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红黄蓝掌门人史燕来:为孩子未来打好底色 (Read 222 times)

member
Activity: 123
Merit: 10
这货的老公部队的,带头猥亵幼童。
full member
Activity: 154
Merit: 100
 
 
原标题:红黄蓝掌门人史燕来:为孩子未来打好底色


《中国妇女》2017年6月(上)封面人物
齐鲁晚报06月06日讯:很多人都知道红黄蓝,却不知道史燕来。在全国三百多个城市拥有一千三百多家亲子园和近五百家高品质幼儿园,红黄蓝的掌门人史燕来却很低调。20年专注幼教事业,她似乎把自己活成一个有爱的平台,自带醒目的价值观——“一个人的成功是成功,一群人的成功是幸福。”
爱是红黄蓝的底色
见到史燕来那天不巧赶上沙尘暴,她刚从美国考察结束回京。红黄蓝的品牌外宣崔丽君与记者边聊边等她。“史总是一个很温暖的人,特别看重我们每个员工,我怀孕那会儿在卫生间偶遇史总,她甚至会拥抱我说:恭喜你啊,君君,我们又有了一个‘红二代’(红黄蓝人的孩子)!”
正说着,娇小玲珑、温恭蕴藉的史燕来就翩然而至,随身带一本棕色皮质手账,密密麻麻记满了许多琐细:一句话、一首诗词、一个服装搭配小细节……“很多小事我都记着呢,哪怕再小再模糊的内容,比如‘下周我们约一下再说’,好多人可能觉得无所谓,但我不管多忙都会记得回复。”
采访翌日,参观红黄蓝首城国际幼儿园。34岁的园长潘儒干练利落、笑容热情,能清楚地叫出全园300个孩子的名字。在红黄蓝出嫁、生娃的她,言谈举止竟也颇肖史燕来。“史总记得我们每个园长的生日,一次她在国外出差,还特意按照北京时间踩着零点给我发了生日祝福,比我爱人更早。”
史燕来常说,“你身边的人就隐藏着你的未来。我珍视每个员工,只有他们内心感受到爱,才能把这爱传递给园里的孩子们、家长们,再传向社区和社会。”也许正是这份以心换心的情谊,红黄蓝的园长们,才有底气在资本风起云涌的时代,面对猎头几倍甚至更多年薪的轰炸都能淡定自如。“因为红黄蓝给我们的爱、学习机会、成长空间、职业通途,都是金钱买不到的。”
回忆起来,当初创办亲子园,史燕来和团队头脑风暴起了红黄蓝这个名字,还曾遭反对——单从名字来看,很难看出这是做儿童教育的,缺乏品牌辨识度,但史燕来坚持:“红黄蓝是色彩的三原色。红色象征妈妈,寓意激情;黄色象征孩子,寓意梦想和未来;蓝色象征爸爸,寓意智慧、信念和包容。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家庭为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营造一个有爱的氛围,打好人生的底色,将来他们会创造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想吃螃蟹,不能等
“我都没看出来你这么有主见!”1996年的一天,当史燕来决定开办北京第一家翻斗乐儿童城时,父亲相当惊讶——来来从小到大都是安静懂事的“乖乖女”,上学时成绩中上游,与人交往不争不抢,甘愿“坐在路边为人鼓掌”,他怎么也想不到一路顺遂的女儿会大胆创业。
生于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史燕来自认不如父亲有才,也不比母亲更坚韧,但她受益于快乐的童年和不被打扰的青少年时光。“父母从没要求我一定要超越他们,也从不逼迫我一定要多么用功,他们为我创造的平和包容的家庭环境,给了我独立成长的自由空间。”而创业,挖掘了她性格中的另一面。
史燕来说,“只要我认准了,就一定会做。而且,我不会等到有八分把握了再做,如果一件事我觉得有意义,我喜欢,又有市场需求,哪怕只有三分眉目,我也会投身其中。”当年,翻斗乐就红了,新晋妈妈史燕来又发现了新需求——与很多新手妈妈一样,她不会带孩子。而深受孩子喜欢的翻斗乐,易被复制,不够深层次、系统化。有没有可能更好更专业地帮助父母呢?
