂型储层资源量在世界上占比超过90%,是我国主要的储集类型,具有特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等特点,同时深水区浅部地层松软易垮塌,易发生井漏,钻探风险极高,开采难度最大。
三是没有专用设备和材料。常规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装备材料无法直接用于天然气水合物试采,针对该情况,只能自主研发天然气水合物专用的装备、管材、特殊材料等。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是一项创新性的系统工程,正因为无现成经验可循,试采中科技人员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并实现了六大技术体系二十项关键技术的突破。
在基础研究与理论创新方面,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长、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场指挥部副指挥长吴能友说,实现了三项重大理论自主创新:初步建立了 “两期三型”成矿理论。提出地质构造控制下二次聚集成矿,及其扩散型、渗漏型和复合型三种成矿模式,指导在南海准确圈定了找矿靶区;初步创建了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系统理论,指导了试采实施方案的科学制定;初步创立了 “三相控制”开采理论。将流体力学、热力学与水合物成矿理论相结合,提出天然气水合物固、液、气三相转化、运动和控制机理,指导精准确定试采降压区间和路径。
试采采取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
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有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一直被公众所关注,北京大学教授、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首席科学家卢海龙表示,在试采中我们树立环境保护优先的理念,充分考虑各种环境风险因素,进行理论和技术攻关,制定了全流程的科学、安全、环保施工方案,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
他说,在试采前,开展了10余个航次的环境基线调查,获取了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海水化学等本底数据,以及海底地层力学参数等。
在试采过程中,按照国际通用的环境管理体系、工艺安全风险管理等标准,采取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利用大气、海水、海底和井下四位一体监测体系,对甲烷、二氧化碳等参数及海底沉降进行实时监测,与本底数据对比显示,甲烷等参数无异常变化,海底地形无变化,没有环境污染,未发生地质灾害。卢海龙介绍,试采结束后,我们将继续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环境监测,为制定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环境保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