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难道他天生淡泊名利? (Read 105 times)

member
Activity: 71
Merit: 10
柳永是一个多情的人,多年游走于烟花柳巷,与歌妓美女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是一个文学修养极高、文学成就卓著的伟大词人。


然而,作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理论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但他并不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也并非没有去考功名,他不仅去考了功名,而且多次去考了功名,最后还考上了。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柳永是如何奔波于功名之途的。
柳永,崇安人,崇安即今天的福建武夷山,他原名柳三变,后来改名为柳永,因排行老七,又叫柳七。柳永的父亲柳宜曾在南唐做官,任过监察御史。宋朝建立后,出任过费县县令,后升工部侍郎。不过,在柳永十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对他学习和仕途的帮助便戛然而止。不过,少年丧父,却养成了他敏感的物质和沉默好思的习惯,这对他文学素养的形成,帮助极大。
柳永经历了宋太宗、真宗、仁宗时期,不过他的成名和入仕,大都在宋仁宗时期,而且生活轨迹与宋仁宗有过交集。当时,科举取仕是正道,文人要进入上流社会和士大夫阶层,必须经过科举考试。特别是作为文人,一旦金榜题名,便从此锦衣玉食,一世无忧。青年柳永读书破万卷,还填得一手好词。还经常出入勾栏瓦肆,与风尘女子结下深厚友谊。

二十出头的柳永,信心十足,准备进军科场。但是,那些掌管着士子前途的人,说柳永的词浮艳,俚俗不堪。他去拜访宰相晏殊,想得宰相几句好评。晏殊说:“贤俊作曲子么?”柳永说:“当然。”晏殊说:“我虽然作曲子,却不作‘针线慵拈伴伊坐’。”柳永一听,马上退出。因此,几场考试,均名落孙山。
为表达愤懑之情,柳永作了《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读了这首词,印象深刻。后来,柳永又参加了科考,而且遥遥领先,但发榜之前,宋仁宗看到了柳永的名字,顺手一批:“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这次考试又黄了。从此,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但是,柳永的功名之心始终未曾泯灭,他虽然穿行在闾巷草野之间,与歌妓们寻欢作乐,却一直没有忘记科场,还在不断参与应试。

宋仁宗爱才,也很宽容。所以,虽然他当初明确表示过不喜欢柳永的词,不过他最后还是给柳永开启了方便之门,1034年,柳永终于梦想成真,考上了进士,这一个,柳永已经快五十岁高龄了。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