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二战后美英违背《波茨坦公告》,暗中收编德军以备与苏联开战 (Read 151 times)

member
Activity: 71
Merit: 10
有句老话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二战结束后,战时的盟友苏联、英国和美国迅速分裂,在形态意识上站在了对立面。经过二战洗礼后的苏联已经不再是那个落后的农业国,而是变成了一个巨无霸式的军事、工业强国。精明的美国人自然不会任由苏联的“革命”输出到西欧,于是,美国连忙落实“马歇尔计划”,大力支持西方诸国的重建,实则是在寻找盟友,以便日后与苏联对抗。

实际上,当时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关系并非像通常想象得那样坚硬可靠。其实在二战爆发前,美国曾制定了“红色帝国”方案,专门针对英国。该方案甚至还包括了登陆英国的计划,换句话说,美国的野心很大,想要吃掉自己的老东家。英国人看着憨厚,实际上也很精明,况且无论是进攻柏林还是对待日本投降上,美英政府都多有分歧,一定程度上存在“面和心不合”的现象。然而,正是因为苏联的存在,这些国家彼此得以“搁置争议”,将矛头对准共同的敌人。
其实在二战结束不久,美国高层就对苏联的实力做出评估,大多数美国高官认为单论军事实力,美国对苏联未必有胜算。当时的英国、法国等昔日的强国在苏联面前基本算是炮灰,因此,美国人认为如果无法避免与苏联发生战争,必须有一股“第三方力量”帮助英美同盟对抗苏联,必要的时候,这股力量还有可能要充当主力。然而,这个“第三方力量”并不难找,当下就有现成的。

1945年5月,德国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此时德国还剩军队约250万,其中有150万向苏联投降,剩下的则向盟军投降。战争对苏联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因此,无论是战后的德国战俘还是日本战俘,统统都被苏联抓回国内充当劳动力了。德国人务实有技术,日本人老实听话,加上苏联人不需要对这些战俘的死活负责,因此,大批战俘在繁重的劳动中死在苏联,而他们也确实为苏联的经济恢复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但是,美国人非但避免让战火烧到自己本土,相反,他们还发了一笔战争财,因此,大批战俘一时间没有办法安置,美国人便提出了一个构想:收编百万德军精锐,成为对付苏联人的生力军。
然而,此举是违背《波茨坦公告》的。公告规定,反法西斯同盟各国在占领德国后,应当保证德国再也无法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德国的全部军队必须被解除武装,并永久性地取消德国总参谋部建制。不仅如此,德国一切与军工有关的工业设施都必须处于盟国控制之下,同盟国有权干涉德国社会,以彻底杜绝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再次诞生的可能。然而,随着苏联成为英美等国新的敌人,他们的政策开始渐渐偏离《波茨坦公告》的规定。

其实在战争刚结束时,苏联还是有意与美国保持盟友关系的。1945年6月5日,朱可夫要求盟军按照雅尔塔会议的协定,撤到占领区分界线之外。朱可夫希望盟军以此表现出对双方合作的诚意。然而,盟军一方面含含糊糊地拖延时间,另一方面,他们还多次试图修改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公告》的协定,反正就是一万个不情愿。然而,雅尔塔会议是英美苏三国共同筹划的,要是自己都不遵守,岂不是自己扇自己的脸?无奈之下,狡猾的美国人想了个折中的办法:让西方各国的占领区中保留德军准军事组织,并保存一定的作战能力。
当然,苏联人也不是傻子,西方同盟的小伎俩很快就被苏联人察觉。1945年7月10日,朱可夫向盟军管制委员会提交报告,明确指出在石勒苏益格至荷尔斯坦因州之间的英美占领区中,有完整建制的德军集团军。这些军队为德国北方集团军群主力,还配备着飞机、坦克甚至是特种部队。11月30日,无法反驳的蒙哥马利元帅被迫承认这一事实,然而,盟军依旧没有裁撤这些军队的行动。不仅如此,英美法还想方设法地隐瞒占领区中具有战争潜力的工业企业,至少有650家企业被他们隐瞒或是漏报。

美英法等国的“不厚道”让苏联人非常生气,原本还想好好合作的苏联人也对此彻底失去信心。1946年初,苏联高层开始渐渐从盟军管制委员会中撤出,并且在各个方面与西方同盟展开对峙。德国不可避免地最终直接分裂成两个国家,而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当时的国际形势,为后来的冷战埋下了伏笔。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