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大力发展临终关怀 让人人享有生命最后的尊严 (Read 149 times)

member
Activity: 211
Merit: 10
老封建思想已经根深蒂固,想要推行开估计还得要个几十年才行。 Smiley
member
Activity: 225
Merit: 10
临终关怀也称作安宁疗护,是指对濒临死亡的老年患者给予亲切的抚慰、良好的照顾和尽可能的帮助,使其安然故去。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发展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然而,北京市十余家可以提供临终关怀的医院基本都是满床状态,想要入住需要提前预约,一些医院亏损的新闻也屡见报端。作为专业性的临终关怀机构,临终关怀医院却供不应求,在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当下,这一问题尤其带有紧迫性。目前,只有少数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接受需要临终关怀的病人。今年3月,北京市卫计委确定北京市隆福医院等15家医疗机构成为首批北京市临终关怀试点单位,显然,面对日益增长的临终关怀需求,这15家医疗机构仅仅是杯水车薪。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临终关怀还没有真正获得与日常医疗行为相平等的地位。作为一种医疗服务,临终关怀不以治疗为主,其产生的人工护理费标准不是很清晰,正因如此,临终关怀服务目前暂未纳入医保体系,患者也无法报销以此为名目的相关费用。对医院来说,由于临终关怀成本较大,也没有扩大临终关怀覆盖面的积极性。种种原因,致使绝大多数老年患者目前无法享受到临终关怀服务。在我国对医疗事业投入不断加大,甚至一些地方出现了过度医疗问题的背景下,临终关怀这一关系到患者生命最后阶段体验的医疗活动,却得到不足够的重视,首先还是一个观念问题。目前的医疗投入,无论是来自于国家财政的公共医疗投入,还是来自于患者及其家庭的个人投入,依然集中于“恢复健康”“治病”的层面,而不是让患者获得良好的健康服务体验。对于那些无法治愈的临终病人,医疗体系并没有转变价值观,让他们“好好死去”。讳言死亡是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包括患者和家属在内,人们很少能够平静地正视死亡的来临。然而,无论早还是晚,死亡是每个人人生旅途必然抵达的终点。社会和个人都应该确立起这样的意识:尊重死亡本身就是尊重自己,让患者更体面、更有尊严地离开人世,理应是公共医疗事业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一方面,部分提供临终关怀的公立医院面临亏损;另一方面,提供相关服务的民营医院收费较高、标准模糊,让经济能力有限的患者望而却步。要解决上述问题,政府逐步加大财政投入,把医保可以报销的范围向临终关怀相关服务延伸,是当前应当探索的方向。这并不意味着财政负担会明显加大,因为一旦临终关怀业务更加普及,许多原本在普通医院科室白白消耗的患者,会转而前往临终关怀的医院和科室。从医疗资源的总支出看,非但未必增长,还有可能减少过度和不必要医疗,把有限的医疗资源用于更有需要的患者身上。除此之外,社会上还有另外一种情况较为常见,很多人愿意在医疗方面支出大量经费,却不理解临终关怀服务:一些患者宁愿在极大的痛苦中度过余生,也不愿意前往临终关怀医疗机构。其实,在“空巢老人”“失独老人”等社会问题日益显著的当下,有专业的医疗机构提供临终关怀服务,已是摆在老人面前的最优选项。社会舆论应当加大宣传力度,为临终关怀创造一个好的舆论空间。临终关怀所面临的困境,并非难以攻克的医疗技术难关,而更多地属于社会层面的意识问题。构建一个人们满意的医疗体系,有必要确立服务型医疗的观念,让人们在围绕健康的各个环节都享受到美好的服务体验。医疗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人们恢复健康的身体,也应当是帮助人们快乐、祥和、无痛苦地走完一生。临终关怀补上了我国医疗事业长期以来被忽视和缺失的一块短板,在未来应当得到更多的关注。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