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毕业生到哪里去③|从一而终是我们这代人缺失的毅力 (Read 95 times)

full member
Activity: 154
Merit: 100

又到毕业季,许多问题年复一年地困扰着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们。哪座城市适合自己?是该先就业再择业还是可以选择慢就业?什么专业更有前景?要不要考公务员?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答案,我们约了一些过来人谈谈他们的“社会之旅”,希望能给年轻人提供一些有用的借鉴。
2015年9月,我还在南方一家媒体上班。工作上难免有些不顺,便请教北大毕业的一位兄长:“发表了几百篇文章。再写几百篇也就稿费而已,核心竞争力所带来的边际效益严重递减。怎么办?”兄长发来微信,言简意赅:“边际效益叠加”。
正如经济学里说某项技术的市场价值达到顶峰,此时该做的就是开发新技术。或者和有其他核心竞争力的伙伴“优势互补”开发新的市场。这样,写作和知识就不是毫无价值,而是需要追问价值实现方式。
正面临人生重大抉择的学弟学妹们,可能不太明白类似问题的背景。那就谈谈我的经历。
2004年大学毕业后,我先在家乡浙江金华工作了八个月,在苏州生活了五年,后来在北京生活了三年,温州生活了一年,广州生活了一年,为了孩子又回到了家乡一年多。十余年辗转恣睢,有时更多是为了生计,有时更多是为“情怀”。除了大学毕业后的第一年,无论看似多么落魄,几乎都是主动选择的生活。于是,看似无奈的选择,常常生计“情怀”兼而有之。
最大的两难问题或许是,选择在体制内还是在体制外生活?是在一线城市还是在三四线城市生活?为了生计多一些时,我会选择在一线城市的体制内工作。“情怀”一上来则会到三四线城市的体制外。体制内有影响力,只是工作一两年就容易失去想象力。体制外,则必须独自面对每份薪水,以及发放薪水的那个(极有可能)喜怒无常的投资人。从一而终是我们这代人缺失的毅力。贪婪如我,既想拥有丰厚的收入,又期待自由和想象力,还有那种荣耀的职业感。
好在,写作,哪怕是为了“生计”,也仍能二者兼而有之。以至于若干年后,我敢于在某财经媒体里说出这样的话,“一般的重点大学毕业生,即便不读硕士博士,只要坚持勤奋10年,足以培养出北大博士生导师的学术能力。或者,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他坚持努力,足以成为国内颇有知名度的专栏作家或者其他方面的青年才俊。进入中年阶段,他会幸福地发现,年轻时的努力足以确保他一辈子在就业市场上成为‘叱咤风云’的行业领先者”。
问题在于,一旦那种想什么好处都拿到手中的贪婪感涌上心头,就会搁置坚持坐十年冷板凳的方法论,直接投入到市场的怀抱中去。在欧洲社会,“著作等身”是贵族子女们的特权。实现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古今中外都是互相矛盾的。在今日中国,则更甚。这就回到了本文开头所说的那个感慨良多的问题。
幸好,再贪婪再任性时,我也没有在一条绝路上走到黑。正如我高中毕业十几年后,非常了解我的语文老师朱红丹老师总结,我是那种意识到错误能够“幡然改变”的人。知错就改,不是偏激到底,对年轻人来说,从来都是一种美德。
要感谢这个互联网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让我们有机会随时去吸取新鲜的知识。进而通过勤奋写作,让这些整理后的知识成为我们的人生资源之一,以至于在今日还有了再次创新的可能。我最怕北京的雾霾和房价,异地办公却使我有机会拿到一份相对本地居民很不错的稳定收入。职业荣耀感没过去那么强烈了,更多关心家里的父母和两岁不到的孩子。互联网让我们不再是热锅上的蚂蚁。只要你没有节衣缩食在一线城市贷款买房,偶尔的主动失业,也不是一件令人恐怖的事情。
如果非要我说有什么大遗憾,那就是如今的三四线城市,缺乏在北京、上海这种一线城市思想和创新持续产生的机制和动力。我的孩子仍然要面对我们这一代人要面对的教育问题。因为太多的特色,这就不是体制内外的选择、一二线或三四线城市的选择能够解决的。或者说,解决这一困境,例如如何让孩子去美国或以色列留学,多少超出了我现在的能力。
这仍然意味着不得不实现某种财务自由。盲目追求这一自由,在这个投资多少仍然处于丛林法则的市场体系中,最有可能的是因为“贪婪”以至于我们回到孩提时的“一无所有”的状态。这是我特别需要警惕的。为此,正如在一本书中我曾这样建议自己的读者,还是坚持“顾全大局、深思熟虑、力所能及、循序渐进”的精神吧。(作者系《湛华商业评论》主编)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