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比特币:乌托邦还是潘多拉魔盒——不同于大众的思考 (Read 282 times)

sr. member
Activity: 406
Merit: 250
比特币价格不稳定,一是处于成长期,二是作为货币形式的流通性不足,从而导致其更多作为投资或投机商品。如果发展的好,比特币将逐渐从商品向货币转变,而这一过程也是逐渐定价和价格稳定的过程
member
Activity: 94
Merit: 10
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看到互联网世界这座大冰山的全貌,而不是冰山一角。
member
Activity: 107
Merit: 10
不仅仅是借以比特币为幌子的非法集资日益泛滥的简单后果了
newbie
Activity: 50
Merit: 0
sr. member
Activity: 268
Merit: 250
近期,全球比特币价格大涨,国内主要比特币交易平台的报价均突破2万元人民币,所谓的ICO(Initial Coin Offering)成为比特币圈的大热门,党媒甚至刊发文章,称比特币为“数字黄金”(《 人民日报 》,2017年05月26日 21 版)。据了解,投资人对于ICO项目动辄给予5倍溢价的估值。

在这骄阳似火的夏季,比特币的热度无疑比气温更火爆。笔者撰写此文,就是想给比特币圈带来一点清凉之风,一是探讨比特币原教旨主义者的理论“信仰”–“哈耶克的去中心化货币”与比特币究竟是什么关系;二是比特币与法定货币并行的理论与后果,给出一点常识性的监管建议。
本文研究的结论是:第一,比特币支持者们认为自己是哈耶克的追随者,向公众鼓吹比特币替代现有货币制度的种种“好处”,但比照哈耶克对自由货币系统的描述与要求,比特币并不符合哈耶克的期望(哈耶克的自由货币也不一定就是最理想的货币体系),那些关于比特币作为货币制度与体系的独一无二的“优势”只不过是比特币原教旨主义者们的乌托邦,更是比特币投机分子自制的“顺天时报”的“劝进表”(袁世凯长子袁克定伪造《顺天时报》,使袁世凯误以为日本人支持其称帝)。

第二,笔者的理论模型部分揭示了比特币如此火爆的根本原因可能是金融危机以后人们对法定货币及其金融体系的失望,特别是银行体系在零售支付、小额信贷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式微则是最好实例。比特币成为“数字黄金”只是社会经济金融资源在互联网金融这波热潮后的进一步“脱实向虚”。

第三,笔者更加认为,比特币不是“数字黄金”,而是普通的虚拟商品。我们应该以扬弃的方式把比特币与分布式账簿技术(区块链)分开,将法定数字货币与比特币完全切割。在我国,政府及监管部门一旦以错误的方式打开比特币这个潘多拉魔盒,带来的就不仅仅是借以比特币为幌子的非法集资日益泛滥的简单后果了。

最后,无论是中国特色的互联网金融,还是舶来品的FinTech(金融科技)和比特币,现象与风险都表明惯性的线性外推的思维不适用于互联网世界,尽管金融的本质没有变化,但技术和网络结构的动态变化的确在改变着金融(诸如风险的分布由正态分布演化为幂律分布;同一动力学在不同的网络结构中的特性迥异则可推断同一业务和产品在不同的金融网络中的风险传播特性迥异等等),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加深对网络科学(network science)的学习与理解(这并不是所谓的“互联网思维”,而是科学),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看到互联网世界这座大冰山的全貌,而不是冰山一角。

 

比特币不是理想的货币制度
 

自比特币社区诞生之日,支撑比特币的理论“信仰”是哈耶克(Hayek)的自由货币理论。比特币的原教旨主义者们自称是哈耶克的信徒,国内不少的比特币“大咖”也以引用哈耶克的理论为时髦,继而鼓吹比特币必定是未来最优的货币制度,是“金融深化的终局”。

诺贝尔经济学奖哈耶克已仙逝若干年了,我们无法征求他本人对比特币的认识,但不妨对照他的相关理论《货币的非国家化》,检查比特币是否能够支撑原教旨主义者们的“信仰”。

 (一)自由货币的理论

在《货币的非国家化》一书中,哈耶克提出了一套理想的货币体系。他的中心思想就是私人银行发行专用货币,这个体系将会导致多种货币共存于一个国家或某个地区。哈耶克认为货币体系的竞争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即更加稳定的货币体系。

