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所谓的幼儿歧视链,真的存在吗 (Read 152 times)

full member
Activity: 154
Merit: 100
June 04, 2017, 10:00:33 AM
#1
本周,幼儿家长的朋友圈被“鄙视链”三个字和几张金字塔图接连刷屏,孩子被鄙视或鄙视他人的原因可以是生日会的排场、上什么幼儿园和早教机构,甚至是看什么动画片。但这所谓的鄙视链究竟是怎么来的?它是对于当今孩子生活环境的臆想还是赤裸裸的现实?
随着“幼儿鄙视链”话题的热度攀升,一组金字塔式的“鄙视链图解”席卷网络
最近,自媒体“反裤衩阵地”撰写的文章《爸妈默泪幼儿园里的歧视链与名利场》成为朋友圈中讨论的热点,有孩子的人转发说,这世界到底怎么了,没孩子的则表示,看到这篇文章根本不想生娃了。文章中提到某幼儿园的班中第一个过生日的小朋友,“带全班小孩去了马术俱乐部过骑马生日会——从此,战争升级了。第二个孩子的生日会,父母包了儿童剧场给娃们演童话剧;第三个孩子的生日会,去了五星酒店,租了巨大的充气城堡;第四个孩子的生日会,自家别墅不用,特地去租了带大草坪的独栋别墅,请了公关公司组织会场,有小丑、有主持人、有dancer、烧烤派对……”在愈加严重的攀比氛围中,孩子的家长只能带着价格高达数千元的礼物去参加生日派对。作者认为,让家长们精神紧张不惜成本启动“军备竞赛”的,其实并不全是为了孩子开心,而是大人自己无法忍受的那种落差。“超豪华5D大戏说起来是为了孩子开心,其实只不过是大人们又情不自禁地陷入了比较情结。”当家长的比较情结转移到孩子身上,带给他们的就是无形的压力。实际上,被育儿专家称为“同侪压力(Peer Pressure)”的问题并不鲜见,只不过这几年随着社交媒体的传播受到更多关注,让人觉得“家长互相瞧不起”已是一种社会常态。
孩子的同侪压力到底是谁给的
随着“幼儿鄙视链”话题的热度攀升,一组金字塔式的“鄙视链图解”席卷网络,这些图片更加生动直接地描绘出“反裤衩阵地”所列举的真实案例——一个上名校的孩子,家里的车送修了,换稍次一点的车去接,结果孩子气得大哭,不让妈妈把车开到学校附近;妈妈如果穿着打扮不够精致,孩子都不愿意当着同学跟她说话;暑假同学去美国、日本、海岛度假,而孩子因为父母工作忙哪里都不能去,气得离家出走;同学去上高逼格的马术班、绘画班,孩子不能去就大哭大闹……这些案例中的家长并非大富大贵,甚至为了保证孩子上名校、出国夏令营要省吃俭用,如果这些鄙视链真的存在,他们为了爬到顶端可能需要费尽心机与财力。但问题是,让孩子成为“鄙视链顶端的人”,他们就会变得开心吗?
家有儿女的外企高层Harry被身边人认为是“人生赢家”,他说自己也曾为孩子办过很豪华的生日派对,因为参加别的同学的派对时,孩子看起来挺羡慕的。但突然有一天,儿子跟他说,明年不想过生日了,问了半天才知道,班里新来的同学在三亚办了场生日派对,而他并没有被邀请到,被请去的是班里“那几个可以说走就走的有钱的同学”,他们自掏腰包全家飞去参加了那场“只属于一小撮人”的派对。“我当时一听就觉得特别难过,才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因为钱感觉低人一等了,开始反省这是不是我的过错。”
习惯于攀比并不断得到满足的孩子,从短期看来的确会因在某方面“高人一等”而沾沾自喜,可一旦这种思维成为惯性就会变得难以控制。因为“鄙视链”其实是没有顶端的,当实力更强的“对手”出现,“碾压”孩子刚刚得到的优越感,他们该如何面对?
比较是偷走快乐的盗贼
孩子还没上幼儿园、家住上海的妈妈小怡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她的想法代表一部分想要逃避这种比较的家长,而正在为女儿“幼升小”发愁的东东则说:“想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是人之常情吧?作为爸爸努力打拼不就是为了孩子可以上更好的学校,有更厉害的同学、更广阔的视野么。如果孩子看到同学的经历比她丰富而感到失落,那我无论如何也会创造条件让她跟上。” 在物质生活还不如今天这般富足的过去,家长们更常比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现在孩子们被比较的东西则发展到学业以外的见识与消费上。让孩子见多识广、多才多艺当然没错,但将其量化甚至以此作为不同阶层的分化标准,就让不少家长颇感无力。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比较是偷走快乐的盗贼。”无论是“唯成绩论高下”的比较,还是物质条件与成长环境的比较,对于孩子而言都是压力的来源,在无法改变社会大环境的情况下,家长如何调整心态对孩子来说尤为重要。育儿专家周萍说:“年纪尚小、心理不够成熟的孩子,太容易受人影响,但来自同学和老师的影响,往往不及家庭的多。攀比从众心理并非与生俱来,大多数情况是后天受到熏陶与教育慢慢习得的,如果孩子在大环境影响下长成一个势利而虚荣的大人,只能怪家长因为不想落后于人的一己私心,而忽视了家庭教育真正的责任。因为长远看来,给孩子一颗无视‘鄙视链’的强大的内心,远比送他们上贵族幼儿园、学高级才艺要重要。真的忍不住要比较的话,就比比谁的孩子进步更大吧,与其在同侪之间做横向比较,还是关注孩子自身的成长来的更有益。”
(文中图片来自《凤凰周刊》)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