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就像支持房子的柱子,也是国际关系的支柱。但是同时我们还需要其它参与者,需要很多的椅子,这就像中小国家。”
在25日举行的第六届世界和平论坛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袁鹏用“柱子”与“椅子”作比喻,形象地阐述了国际秩序中大国和小国的关系。
在此次论坛上,除了把脉大国之间的关系,大国与小国之间如何相处也成为一个议题。
而在阐述小国的作用时,袁鹏进一步说道,“一个大房子不能光有大柱子,还需要有听众,需要有椅子等等。在这个方面,我们是有共识的,中小国家也可以发挥他们的作用。”
袁鹏还表示,近年来中国特别重视跟小国的关系,高度重视他们的地位。中国把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和与大国的关系视作同样重要,是两个支柱,这也是中国第一次把周边国家地位和大国外交地位放在同等程度对待。
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资深研究员史文(Michael Swaine)则以东盟为例,强调小国的声音不可忽视,尤其是小国建立区域性组织,发出统一声音之时。史文说,正如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日前所讲的那样,东盟成立50年,已经成为一支积极的力量,为地区关系的互动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框架。在安全、政治等领域,东盟都是非常重要的力量。史文还表示,小国做出的决定和判断,会影响到大国之间如何看待彼此。小国也会越来越适应大国实力变化的现状,并且能够敦促大国考虑他们的利益。
对此,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主任格拉汉姆·艾里森对澎湃新闻(
www.thepaper.cn)表示,如果经济权力的平衡发生改变,那么各方将针对这一新的现状作出调整,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
艾里森是著名的“修昔底德陷阱”概念的提出者。“修昔底德陷阱”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认为,雅典的崛起和这种崛起在斯巴达引起的恐惧,使两国间战争不可避免。这种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之间必有一战的逻辑,就是“修昔底德陷阱”。
艾里森还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小国有时可以制造大麻烦。艾里森说,大约2500年前的古希腊修昔底德时期,投奔雅典和斯巴达的小国交战,将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大国卷入战争,但打仗并不是两个大国的初衷。
艾里森总结道,古往今来,任何时期都不能轻视小国,大国要谨慎、妥善处理好与小国的关系。
针对目前的中美关系,艾里森说中美绝对不想在彼此之间开战。他认为,尽管“修昔底德陷阱”这种竞争的关系将会使中美分享权力很难达成一致,不过,当前中美两国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即使权力平衡出现变化,这种分享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根据艾里森的研究,过去五百年间共出现过16个“修昔底德陷阱”案例,其中12个案例以战争收尾,另外4个则是和平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