为了达到这种目的,哈耶克认为不应该由一个政府和中央银行发行货币,货币体系应该完全去中心化和非国家化:每个私人货币发行者更希望拥有高质量的货币。如果货币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市场,个人更倾向于高质量的货币而不是低质量的货币,结果是导致后者的淘汰。因此,任何一个货币发行者都会努力创造一种更优秀的货币。除了面额和稳定性,购买力也是货币的一个重要质量属性。每个银行都希望保证货币购买力的稳定。哈耶克认为没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情况是最好的。哈耶克预测,在一个较大地区最后将只存活极少的货币,其他所有的货币发行者都停止自己的业务,因为他们的货币无法与高质量的货币竞争。

(二)私人货币的竞争

哈耶克认为其他货币可以做得比黄金更好。他提出自由企业应发行他们自己的货币,因为政府不能做得更好。这些自由企业将会形成,因为所有发行货币的机构之间的竞争已经建立。事实上,他们会提供高质量的货币,因为每个货币发行机构非常注重提高货币的质量。如果他们做不到这一点,公众也不会对其货币产生需求,这将会导致发行企业发行货币的业务停止。

哈耶克把政府和中央银行的所有控制移除。他对这一行动的主要论点是,该系统创造了市场。因此,他认为这种不稳定性“是排除市场机制中最重要的监管者的结果,货币本身是受市场调节的”。市场不稳定是由政府支出过度引起的,因为他们试图刺激市场并尽可能地减少失业。在哈耶克看来,核心的问题是,很多政策制定者无法抗拒廉价货币的吸引力。哈耶克不认同廉价货币所带来的好处,因为从长远来看,这会导致投资过度超过储蓄。

因此,对照哈耶克的竞争性货币理论要义,比特币是去中心化的,并且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改变这一情形,正如国内外比特币原教旨主义者认为的,该去中心化的特性是符合哈耶克所提出的货币模型的前提假设的。

(三)外生的货币供应

众所周知,货币供应量对货币的价值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为只有稀缺的商品才会受到人们的追捧。发行者有责任确定货币供应量并负责控制供应量。哈耶克认为,货币发行者(银行)有两种改变流通中货币供应量的方法:它可以在自己的货币和其他货币(或证券,可能还有一些商品)之间进行买卖;它还可以收缩或扩大其借贷活动。为了确保其货币价值的稳定性,不能在没有增加支出的情况下,增加货币供应超过公众准备持有的数量,这将导致商品价格的上涨;也不能在没有减少支出的情况下,降低货币供应,少于公众准备持有的数量,这将导致商品价格的下降。

可见,比特币的发行设置与哈耶克的货币供应量观点不同。没有一家银行可以把它们的货币同比特币进行买卖,也没有一家银行可以调节这个借贷活动,而且比特币系统被预先设定了正在新单位比特币的发行速率。此外,创建者设定比特币上限将永远存在。因此,比特币社区不能够通过增加或减少比特币供应来控制其货币价值(Grinberg, 2011)。

当然,也有人说比特币是数字化的,其单位价值可以无限分割—这种论调是荒谬的,姑且不论宏观经济学里的“菜单成本”,仅从这一论调就可以常识性的知道—这等价于有一个超越市场和政府的神明,它能先验的给出未来一段时间的货币供应并能随时进行完全的调节,使得比特币货币体系既不出现通货膨胀,也没有通货紧缩—这可能吗?

(四)通货紧缩的宿命

首先,比特币的支持者们根据比特币2100万枚的发行量上线的理论事实就推断比特币的货币系统不会发生通货膨胀是十分可笑与荒谬的(货币发行量不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甚至不是主要原因)。

其次,对照哈耶克提出的理想货币价值本身应该是稳定的,因此其价值应该既不会发生通缩也不会通胀:“只要不同货币发行方能在无政府干预情况下自由竞争,正常情况下,就不会发生价格的普遍上涨或下降”。但这一理论并不适用于比特币(可将哈耶克论述的“黄金”替换为比特币)。如前所述,比特币的价值和以数字货币表示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在短时间内有很大的波动。

此外,截至目前,比特币被允许在无政府干预下自由发挥作用,但并不与其他任何私人发行货币产生竞争。事实上,因为比特币社区不能内生性的调节货币供应,它的货币供给弹性是恒定的,比特币将长期遭受通货紧缩的困难。除此之外,比特币在拥有部分货币特征的同时,它更具有一般商品的所有特征,在当下市场中,比特币被更多的当作一种投资投机商品。

从国外的一些实证研究看,比特币价格的快速上涨可能更多的是由投资和投机行为引起的,而非单纯的通货紧缩。

(五)比特币并不是哈耶克的“理想货币”

