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为什么基金爱“抱团”? (Read 137 times)

member
Activity: 77
Merit: 10
July 03, 2017, 10:21:19 PM
#1
原标题:为什么基金爱“抱团”?
要打败竞争对手,取得超额收益,一种可靠的机会来源是你的投资竞争对手“不得不”的时候。
在《孙子兵法·虚实》里,有这样一段话,堪为兵家至理:“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意思就是,如果我方要进攻,敌人虽然不想打,但必须硬着头皮跟我们打,是因为我们进攻的地方,是他们不得不救的要害。
这里,孙武抓住的关键点,就是对手“不得不”防守。而在投资中,价格最合适的一种投资机会,也恰恰来自于这三个字:“不得不”。
虽然有些时候,这个市场会失去理智,但是,很多时候市场并不是那么笨,基本的逻辑仍然存在于许多投资者的心中。要打败竞争对手,取得超额收益,一种可靠的机会来源,就是你的投资竞争对手“不得不”的时候。
如果他们“不得不”做某件事,那么即使这件事是错的,而且他们自己也意识到这件事是错的,他们将仍然“不得不”进行交易。
举例来说,在冯邦彦先生所著的《香港地产业百年》中,记载着在1960年代到1980年代之间,香港房地产市场上开发商的兴亡史。当时的香港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几次大的涨跌。在市场的最低谷,往往有一些开发商资金链压力巨大,“不得不”卖地卖房,偿还银行贷款。更有甚者,资产直接被银行收回,低价拍卖。
为什么贷款资金的提供者,比如银行,其拍卖的资产往往是低价?这是因为对于资金提供者来说,将资产拍卖出高价并没有实际意义,偿还贷款以后的部分仍然要还给资产所有者。
但是,拍卖的速度却至关重要,万一拖得时间稍久,市场继续在短期下跌(哪怕以后再反弹也无济于事),那么拍卖价不足以弥补贷款价带来的损失,就要由资金提供者承担损失。拍卖的时候,往往市场趋冷(否则也不至于沦落到还不起钱要拍卖)。所以,一般的资产一旦进入拍卖环节,往往会以低价、快速成交。
在1960年代到1980年代的香港地产市场,资金链断裂的开发商,其资产进入拍卖环节以后,就给在泡沫顶端积攒现金的另一些开发商极佳的捡便宜机会。这种建立在对手“不得不”基础上的投资机会,成就了今天在香港市场上最具盛名的那些开发商。

同样的机会,在2008年的全球市场、2010年到2011年的欧洲市场、2013年秋天的内地债券市场、2015年夏天的A股市场、2016年的港股市场,我们都能看到。
造成投资者“不得不”做一些事情、哪怕他们自己已经意识到不应该这么做的原因有很多。举例来说:价格跌得太惨;之前牛市杠杆用得太高,碰到市场波动太大导致被拍卖;市场跌得太惨,投资经理觉得是机会,但是基金持有者要赎回;市场虽然没有跌很惨,但是其他市场跌得很惨,所以投资者要从这个市场赎回以保持资本充足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这类行为比比皆是);价格下跌,投资者没有被吓到,银行也没有要求补充资本金,但是投资经理怕和别人差别太大,更愿意选择抱团取暖。
以最后一种情况来说,在股票大牛市里,尽管不少投资经理都会觉得市场太贵、估值太高不能再买,但是60%的最低持仓限制会导致一部分基金“不得不”保持高仓位,而担心“万一我卖了市场继续暴涨,投资者大规模赎回我赚不到管理费怎么办,赎回以后熊市没人申购我赚不到管理费怎么办”的心理,也会导致一些投资者不敢下单。所以,“不得不”的情况,绝不是只在最惨的熊市才会出现,而是在许多不同的情况都会出现。
以上的例子,还主要集中在交易层面。就基本面分析来说,我们也往往可以看到不少“不得不”的行为逻辑。
比如说,一家公司上市,薪资丰厚挖人墙角,于是竞争对手公司的员工“不得不”跳槽;一家公司估值太高,大股东觉得实在离谱,“不得不”减持;一家公司的产品对客户的黏性太强,虽然客户吐槽不断,但仍然“不得不”一直用下去等等。
以最后一个例子来说,你感觉微软Office系统稳定吗?Excel编了一个小时突然死机的感觉抓狂吗?但是你有其它的选择吗?
所以说,“不得不”的路径选择,实在是这个市场上交易、研究、分析的制胜法宝。不得不做的交易、不得不采取的行动、不得不做的政策决定,抓住了这些,就能让投资者在分析中先人一步、无往不利。
(作者系信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执行总监)
来源:e公司官微(ID:lianhuacaijing)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