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毕业生到哪里去④|我曾“逃离北上广”,结果……我又回来了 (Read 85 times)

full member
Activity: 168
Merit: 100

又到毕业季,许多问题年复一年地困扰着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们。哪座城市适合自己?是该先就业再择业还是可以选择慢就业?什么专业更有前景?要不要考公务员?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答案,我们约了一些过来人谈谈他们“社会之旅”,希望能给年轻人提供一些有用的借鉴。
这几年,“逃离北上广”还是“逃回北上广”,是一个备受全民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大家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歇过,谁也说服不了谁。但在我完成这两次迁徙时,这还不是个话题。只是我用自己的行动,无意中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没有哪一种经历是命运无意义的赐予
2009年我从广州一所大学毕业,在广州呆了一年后,回到老家所在的省会合肥。2014年,我又来到上海。现在,我过着很多“海漂”们一样的跨城生活:上班在上海,居住在昆山。也就是说,在毕业五年后,我完成了一个从“逃离北上广”到“逃回北上广”的轮回。
两次迁徙的原因其实简单而单纯:为了工作。大三在报社实习的经历,让我树立了以后成为一名媒体记者的目标。找工作的时候,我固执到非媒体的工作机会瞧都不瞧一眼的地步。不巧的是,那时候金融危机余波未消,很多知名的报社、杂志社、电视台没有招人计划,在经历一番漫长而痛苦的纠结后,我决定曲线救国,先去一家中学生杂志社工作,边上班边寻找机会。一年后,广州的机会没等来,却意外被朋友告知老家合肥有一家都市报招记者。于是我带着仅有的年轻和热情,头也没回地跳上了北上的火车。在梦想成为现实的第四个年头,传统媒体转型的迷茫和阵痛,加上个人职业生涯遭遇瓶颈期,让曾经饱满的斗志和热情被消磨得所剩无几。最终,我选择了以辞职走人。在网上投简历时,很神奇地,回应我的都是上海的公司,于是,我就来了之前从没想过会来的上海。
可能我是个想问题比较简单的人吧,这两次在别人看来带点心酸和折腾的决定,于我,却只是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变了而已。混得好就是开启了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混得不好,顶多也是人生的一次试错,我随时可以抽身。所以,即便在异乡遭遇诸多不顺或坎坷,我也真心地、坚定地没有后悔犹疑过当初的决定,内心深处更是反感很多人根深蒂固的“一个女孩子到处跑多累多辛苦啊”的苦情想法。
李开复说过:人最重要的部分不是大脑,而是内心。唯有听从内心的召唤,你才会对自己走过的路不后悔,并且享受它。这是一种与成败无关的纯粹而愉悦的心理体验。它不是美味无营养的“毒鸡汤”,而是我毕业这么多年再回望走过的路时,最真切深刻的感受。
尤其是在年轻最有资本折腾的时候,多多去体验不同的人生吧。只有不断尝试,你才能找到心中所追求的。有句话怎么说来着,过得好叫精彩,过得不好叫经历。没有哪一种经历是命运无意义的赐予。
没有绝对完美的选择,正如没有绝对完美的城市
以上是意识和观念问题。个人认为只有在解决了这一问题后,才能谈一些具体的东西。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很愿意分享下一些比较具体实用的东西,供每一个正在面临“留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等问题困扰,尤其是刚刚走出校园,尚无职场经验的大学生们参考。
我将大家的困扰归结为几组关系:择城与择业,生活方式与心态调节、个人奋斗与家庭。
择城与择业,应当考虑的是自己所学专业与心仪职业、行业发展前景、各城市行业发展现状的关系。专业、兴趣、职业、城市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当然是最佳状态,但往往也是理想状态,当它们之间失衡时,如何取舍就是很多人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但不论如何取舍,都没有是非对错之分,而只是当事人基于当时特定形势所作出的选择,不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会取舍不一。
进媒体,我的经历可以说是先择业,再择城。因为从事的自己喜欢的工作,我在不够五年的时间里也取得了一些小成绩,还侥幸得过一次省级新闻奖一等奖。而在从合肥跳到上海的时候,我又选择了先择城,再择业。因为当时已深觉自己还是更适应一线城市的快节奏,只有身处高压力、竞争激烈的环境,才能激发出自己的上进与活力,所以我选择了重返大城市。而这时候已工作多年的我,也有足够的理性处理好工作和兴趣的关系。
生活方式与心理调节,说的是你要寻求与所在城市相匹配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一般而言,从大城市回到中小城市的人,首先要面对的是更为缓慢的生活节奏,相对较少的工作机会,不那么便利的公共交通等现实,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上的寂寞和落差。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小城市更适合居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往往更具人情味等优势。而从中小城市来到大城市的人,在享受其诸多便利和更多工作机会的同时,也必然要承受激烈的职场竞争、拥堵的交通、房价贵等诸多“大城市病”。身处大城市又痛恨其压力与竞争,羡慕中小城市的安逸舒适,在中小城市又不甘生活的一成不变,渴望大城市的繁华刺激,都是最糟糕的状态。
绝对完美的选择是不存在的,正如没有绝对完美的城市。大城市或小城市不是问题,问题是你要喜欢当下的自己。
“个人奋斗与家庭”里所说的“家庭”,既包括原生家庭,也包括自己的小家庭。对于家庭观念深重的中国人来说,选择城市也必然要考虑到这一点。我在此方面的经验是优先考虑利于自己发展的城市,但也要兼顾到父母家人的需求。如实在不能兼顾,也要寻求最佳解决方案。随着年纪的增大,父母对子女的依赖往往会增加,这个时候,是选择在家附近的城市上班,还是将父母接到自己所在的城市,不单是孝心的问题,而且切实考验着每一个人的经济实力。为此,有的人选择了一直在家周边的城市工作,以便随时可以回家看看,有的人选择现在大城市努力奋斗,买房后再将父母接过来。都是不错的选择。
而自己的小家庭,则是主要考虑到下一代的教育问题。教育资源的失衡是长期存在且在短期内无法完全消除的,这个时候,是挤破脑袋将孩子送进大城市的学校,还是选择在中小城市或者老家学校学习,或许对于孩子的影响,不仅仅是关系到其能否考上一所好大学,更是关系到孩子眼界、思维方式等复杂因素的大事。我们经常看到的“天价学区房”新闻,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心酸史。
不论你的决定为何,一定要真诚地对待自己
幸运的是,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和社会,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虽然进展可能不能让所有人满意,但进步还是不可逆转的主流。关于择城与择业、生活方式与心态调节、个人奋斗与家庭这三组关系的选择,对于个人前途命运的影响正随着各种利好政策的出台而减弱。只要你足够优秀,你有足够多的方式最终如愿。
个体的选择,本就没有对错之分,成与败更多也是后期的努力造就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大城市就努力奋斗无悔青春,在小城市就舒适生活享受人生,无悔于自己的选择是幸福的前提。最后,如果要用一句话为即将面临择业、择城的毕业生提供点建议的话,我想用《卧虎藏龙》里俞秀莲对玉娇龙说的一句话来回答:答应我,不论你对此生的决定为何,一定要真诚地对待自己。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