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如果烂片多是因为观众,贵过院线的上海电影节为何一票难求? (Read 181 times)

newbie
Activity: 61
Merit: 0
第20届上海电影节已经落下帷幕,观影者经历了一次观影狂欢,娱乐圈走完数个热闹红毯。然而,在中国电影的资本浪潮中,国产电影的口碑依然不如人意。关于院线商业烂片的指责此起彼伏,电影人各抒己见,冯小刚导演更是语出惊人,“如果观众不去捧这个场,烂片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制片人也就不去制作垃圾电影了。”一时之间,讨论甚嚣尘上。

在这场关于电影的热议中,许多狂热的影迷却是沉默的,他们只在做几件事:抢票、求票、看电影。相比去年将购票APP刷崩溃的盛况,今年观众们的热情不减,有报道称,上海电影节“开票首日10小时卖出35.3万张票”。这种狂热的另一个佐证是,在豆瓣小组“上海电影节购票交流组”中,影迷们每日以最简练的语言、以几分钟为单位更新求票信息。

 

而那些被疯狂抢购的电影票价格并不友好,《七武士》150元,《死侍》130元,却依然一票难求。有人问,“150元的票面,反正我是望而却步。去抢票的人都是什么心理?”带着这个问题,我做了个小调查。

票面贵、抢票难、观影累,但我心甘情愿

上海电影节的票真的比院线贵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可能并没有那么夸张。

电影爱好者小隐说,“确实有120元、150元的票,我去年看了一场是岩井俊二的电影,叫《梦的花嫁》,那是他2016年新拍的电影,但是没有在大陆上映。每年上海电影节有岩井俊二的排片,他一般就会来,去年我去的那一场,正好那个电影放完,导演本人也来了,我觉得还挺值得的。”

上海电影节的票面以60元和80元为主,比平时在网络上购买的院线电影票要贵一些,和没有任何折扣的实体影院价格差不多。而过百的票面也确实不少,除了4K修复的《七武士》和午夜惊奇单元的《死侍》,好莱坞经典叙事系列的《宾虚》150元,FOX2000佳片展系列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120元,向大师致敬系列的《世界旦夕之间》120元,日本电影周的《曼谷之夜》120元,有电影“冷门的最边缘”之称的纪录片展映单元的《“感恩而死”的漫长旅程》也是120元。这些高于电影节均价的电影票依然售罄。

问起总体感受,有影迷觉得今年的电影票比去年要便宜一些,“上影节的2D票面贵个二三十块吧,但是可以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那些均价80元左右的电影票,会被黄牛们炒到更高的价格,而《昼颜》更是被炒到千元以上,有偶像的电影更是如此。

“难抢票还有一个原因是主办方留票、锁票、内部票过多,真的能买的票不多。” “很多黄牛的,但他们都不用来抢票,有内部渠道。日本电影只要有偶像派的演员都很难抢,我最想看的电影是《帝一之国》,没有抢到,非常伤心。《帝一之国》里面有太多偶像和实力的男演员,本来就很火爆,我很喜欢主演菅田将晖,去年他的电影只要时间能凑上的我都抢到了,今年他人气暴增,迷妹也多了,我一部都没抢到。”影迷们如是说。

更有趣的是,上影节的排片密集,许多电影在工作日和固定影院放映。不少影迷从电影节第一天,就排好计划表,抢到票后,甚至请假横跨几个城区去电影院观影。连买13张票的狂热影迷秦茜说,“我基本都是自己去看,日程还蛮难跟别人协调的。” 正是因为上影节的“抢票难”,“协调难”,很多影迷都选择一个人观看。

小隐说,“我周围确实有很多人,在这一周内买了非常多的票,有很多影片放映都是集中在一天,他们可能一天之内要辗转四五个电影院来回跑,挺累的。但是就心甘情愿,因为这是去看自己非常想看的片子、非常喜欢的导演。”

是谁撑起了上海电影节的热度

问起影迷们为什么那么热衷于上海电影节呢?得到的回答很简单:排片好。

秦茜说:“选片很好,今年有五百多部影片,很多经典、影迷最爱,或者近几年的新片,平时没有机会看到,只有电影节(上有)。而且所有电影都是一刀不剪,完整版上映。”

马畅说,“电影节影片类型比较多,来自于不同国家的电影视角很吸引人。比如我想看的是英国人拍摄的日本少女偶像产业,(想体验)这种文化穿刺的感觉。平时是没有办法在电影院里和大家一起看喜欢的影片的,所以一起去电影节也是挺不错的社交,有仪式感。”

小隐说,“比较核心向的电影爱好者,平时就会花很多钱在电影上面,电影节这种一年一度又比较重要的文化性节日,当然也会集中花很多钱在上面。 电影节上有很多世界各地的优秀影片展映,很多电影都是第一次在大陆放映,而且导演本人或许也会来,花这么多钱去看我觉得也挺值。我身边会买四五张甚至几十张票的人,平时都是喜欢那种比较优秀的电影,或者独立电影。”

蔡芭枇说:“展映的电影平时在电影院几乎看不到,虽然有些影片在网上也有资源,但是影院的效果还是很棒的,优秀的影片也很值得让我一早起来就抢票,价格高也觉得值得。”

在网络上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影迷热衷于电影节最主要的原因是,“电影节展映的绝大部分电影是不可能在大陆院线看到的。”

了解到上述情况后,我不禁有了新的疑问,对电影如此狂热又关注电影质量的“真爱”影迷真的有那么多吗?仅仅是这部分影迷真的可以撑起上影节一票难求的热度吗?

