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繁华香港的旧模样: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 (Read 115 times)

member
Activity: 91
Merit: 10




◇ 1966年,石板街,中国香港。
本文转载自:谷雨故事
微信号:GuyuStory
如今的香港是全球高度繁荣的国际大都会之一,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香港本土摄影师鲜少记录本地人的日常生活。迎着朝阳出海的渔民、天真烂漫的孩童、早已不复存在的旧时行当、阳光洒落的青石板街头……这些不再重现的昔日影像在美籍华人赵羡藻的镜头下,不仅成为历史的印记,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永恒。
昨日香港
摄影/赵羡藻
供图/中国摄影出版社
编辑/迦沐梓
赵羡藻用镜头为我们留下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风貌。
他那时拍摄香港,主要是在九龙地区,也是香港贫穷市民比较集中的地区,是更能反映多数港人生活状态的地区。在他的镜头中,我们很少看到富人,多是普通忙碌的劳动者,是那些工人、渔民、小贩和妇女儿童们。他们在背景简陋的街道上生活劳动,贫穷却质朴,艰苦却乐观。那时正是战后香港经济文化开始全面复苏的重要时刻,赵羡藻恰好将他们定格在镜头中。
更为难得的是,那一时期的香港摄影还未真正地全面起步,没有人用摄影来观照记录自己的生活。在那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香港的摄影人耽迷于艺术性的沙龙摄影,追逐光影,却没有利用摄影记录香港历史的现代自觉意识。因此,我们现在鲜少见到那时的香港社会历史的影像。这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
我们今天品读赵羡藻拍摄的这批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影像,回味铜锣湾、旺角、中环等早已成为繁华商业区的熟悉地名,难免给人以穿越时空的感觉。

01 30  1948年,元朗。

02 30  1949年,湾仔。

03 30  1949年,铜锣湾。

04 30  1950年,购物者。



05 30  1950年,大坑东。

06 30  1950年,九龙城。

07 30  1950年,小贩。

08 30  1950年,调景岭。

09 30  1951年,大埔。

10 30  1951年,黄大仙。

11 30  1951年,代笔者。

12 30  1951年,沙田。

13 30  1951年,深水埗。

14 30  1951年,土瓜湾。

15 30  1951年,石硖尾。

16 30  1951年,旺角。

17 30  1951年,又一村。

18 30  1951年,长沙湾道。

19 30  1951年,佐敦道。

20 30  1952年,法院。

21 30  1957年,石硖尾。

22 30  1957年,避风塘。

23 30  1957年,旺角。

24 30  1957年,维多利亚港。

25 30  1966年,青山。

26 30  1966年,筲箕湾。

27 30  1966年,沙田。

28 30  1966年,僧人。

29 30  1966年,湾仔。

30 30  1966年,石板街附近。
 关于赵羡藻

赵羡藻,1936年生于广东台山,1948年开始接触摄影,以纪实手法拍摄香港和广州,1951年移居美国。他曾获得1959年全美军人摄影大赛第一名,1968年世界沙龙十杰第二名,连续三年获得波士顿摄影学会年赛冠军。赵羡藻在美国多个画廊和博物馆举办个人影展,其作品分别被美国海员博物馆、美国马萨诸塞州碧波台博物馆、艾迪生美国艺术画廊等地收藏。《雪岸闻香·20世纪摄影名家·赵羡藻》是中国美术馆赵羡藻同名展览配套图书,是对赵羡藻数十年摄影创作的一次集中呈现。



本文转载自:谷雨故事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