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推动科技创新离不开科学家精神 (Read 145 times)

member
Activity: 76
Merit: 10
June 26, 2017, 09:46:03 PM
#1
原标题:推动科技创新离不开科学家精神
龙多
人类历史已经步入了科技创新爆发状态的知识经济时代。借助人类持续且深入的科技创新,我们一步步摆脱了农业经济单纯靠土地和劳动力、工业经济依赖资本投入的尴尬。近几十年来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创新体量已超越了过去几百年工业经济时代的科技创新总量。科技创新最大程度地发掘出社会化大生产中要素的价值,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社会福利。正如智能手机的问世和普及,已经完全改变了人类千百年来习以为常的沟通方式、阅读方式、工作模式和生活方式。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也让正致力于全面现代化的中华民族迎来了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曾经拥有辉煌历史的中华民族将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重振雄风。
实现中国梦需要科技创新不断深入
科技是“国之利器”,科技创新能力是当今最值得重视的国家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晰认识到,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国际上尚未取得整体的竞争性优势,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能力还处在急需大力培育的阶段,实现中国梦,科研工作者还任重道远。当前中国的制造业,每一个劳动力所创造的增加值约为1790美元,,而日本是中国的6.5倍,美国是中国的10.2倍。光纤制造设备、高端医疗设备依赖进口,集成电路设备80%依赖进口,轿车制造设备、数控机床70%依靠进口。中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平均只有25%,距离发达国家60%以至于80%的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美国和德国甚至高达80%,而中国目前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只有40%左右。这样的差距需要我国科研工作者们发扬科学家精神,前赴后继,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才能赶超。
推动科技创新必须弘扬科学家精神
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指出,企业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等五大方面,总体来说,推动和实现这些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在熊彼特看来,创新活动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所以熊彼特非常重视并特别提出了一个著名概念即“企业家精神”。而具体到科技创新的主体,则必须承认科学家在其中的主体作用。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提出一个类似的“科学家精神”概念。
科学家与企业家有类似之处。他们都有一种为创新、优化而偏执的激情。科学家的这种执着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的发明创造,企业家的执着带来社会财富的积累,他们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而相比起直接受利润驱动的企业家而言,科学家则更少直接的功利动机,他们的创新活动,更多地是受科研逻辑、对事业的热爱、对探索未知的热情等非世俗功利因素驱动。因此科学家精神可以说更加高尚,那种无私奉献、淡泊名利、追求在科研成果造福人类中实现自我的价值观,是值得广大科研人员学习的。这正是当前号召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知识分子”黄大年的先进事迹主旨所在。像他这样把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体现在了日以继夜的科研创新工作中的杰出科学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智慧源泉,一直是他们支撑着我国的科技创新事业。
在今天我们倡导和学习黄大年精神,就是在弘扬科学家精神,为社会福祉和国家强盛而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需要我们举全社会之力搭建创新载体,从而有利于更多的黄大年式的创新型科技工作者层出不穷。唯有大量具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不断涌现出来,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才会获得永不衰竭的源头活水,中国的创新发展战略才会获得坚实的根基。
科学家精神表现为一种主动创新意识,它是科研人员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科研人员只有具备了主动创新意识,才敢去想前人没想过的科学设想,才敢去突破前人不曾突破过的科学问题。但主动的创新意识也需要培育和激发,需要营造合适的客观环境。因此我们一定要优化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搭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载体和平台,让那些默默无闻、耐住寂寞苦苦耕耘的科研工作者能心无旁骛专注于专业创新,能获得真实的事业成就感,从而不断自发产生创新动机。这是有效弘扬、充分发挥科学家精神的必要条件。
激励科技创新需要优化创新载体
优化创新载体就是要给科研人员以尊严和荣誉,树立他们的创新自信。只有让科研人员有了激情、动力,科技创新才会充满活力,才会实现我国科技创新质的飞越。优化科技创新载体的关键在于:
一是要突出区域要素优势引导科技创新。区域要素优势和科学家精神的有机结合会催生出区域优势产业,国家的富强需要来自各个区域优势产业的支撑。在科技创新工作中一定要参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优势产业布局来引导科研人员科技创新工作,让国家取得的进步与自身的辛勤耕耘息息相关。
二是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促进科技成果的价值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这不仅体现在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上今后要有摆脱论文崇拜的趋势,还有科研成果作为无形资产进入市场化的投融资体系在今后也会有更多的尝试。有估值的科研成果才便于在市场上流通,只有建立科研成果与金融体系的联系,才能便于采用政府贴息、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和对科技担保机构进行政策扶持等方式来促进科研创新工作。
三是要营造科技创新友好环境。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创造大国,要为科技创新者提供包容友好的发展环境。体现在政府层面上主要是“放管服”的创新。如对科研创新工作涉及的政务审批、核准、备案等工作实行“最多跑一趟”的贴心服务,让尊重科学家、学习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少数科技创新过程中,由于科技工作者倾心投入创新工作,造成故此失彼的小过失,应从尽职免责的角度给予适当的包容,积极呵护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
形成我们中华民族科技创新的核心动力,既需大力弘扬黄大年等杰出科学家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敢为人先、甘于奉献的科学家精神,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优化科技创新载体,为科学家营造更加良好的创新环境。
(作者系吉林省软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改革研究院专家组成员)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