为了探索可行性,她甚至花了8万元,请来零点咨询做调研。“那时候去找专业公司做前期市场调研的并不多,但这项调查让我坚定了信心,方向也更清晰了。”于是,1998年7月,儿子刚半岁,史燕来就创建了红黄蓝亲子园,成为了中国早教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并首创“亲子园”这一名词。
在毫无案例可供借鉴的当年,图书馆里很难找到亲子图书,知道“早期教育”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史燕来要做的事是从无到有,自己研发教材,自己找园所,亲自招聘每一位教师。“遇到困难,我的方法是,第一找专家,第二找标杆,国际国内都放在一起研究,从课程、教师到教具、环境都必须选最适合孩子的。”
史燕来第一次招聘吸引了全国400名应聘者,经过三轮严格筛选加专家培训,最后只录用了四人。“我和老师们每天都去附近小区给家长们讲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带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只为告诉大家,早教不是知识灌输,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体验快乐学习,培养多元能力。”又由于采用了现在很流行的“免费试听”制,红黄蓝亲子园一开园就火了。


这条路没有爱走不远
为了激励整个团队,2001年,史燕来正式注册了红黄蓝公司,推行“骨干员工持股制”。在她看来,“成功有几个原则,第一就是不给自己留后路。”当时共吸纳了38个股东,却没有一个控股股东,史燕来也不控股。“好机制就像大磁场,吸引每个人做最好的自己。人与人之间也是靠吸引力,而不是被管出来的。”也是有了这种机制,许多优秀园长为了支持红黄蓝在二三线城市发展,毅然离开北京。“我从不为困难挫折掉泪,我只会因感动而哭。有一次,听说一位老园长怕我担心,隐瞒病情去外地开园,我哭了……”
2003年,是史燕来创业史上最难的一年。那年春,红黄蓝刚刚建成第一家幼儿园,资金相当紧张,“非典”却忽然来袭。史燕来决定闭园停业,果断实行“工资倒挂”制,自己每月只领300元,也给全国加盟商免除了50%的年度服务费,但对孩子的教育一天也没停。“老师坚持编写教案,在家给家长发送游戏材料。我还记得有位老师家住山里,信号不好,每天都要爬到山顶上给家长发信息。”
就这样,人心换人心,“非典”过后,红黄蓝因祸得福,生源不但没流失,还逐渐涨了起来,有些家长还变成了合作伙伴,员工、加盟商更在大事面前看到了史燕来和公司的担当。“非典中,也有园长带走了教学主任和家长,也尝过被追债的滋味,但我都扛过来了,我不胖不高,还溜肩,但我真敢冲到前面,顶起来。”
2008年,红黄蓝刚拿到A轮融资不久,全球金融危机就爆发了。“很幸运,我们是穿着棉袄过冬的,但‘不差钱’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相反,我们面临了更加艰难的抉择。”一个选择是跑马圈地,当时拿地拿园成本下降,轻轻松松就可以收一大堆园,此时不抓紧扩张,更待何时?另一个选择是,放慢脚步,内部优化,重新梳理整个体系,将亲子园和幼儿园两个互不搭界的体系一体化,投入自主研发,启动竹兜育儿家庭教育产品。
如何花钱比如何挣钱更需要智慧,史燕来选择了后者。“我很清楚,我们的体系还有待提升,重拳出击一定要在充分的积攒之后,欲速则不达。教育是一项长远事业,部分短期利益你必须放弃。”她还会劝慕名而来的加盟商,如果你特别想赚钱,不要投资幼儿园,这是一条没有爱走不好的路。”
在红黄蓝第一个十年的总结会上,史燕来曾说:“第一个十年是创业中走过来的,第二个十年我们要秉承红黄蓝的创业心态,第三个十年我们还是创业者。”在她眼中,创业是种心态,人一辈子都在创业。
做大事,也懂得珍惜“小确幸”
“我希望自己和红黄蓝是个平台,可持续地提供教育资源和精神养料。在这个平台上,无论是家庭成员还是事业团队,都能得以健康的成长。”与很多事业有成的大女人不同,除了做大事,她也愿珍惜一些美好的“小确幸”。比如,结婚二十多年来,史燕来和先生从没吵过架,“我先生怎么舍得对我发火呢?怕我忙起来一天都顾不上吃东西,从结婚起,他为了给我做早餐每天都比我起得更早。”——史燕来家住北五环,要到南二环的公司上班,六点半就得起床,而丈夫的单位离家只有5分钟,有时给她做完饭还得补个回笼觉。