简言之,哈耶克曾提出自己的一套理想货币体系和货币体系竞争模型,认为货币体系应该是完全的去中心化和非国家化的。比特币开源软件允许任何其他人可以使用该软件的代码,换以自己的想法,并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这将创造出竞争对手,这些与哈耶克的自由货币模型一致。比特币不受政府和中央银行的控制,并且这种情形不会改变,具备完全的去中心化的特征,也符合哈耶克所提出的货币模型。

但比特币系统自身不能够通过增加或减少比特币供应来控制其货币价值,而哈耶克认为发行者有责任调节货币供应,因为只有稀缺的商品才会受到人们的重视,从这个角度来说,比特币的设置与哈耶克的货币供应量观点相反。哈耶克理想货币具有稳定的货币价值,不会发生通货紧缩,这一理论也不适用于比特币,因为比特币一方面长期遭受通缩的困难,另一方面在当前市场更多地被用作投资品,常常引起其价格的上涨。综合考虑,比特币不是理想的“哈耶克货币”,将比特币与哈耶克联系起来,是很牵强的。

 

监管比特币的一个政策建议
 

现在,中国的比特币圈以及不少法学人士都在疾声呼吁将比特币纳入金融监管,将比特币集中交易平台纳入金融资产交易场所监管。这一舆论现象让笔者迷惑了许久—怎么“老鼠”这么热爱“猫”了呢—为何中国的比特币圈这么热衷于给一个自称去中心化的货币系统找一个监管的爹妈呢?这里面有什么内在经济动机呢?

为此,笔者借鉴Kocherlakota(2003)建立了一个比特币与法定货币并存的理论模型,考察政府监管行为对大众的比特币“信心”的影响。笔者通过计算法定货币均衡、比特币均衡和法定货币/比特币共存均衡,得到如下结论:

 (一)法定货币均衡

在法币型均衡中(表示代表性个体只接受法定货币,不接受比特币用于货币职能),比特币被行为人接受的概率小于均衡时的临界值。如果法币被所有行为人接受,则接受比特币均衡时的临界值将更高,表示比特币更难被接受。也就是说,在法定货币与比特币的竞争中,如果公众普遍接受法定货币,那么接受比特币的人群的比例会非常低,如果公众对法定货币持有完全信念,那么接受比特币为货币的人群比例近乎于零。

(二)比特币均衡

在比特币均衡中(表示代表性个体只接受比特币,不接受比法定货币),法定货币被行为人接受的概率小于均衡时的临界值。如果比特币被所有行为人接受,则接受法币均衡时的临界值将更高,表示法币更难被接受。也就是说,这与法定货币均衡的情形相反,在法定货币与比特币的竞争中,如果公众普遍接受比特币,那么接受法定货币的人群的比例会非常低,如果公众对比特币持有完全信念,那么接受法定货币的人群比例近乎于零。

(三)共存均衡

在共存均衡中(表示代表性个体既接受法定货币,也接受比特币),有很大一部分行为人两种货币都愿意接受。接受法定货币的概率的临界值与接受比特币的概率的临界值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政府的政策对于公众是否接受比特币为货币的信念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如果政府政策没有使得接受法定货币为公众的唯一“信念”,那么禁止比特币流通将不可能实现,比特币将继续在市场流通,与法定货币形成竞争关系。另一方面,如果公众都愿意接受法定货币,也就是说法定货币有着良好的公众认可度,那么政府实施禁止比特币的政策就变得容易。

笔者认为,这一理论模型对于国内比特币监管有着一定的政策含义,即倘若政府将比特币纳入金融监管,承认比特币的金融属性,比如“数字资产”或者“数字货币”,姑且不论全球是否有某个国家有这样的技术能力能对匿名与P2P网络特征的比特币社区进行有效的监管,也不论浪费宝贵的监管资源用于极其“小众”的比特币社区是否值得,仅从这一行为后果看,这将强化公众接受比特币的信念,降低公众接受比特币的门槛,结果就会削弱公众对于法定货币及其金融体系(银行体系首当其冲)的信心,反而抬升了比特币的价值,成为炒作比特币价格的推手。

因此,政府将比特币纳入金融监管,一是会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二是间接为比特币集中交易的平台和“庄家”背书—既能进一步把比特币价格炒到天上去,还能得到合法身份—这当然是他们乐于看到的结果—“老鼠”热爱“猫”的原因就在于此。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金融创新与互联网金融法制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作者:赵鹞
原载于:http://opinion.caixin.com/2017-06-13/101101149.html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