连看了好几场的蔡芭枇说,“有凑热闹的观众,觉得上影节一年一次比较难得也想挤挤热闹这种的,还有就是陪别人一起去看的,像我自己也凑热闹买了几部电影,其实对影片和导演演员都不太了解,就觉得好奇想看看。”

而讲起电影节的观影氛围,她就更兴奋了,“我上周看了两场,从影院里的秩序到观众对电影本身的专注程度来说,真心热爱电影,或者说爱某一部电影的人更多,像上次去看的《阿拉丁》,影片结束后有两次鼓掌,一次在正片结束一次在字幕滚动结束,掌声是很热烈的,能感受到观众对电影的热爱。”

“电影节的观众真的和平时电影院里的观众看上去都不一样。我去看一个简·奥斯汀小说改编的电影,旁边坐着的姑娘会一边看一边自言自语的那种,一看就是很喜欢的。虽然都是外语片,但是观众对笑点和台词里的梗的接受程度很高,总的来说观众素质都比较高一点。一个人来看的不少,对于好电影,一个人静静欣赏是最好的选择。”

小隐也说,“也有为了看自己的偶像或者喜欢的演员出演的,或者某一场电影对他们来说意义很大,之前看过很多遍,现在想要在影院重新感受一下。当然也不能排除说有人说为了约会啊,或者其他可能,因为电影这种东西,我们平时周末、晚上的时候,随手看看最近有什么好的电影,就会买张票,这也是我们平时娱乐休闲的一种放松的方式。但是我觉得上海电影节更多的是面对那些把电影当做一种固定爱好的一群人。”

是观众造成了我们惨不忍睹的院线吗?

这次冰山一角的小调查,或许并不能证明是占绝对数量的好电影爱好者造成了上海电影节的观影热度。我们不能忽略上海作为一个消费水平比较高、文化氛围较好的大都市的背景,也难以知晓上影节的“抢票热潮”背后究竟有多大力量的资本推手。就连参与电影节是热爱电影本身还是为了约会或者只是装模作样凑热闹,也很难定义。因为对于复杂的人来说,这一切其实是融合的。喜欢好电影的影迷一样可以在电影节比赛刷票,陪伴喜欢的人约会观影。豆瓣网友Asuka说,“只要花钱买票的我觉得都是真爱影迷,不管冲导演还是演员还是题材或者别的什么,都没必要区别看待。”

在以票房评价电影的商业浪潮中,这样的观点不无道理。但无论如何,上海电影节用质量较高的排片说明了一件事:好电影的票总是有人买的。在商业考量中,20元甚至更多的电影票面涨幅,对整个市场带来的影响不太小,而在持续一个月的上海电影节里,影迷的表现应该不比“国产电影保护月”的上海院线差。

而近几年,对于中国院线电影失望的声音,逐渐把矛头转向观众。观众当然有一定的因素,可是在众多院线给《箭士柳白猿》、《路边野餐》、《心迷宫》这样的国产电影排片少得可怜的时候,是电影业自己先向商业低头?还是观影的观众迫使他们“不得不”向商业低头呢?

广告商的合作,明星的高片酬,观众的烂审美,如果到最后都归结为“你们喜欢烂片,我们只好拍烂片”,未免给了观众喜好太重要的地位。“那么大的中国市场,喜欢烂片的人多得超出你想象”这样的论调,是否只是“那么大的中国市场,我还想赚更多的钱”的欲盖弥彰?不论是社会学的数据,还是人类学的研究,都证明人群在资本主义、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作用微乎其微。如果说一群人可以令中国的电影人都拍烂片,那么我们在电影节上看到的这群“真爱影迷”是不是也可以令导演坚持制作好电影,哪怕是一小部分?

究竟什么样的电影才是好电影,这见仁见智,不是说所有人都看不懂、故作高深的就一定是好电影,有广告、有明星、接地气的就不是好电影。有人说冯小刚在拍《甲方乙方》时,开启了电影中的广告植入,可《甲方乙方》是公认的好电影。冯小刚在上影节说,“有些投资人,今天拿到了这个IP,明天说拿到了那个IP,全都是P……我觉得他们完全不爱电影,他们就觉得怎么赚钱。”可是王家卫的电影,每一部都是大腕云集,可以说也是一群演技受到认可的IP,但王家卫的电影是烂片吗?

电影被称为“第八艺术”,然而艺术要将自己拔高到哪个程度并没有明确的答案。电影《私人订制》中,有一个很微妙的嘲讽,大俗的“电影”红遍世界,大雅的“艺术”观众寥寥。毕竟,我们都生活在生活中,我们对于“艺术”的欣赏也来自生活经验塑造的观感,影迷呼吁的或许不是多么有艺术格调的院线排片,但至少是在当我们想进院线观影时不会毫无选择。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