虽然史燕来很少有时间做家务,但丈夫的朋友来做客时,她总会去端水沏茶,对丈夫无比尊重。无论她在创业中做了多么大胆的决策,她也有小女生的一面,“怕黑”、“不敢走夜路”,晚上回家时,如果司机不在时都是丈夫来接。有段时间,她下班后也卸妆很晚,好让另一半欣赏一下自己最美的一面。婚姻家庭绝对需要用心经营,而且常常是点点滴滴。
在史燕来看来,最好用的一个幸福秘诀,就是聊天。“只要不出差,无论多忙,我每天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陪我儿子聊天。哪怕在红黄蓝刚起步时,千头万绪都等着我拍板拿主意,不管心情多繁杂,我也会静下来和孩子聊聊今天发生了什么。第二件事是陪我先生聊天。说句悄悄话,你做一天的家务,也比不上陪先生聊天一小时的效果好。等他们都睡着了,半夜我再起来工作,每天不回完上百封邮件我不会睡觉。”
而在孩子面前,无论自己事业到了哪步,她都不断树立与维护丈夫的权威,她经常和儿子说起,“你爸爸很伟大”,“妈妈觉得你爸爸拥有特别好的心态,这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和幸福的关键”,“妈妈的冲劲和爸爸的理性同样好,你就吸取了爸爸妈妈的优点”……这些话,让儿子对父母建立起不同方式却同等重要的情感,让他内心的天平保持平衡,不觉得父母之间有何差距。
成长,父母和孩子都需自我探索
在所有人生角色中,史燕来最喜欢扮演的是妈妈。“因为任何成功都不能弥补孩子教育的失败。何况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我的孩子都不能幸福成长,那怎么都说不过去。”
史燕来偶尔会带儿子去工作场合,比如让他默默坐在一个角落旁观妈妈开会的过程。他会很惊讶于妈妈原来是这样工作的,很佩服,甚至提出,暑假给妈妈当一个月的秘书。
儿子小时候喜欢玩电子游戏,史燕来发现后,与很多家长严令禁止不同,她不但允许孩子玩,还自己玩。“我特别不爱玩游戏机,也没时间,但为了能和儿子在一起,进入他的世界,我硬着头皮学着打,而且我比他打得还好。儿子有一整年都打不过我,他就兴奋了,要跟我比赛。你说这母子感情得有多深厚啊?当我赢得了主动,就开始规定一周玩几次,直到儿子超过我……”
在红黄蓝的竹兜早教产品中,主人公的人设是熊猫竹兜,性格活泼开朗,还有他的好朋友河马塔塔、兔子图图、狐狸悠悠、刺猬球球。史燕来感觉儿子的性格就像河马塔塔,有点慢,也纠结过要不要改变他。但很快她意识到,人的成长是不断变化的过程,河马的优势就是善于思考,为什么一定要逼着他从塔塔变成竹兜呢?“教育不是削足适履,而是量体裁衣,尊重每个孩子的特点。”
既然儿子喜欢思辨,史燕来家里每周就会有一个辩论主题,母子之间常年保持着高质量的交流。“儿子今年19岁了,我们一拿起电话还能聊3个小时。从天文地理到新闻、心理,无所不聊。”比如,当还上初中的儿子提出要去留学时,史燕来和儿子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她没想到,儿子竟说:“我不走,姥姥姥爷和爷爷奶奶就得一直照顾我;我出国,他们可以到像海南这样暖和的地方过冬,对血压好。而且,在国内他们都宠着我,我也很想出去锻炼锻炼,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他还打比喻说,踢球时自己跑动能力较弱,但临门一脚还行。在国内可能永远不会看到他的英姿,国外却可能会有人为他尖叫——那里更能彰显个性,他想给自己一个赢得喝彩的机会……有理有据,史燕来被这一席话说服了。
不久前,儿子又在提前思考如何选择大学专业的问题,一个电话打来,几个小时的交流中,史燕来不给儿子答案,但会给思路和建议:“第一,你要看未来十年、二十年发展最好的行业,你自己去查,尽量搭上向上的电梯;第二,在里面找你最有兴趣的。他马上说,他想和生物医药、商业等方面的专家先聊聊看,他的视野一下子打开了。”
对于儿子的未来,史燕来并不焦虑,“我大学毕业时都没找到目标,工作了才开始努力学习,甚至是当了妈妈后,我才找到自己一生的事业,孕育出一种厚重的责任感,我又凭什么去要求孩子?我们永远都在自我探索的路上。”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