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比黑天鹅更可怕!警惕这几头“灰犀牛”从你身上碾压过去 (Read 123 times)

member
Activity: 70
Merit: 10
比黑天鹅更可怕!警惕这几头“灰犀牛”从你身上碾压过去


比“黑天鹅”更可怕的“灰犀牛”悄然来临。
7月17日,《人民日报》一篇评论文章让“灰犀牛”概念迅速走红。文中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需要增强忧患意识……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这是“灰犀牛”首次出现在官方媒体的表述中。
究竟什么是“灰犀牛”?抽象而言,“灰犀牛”就是“已知的未知”。
2013年1月,美国学者、古根海姆学者奖得主米歇尔·沃克(Michele Wucker)在达沃斯经济论坛年会上首提“灰犀牛”概念,类似以“黑天鹅”比喻小概率而又影响巨大的事件,“灰犀牛”可以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米歇尔·沃克(Michele Wucker)著作《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
与突如其来的“黑天鹅”不同,“灰犀牛”风险更多强调的是“可预见性”和“可知性”。米歇尔·沃克认为,灰犀牛是非洲草原上常见的动物,它在灌木中若隐若现。当它刚开始撒开四蹄奔跑时,看起来缓慢而笨重,你认为有充足的时间躲避它,对它毫不在乎。但当它冲到你的面前时,巨大的身躯加上惯性,已经刹不住脚,而你却在原地被吓得呆立,毫无反应。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向澎湃新闻表示,从学术的角度来讲,“灰犀牛”实际上是对小概率事件进一步的细化。但灰犀牛不仅仅是小概率事件,它带来的影响会很大,造成的后果很严重,所以是一个更加形象的说法。
在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首先要防住几头时刻在我们身边却被忽略的“灰犀牛”。赵锡军指出,机构、市场等方面都有可能出现“灰犀牛”,特别是在现在,高技术的环境之下,通信的手段、交易的技术非常发达,信息的扩散非常快,因而风险的传递也非常快。“‘灰犀牛’造成的冲击可能比以往更加的猛烈,对市场的信心带来更大的影响。”
“狼来了”的房地产泡沫
“美丽的泡沫,虽然一刹花火”,但这一刹却不知到底是多久。
中国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刘胜军告诉澎湃新闻,房地产泡沫是毫无疑问的最大“灰犀牛”。
在刘胜军看来,尽管有多重房地产调控政策,但不断逼空的房价调控让很多人产生了错觉。房地产泡沫会破,但就像狼来了一样,大家天天喊,这些人就觉得房地产泡沫是不会破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对此也有相似看法。他认为,“灰犀牛”只是市场对风险概率的一种看法,其发生的时点、风险释放的方式,很可能是一个非线性的方式,并非是一个线性均匀的发散的过程。“你可能在一个线性的状态下面,大家都能看到它,但是它总不发生,这个风险总不释放,那么市场的人们逐步就会产生一种视而不见的麻痹的状态。这种视而不见的状态本身就是风险期。”
赵锡军则向澎湃新闻指出,房地产泡沫是不是最大的“灰犀牛”还不好说,因为房地产市场现在是分化的。此前是一线城市价格暴涨,三四线城市卖不动,库存量很大。最近却恰恰相反反,一线城市严格控制,三四线城市火爆。
“出现这种情况,所以说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分化的状况。‘灰犀牛’出现的话,可能是某个城市或地区价格的波动最多,比如鄂尔多斯,变成了一个房地产投资大的窟窿。但发生多大规模房地产市场的震动算是‘灰犀牛’,这个我们无法判断,因为不知道损失规模有多大。”赵锡军表示。
急速上升的整体负债
债务问题同样也是一只“灰犀牛”。
刘煜辉在接受澎湃新闻的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在过去十年变成了债务依赖型和信用依赖型的模式,债务累升的速度特别快,所以现在要推动经济去杠杆、金融降杠杆。
以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为例,刘煜辉谈到,2005年到2007年之间,很多人已经发现了包括房地产泡沫、催生房地产泡沫的金融系统里面累积的这种杠杆。包括整个政策决策层的一部分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变成了视而不见的状态。这种状态一直累积到2008年,因一个意外事件触发,使得整个风险链条呈现出集中释放的状态。
