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继核武后的战争新纪元 (Read 195 times)

hero member
Activity: 700
Merit: 500
June 26, 2017, 08:32:54 AM
#2
超高音速那么厉害,真的要一小时打遍全球。
full member
Activity: 126
Merit: 100
June 26, 2017, 08:20:55 AM
#1
继核武后的战争新纪元


美国HTV-2项目发展并不顺利,两次试验都以失败告终,反倒是美国陆军的高超项目——AHW发展顺利。
弹道导弹的猜疑链困境
美国空军与海军均曾认真研究过洲际弹道导弹的常规改装方案。洲际弹道导弹可能算是世界上最早符合“1小时打遍全球”理念的高超声速武器,从东亚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理论上仅需30分钟就能击中北美目标。其再入段突防速度可达10马赫左右,具有很强的突防能力。在传统携带核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上改装常规战斗部不存在任何技术门槛。其所面临的最大技术问题是命中精度,早期洲际导弹采用惯性制导,该类导弹在不加任何修正措施的情况下,圆概率误差可以高达数千米,对于常规精确打击来说,此命中精度已经没有实战意义。
然而现代洲际导弹的打击精度已今非昔比。美国空军的陆基“民兵”-3洲际导弹圆概率误差已能控制在130米内,海基潜射的“三叉戟”-2D5更是达到90米惊人水平。美国与俄罗斯的现代洲际导弹均采用了星光辅助制导等措施。这让现代洲际导弹命中精度已经可以满足打击固定点目标的要求。
虽然技术已非常成熟,但常规洲际弹道导弹仍然不太可能成为未来全球高超声速打击武器的主流,其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性价比太低,弹道导弹只能一次性使用,一枚“三叉戟”-2D5的价格约为6600万美元,如果只用来做一次即时定点清除,成本恐怕是高的离谱了;二是使用灵活性较差,弹道导弹无法长时间高速巡航,发射后即不能再重新锁定其他目标,如果算上系统反应时间,整个弹道导弹的攻击流程耗时约在1小时左右,只能勉强达到“1小时打遍全球”标准,对于那些攻击窗口更窄的目标则无能为力;三是容易造成误判,这种武器只能用于对非核国家的打击,如对核国家使用,因对方无法判明弹头性质将必然招致核反击,即便目标是无核国家,在打击前也必须与其他核大国建立及时有效的沟通管道,以避免出现误判。
不过,如果仅从“高超声速飞行器”,而非“1小时打遍全球”的概念来观察,则中短程弹道导弹仍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超高速常规打击武器。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部署于中欧的“潘兴”-2中程弹道导弹依靠先进的雷达地形匹配末制导技术,已经将命中精度提高到20米级。此外,中短程弹道导弹只是一种战术武器,传统上多采用常规战斗部,因此使用中引起战略误判的可能性较低。

洲际导弹是一个不错的高超平台,不少国家开始在其基础研制助推-滑翔高超声速武器。
高超声速武器将成未来战场颠覆性武器
1998年8月20日,位于阿拉伯海上的美国“林肯”号航母战斗群发射了数枚“战斧”巡航导弹,攻击阿富汗东部塔利班训练营地,目标——本·拉登。
“战斧”以885公里/小时的速度飞行了1770公里,耗时长达2个小时。拉登在导弹飞抵前一个小时就已离开训练营地。这次行动的失败给五角大楼留下了巨大的遗憾,此后高超声速武器的研制工作开始加速,继原子弹之后的又一个潘多拉魔盒被打开。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高超声速武器对未来战争形态的改变将是颠覆性的。无论是美俄中等军事大国,还是以色列、伊朗这样的地区强国,当高超声速打击时代来临时,所有牌桌上的玩家都面临重新洗牌。高超声速武器的意义绝不仅仅是“1小时打遍全球”,所有那些经过二战之后所有局部战争淬炼装备技术、装备体系、作战理论、战略战术、指挥艺术等等都必须改变,以适应这个继骑兵、城堡、大炮、火枪、坦克、飞机与核武器诞生后的又一次武器革命。
这绝非危言耸听。在高超声速武器时代,攻击与防御的技术平衡被打破,战争中被动防御的一方几乎没有胜利的可能。在战场主动权巨大红利的诱惑下,可能爆发战争的国家之间将受到“黑暗森林”(科幻小说《三体》中提出的宇宙文明猜疑链理论)理论的影响,更倾向于主动打响战争第一枪。在各国均缺乏有效反制技术的情况下,热点国家的军备竞赛将全面转向进攻型武器的研制与装备。而由于打击速度的几何级提高,高超声速时代的战争时间也可能被极度压缩,一场大国间的战争也许在几天数个攻击波结束后就胜负已分,像二战这样持续数年的大国间战争几乎不可能出现。战争将更加依赖详细完备的战前预案,那种寄希望于天才指挥官的直觉与应变能力取胜的想法将无比天真。

美国X-43A验证机设想图。
此外,全球性高超声速打击系统,将使远离本土的前沿部署变成缺乏实际意义的资源浪费与武力炫耀,一个地区军事强国不用建立海外基地网,也能具备即时的全球武力投送能力。
在具体战术上,高超声速时代的优先打击目标将不再锁定于军政首脑、指挥系统、雷达站、防空导弹阵地等传统第一波“踹门”对象,而是为了避免敌方高超声速武器的致命反击,优先打击高超声速武器发射平台、通信与侦查卫星、无人侦查机、数据链系统等敌方高超声速杀伤链上的关键节点。
在装备体系上,可覆盖全球的高超声速武器具有接近100%的突防能力。现有隐身技术的价值和意义将大打折扣。同时,大型低速战场目标也将成为高超声速武器最好的标靶——超级核动力航母是否还存在价值?同样值得怀疑的还有重型固定翼轰炸机,它的常规打击灵活性已经可以被弹性更大的亚轨道轰炸机,或者高超声速巡航导弹所取代。
高超声速飞行器的作战空域(空间)决定了在未来的大国战争中,一场太空战几乎不可能避免。太空、亚轨道、大气层的界限越发模糊,飞行平台即便仍有自己相对固定的飞行空域(空间),但其发射的精确打击弹药却很可能跨域攻击,反制方在面对攻击时,必然会全力摧毁武器发射或侦察、通信平台,而不会顾虑敌方是在太空还是大气层内。
当然,上述科幻般的“终极形态”高超声速战争离我们还有很远的距离,技术与相关作战理论还不成熟。然而,即便人类的高超声速飞行才刚刚起步,那些一直站在战争技术与理论前沿的国家却已经看到了未来战场的无限可能。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如果不果断予以回应,失去的很可能不仅仅是战争的胜利,甚至连战争的权利都将丧失;而如果奋起直追,在新的技术领域也最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