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两百层楼高“天外飞桥” (Read 295 times)

jr. member
Activity: 54
Merit: 10
July 07, 2017, 04:44:11 AM
#7
牛逼了
newbie
Activity: 8
Merit: 0
July 07, 2017, 12:22:59 AM
#6
胆子真大!
member
Activity: 82
Merit: 10
July 07, 2017, 12:18:16 AM
#4
中国不愧是世界第一建筑国家!
member
Activity: 70
Merit: 10
July 06, 2017, 10:49:58 PM
#3
宏伟的建筑,标志建筑事业的发展。
full member
Activity: 123
Merit: 100
July 06, 2017, 09:55:38 PM
#2
没什么特殊的
hero member
Activity: 700
Merit: 500
July 06, 2017, 09:46:45 PM
#1
北盘江上:架起两百层楼高“天外飞桥”

6月21日傍晚,云贵两省交界之地骤雨初歇,鸟鸣山涧,雾霭从尼珠河大峡谷腾起,峡谷之上一座大桥忽隐忽现。
灰色的索塔耸立在两岸峭壁之上,橘红色桥身如丝带般系于云端——这是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第一桥。北盘江第一桥全长1341.4米,主跨720米,垂直高度达565米,相当于200层楼高,为目前世界第一高桥。
再直观点说,站在大桥上俯瞰谷底水面,几乎相当于从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总高为632米,结构高度为580米)的最高层俯瞰地面。
大桥总设计师、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彭运动说,大桥并非有意追逐世界第一高的记录。


6月20日,他解释,历时两年多的地质勘察结果显示,北盘江大桥两岸均为高达500多米的高陡边坡,桥位处喀斯特地貌和卸荷裂隙非常发育,为避免溶洞和裂隙对大桥基础安全产生影响,设计师不得不再三论证桥位和桥型方案,反复论证,最终选定565米这个令人眼晕的高度。
决定要在这个高度修桥铺路并非易事,不仅要面对来自峡谷的疾风、云贵高原的冻雨等极端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还需对喀斯特地貌中地下不可测的溶洞群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处理。
三年勘探设计,五年施工建设,造就世界第一高桥。2016年12月29日,北盘江第一桥建成通车。这一跨,让峡谷两岸40公里的路程缩短为1341.4米,2.5小时的行程缩短为5分钟。
一桥飞架,踏破限隔。北盘江第一桥引来众多慕名游客,也给当地带来了许多发展机遇。绕开距离这个坎,开发峡谷美景,搞农家乐成为当地人的共同愿望。
“神仙才能在雨雾缭绕的高处变出大桥”
云贵两省交界处山高谷深。
发源于乌蒙山脉马雄山西北麓的北盘江流经此处,以其支流尼珠河界分二省,左岸为贵州六盘水,右岸为云南曲靖。

北盘江第一桥。
离大桥最近的两个村子分别是六盘水市水城县龙井村和曲靖市宣威市腊龙村。高山峡谷阻隔了两地,看似近在咫尺,若要往来需翻越三座山头,行程40多公里。即便开越野车,也要两个半小时左右。
腊龙村党支部书记刘家恩介绍,大约是在上世纪70年代,在峡谷两侧的山腰处修建了岔河桥——一座铁索吊桥。吊桥连接两侧的腊龙村和龙井村,也连接了云贵两省。
刘家恩说,峡谷两侧的人家,因长年婚丧嫁娶的往来,有些成了亲戚。他们需从宣威或者水城出发,经由峡谷两侧的山路,下至谷底,再经过吊桥,才可以到对岸的亲戚家。
他告诉澎湃新闻,当地人走习惯了,虽然道路崎岖,但从海拔1000多米的山上下到峡谷只需半个小时。
刘家恩所说的半小时路程上,并没有一条像样的路。
澎湃新闻记者循着当地村民的足迹,穿梯田、登石阶,耗时近两个小时才从山上下到谷底。
尼珠河一路奔腾而去,无数奇形怪石散落在河的两岸,山谷来风吹得岔河桥不停摇晃。
但这座铁索吊桥,只能供人行走,无法通行车辆,这大大限制了两岸人员、货物的交流来往。
数十年来,世居于此的人们对这座吊桥并不满意,但因为可畏的地形,只能将愿景寄托于法力无边的“神仙”。刘家恩回忆,老辈人跟他说过的一句话,大意是,只有神仙才能在雨雾缭绕的更高处变出一座大桥。
建设遭遇上面大风速、下面深溶洞
腊龙村人多年的期望,因为杭瑞高速项目的规划,变为了现实。
作为杭瑞高速项目里的最难工程,北盘江第一桥遭遇了设计难、施工难两大难题。