“很多人对这个问题同样重视不够,也是抱着侥幸心理。“刘胜军谈到。
天风证券宏观团队认为,2016年的中国类似2004年的美国:货币政策开始发生转向,资产价格迎来拐点,家庭部门的债务和杠杆仍将上升,随着2016年下半年中国收紧了货币政策和出台房地产限购政策,中国家庭部门也将经历从主动加杠杆转向被动加杠杆,但房贷收入比可能还会继续上升。
除此之外,地方债务的问题也较为严峻。华泰期货宏观策略组研究员徐闻宇告诉澎湃新闻,从目前地方债务的规模来说,绝对量是不低的。地方政府大量通过PPP项目、违规担保等扩大了隐性债务规模。虽然已有的政策约束对地方政府发行新的PPP项目有所限制,但风险点依然存在。
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寥寥数语,措辞却相当严厉,无疑释放了对地方债务强监管的信号。
蒙眼狂奔的企业
谈到负债,又不得不提及一些裸眼狂奔的企业。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些企业扩张的太厉害。
“某些企业主营业务不集中,核心技术不突出,涉及到的债权债务也很多。像这种事情,一旦出现违约,对于银行甚至整个金融市场都会带来比较大的影响。像这些都是隐含的风险,我们称之为‘灰犀牛’。类似的企业很多,所以这里面对市场、对投资人、对债权人来讲都是很大的潜在风险的。”赵锡军告诉澎湃新闻。
一边是乐视供应商讨债方式升级,在乐视大厦大堂搭帐篷等待还钱,而另一边是万达商业、融创中国(1918.HK)和富力地产(2777.HK)宣布达成总额为637.5亿元的交易。
刘胜军直言,融创、万达都还在裸奔。中国整体债务水平处于较高水平,但是很多人都会比较麻木,并不觉得真的会去杠杆。一些企业还在咬着牙把扩大规模,搞得越来越大,债务越来越多。
“要解决这些问题,总得付一点学费,有一些阵痛。”刘胜军说。
阴影之下的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风险问题频发。
赵锡军指出,一些金融机构大量短期的市场融资,不是吸收存款而是从市场来融资。短期资金长期使用,很有可能带来金融性的压力。
以银行票据业务为例,这一原来以贸易为基础的支付手段,如今被银行等金融机构违规操作当成了一种融资工具,信托、券商及其他中介的介入,使得加入了杠杆。再者一些银行工作人员与中介勾结,出现了诸多道德风险。从近几年来看,银行票据大案频发,涉案金额少则数亿元,多则几十亿元。
7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称,金融机构具有脆弱性,金融风险具有传染性,金融行业具有外部性,这些特点决定了金融行业需要非常严格的监管。一家注册资本仅有3000万元的村镇银行,可以牵涉到案值达到9亿元的票据大案;一个小小的银行分理处,可以制造出数额高达几十亿元的银行理财“飞单”······
据澎湃新闻统计,2017年1月至6月,各级银监部门共公开了1334张罚单。其中,银监会25张,银监局425张,银监分局884张,合计罚款额为3.38亿元。信贷业务违规位列首位,仅明确列出为票据业务违规的罚单占罚单总量的20%。
刘胜军认为,从监管角度来看,以往平级的一行三会“各自为政”,这一监管体系在现实中产生了一些问题。而最新设立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金稳会)是一个更高层面的机构,对风险问题的关注应该会更加的常规化,对风险问题的预防和组织会更加有利。
如何应对“灰犀牛”风险?
“我们必须承认灰犀牛实实在在存在着,而且非常危险。”沃克在她的书(《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中写道。
在谈到如何应对“灰犀牛”风险时,刘煜辉向澎湃新闻指出,从中央加强金融监管,然后逐步扫荡金融监管的盲区以及一些真空地带,然后去杠杆、去嵌套,减少整个商业金融体系过快增长的资产负债表。
对于投资者来讲,在投资的时候千万注意投资的风险规避,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所有投资的东西放在一起的话,一旦‘灰犀牛’冲到面前,便是毁灭之灾,所以应对要相对分散,规避风险。”赵锡军表示。监管部门对某些特别的市场要加强关注,比如外汇市场、债券市场、特别是像地方债市场,一旦震荡,将影响整个市场的运行和投资者的利益。
“企业要加强在目前经济转型或者说供给侧改革格局下,对风险的敏感度。有些企业,他认为自己到了一定规模就不可能倒了,但这种假设肯定是不成立的。出了问题政府一定会救你吗?我觉得可能不会。”刘胜军认为,如果企业没有预判,很可能就会被灰犀牛撞倒。
那些“未知的已知”是属于“灰犀牛”的范畴:我们已经获得的、但拒绝给予应有重视的信息。“灰犀牛”发出的信号不是太模糊,但千万不要等到它冲到面前才意识到问题,一切都晚了。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