由于进入施工场地的道路条件有限,只能运输小的桥梁构件,且要避免高空支架施工风险,因此采用主跨720米钢桁梁斜拉桥的建设方案。
因为现场地质条件复杂,溶洞较多,地下水活动频繁,为保桥梁稳固,设计团队对桥位处进行了大范围的地质调查和研究,地质钻孔要打100多米深。
彭运动带领设计团队早在2009年就开始北盘江大桥设计方案研究,做了多个桥位和桥型方案比较,经过层层技术、经济比选论证才最终批复落地。大桥于2012年开正式动工。
据彭运动介绍,为建设选址,他和他的设计团队曾耗时一年,对大桥桥位处、沿北盘江上下游10公里的峡谷地貌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当地为喀斯特地貌,溶洞较多。虽说瑰丽的溶洞是老天赐给游客的礼物,但其强大的裂隙发育能力对工程师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设计包袱。彭运动记得在徒步考察时,曾发现一个超级大的溶洞,大到足可容纳200多人,曾经作为躲避兵灾的安全洞。为保安全,权衡再三,不得不高移桥面,最终选定565米。
即便如此小心谨慎,施工时还是遇到了溶洞。彭运动回忆,修建云南这侧的一个索塔时,桩基施工碰到的一个溶洞,没有见底纵深就已达百米。“溶洞并不可拍,可怕的是我们没有探察到,对于已发现的溶洞,我们采用措施进行处理即可。”
彭运动强调溶洞存在会给大桥带来的危害,“桩基如果溶洞没有发现,将会给大桥的安全带来隐患。虽然北盘江第一桥的桩只有60多米,但为保桥梁稳固,地质钻孔深达110-120米。”
桥梁构件运输也是一大难题。由于道路运输条件有限,施工场地又小,很难采用较大的桥梁构件,所以斜拉桥是个很容易被接受的方案。
他说,与悬索桥相比,斜拉桥超大的整体构件少,多为可拼装的小构件,普通的挂车可通过山路运进来。
彭运动介绍,设计时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可用17米长的六轴大卡车将钢桁梁从钢结构厂家运到桥位附近的六盘水都格镇,再改用13米的小卡车爬过重重弯道,抵达山顶,最后用60万套螺栓将各个杆件重新拼接。
此外,北盘江第一桥这样大的工程,若采用悬索桥方案,两边需开挖山体并形成大量弃渣,灌注一个七八万立方米的混凝土式锚碇基础,将严重影响生态环境。
北盘江大桥的施工建设,也不是一件易事。
彭运动还介绍,贵州的山并不是很高,由于侵蚀切割作用,形成很深的峡谷,在风的“狭管效应”作用下,风速特别大,风向也时常变化。这对大桥的高空作业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及时监测风速风向,当风速达到 10m/s 时,宜停止吊装作业;当风速达到 15m/s 时,不得吊装作业。

“对面的车好像是长着翅膀飞过来的”
2016年12月29日,北盘江第一桥建成通车。
“对面的车好像是长着翅膀飞过来的!”看着大桥上车来车往,龙井村村民马选军这样感叹。
因大桥世界第一高的纪录,还有许多游客慕名而来,这也给当地村庄带来了发展契机。
大桥横跨尼珠河大峡谷,尽管离地百丈,尼珠河的咆哮声依旧不绝于耳。尼珠河是北盘江的一条支流,峡谷里有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景——飞泻百米的瀑布、绚丽多姿的溶洞、峡谷两岸的猿声。
前来看桥的人喜欢上了这里的旖旎风光。刘家恩一脸自豪,他接待过80人的旅游团,带他们看桥、吃农家菜、游峡谷美景。
游客赞叹大桥的宏伟壮观和峡谷美景之余,对当地旅游接待能力表示遗憾。餐饮吃住都无法解决,就连大小便都要跑到村上公厕解决。刘家恩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人家来两三天就走了。”
与刘家恩一样,马选军也接待过看桥的游客,划着自家皮筏带游客去溶洞探险,他手机里一直存着游玩时拍的照片和视频。
为留住游客,刘家恩和马选军都想到了搞农家乐,但这要依托旅游开发。
事实上,贵州已在筹划此事。
水城县准备与贵州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业主单位)联合开发,打造贵州唯一、世界知名的桥旅融合山地旅游项目。
马选军说,到那个时候,他会用鲜美的鱼汤招待游客。
刘家恩翻看着水城县委宣传部官方微信公号发布的上述消息,皱起了眉头,他希望宣威这边也尽早将这件事提上日程。
在大桥东北方向,海拔1700米的高山上,刘家恩带领村民修建了一个凉亭。他还打算再修建木质台阶,方便游客上亭来观桥览景。
接受完澎湃新闻采访的当天,马选军将自己微信头像换成了大桥的图片。他说,这座大桥能给这里的人们带来幸福。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