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时间11月29日,由Cointelegraph主办的Blockshow亚洲峰会在新加坡盛大开幕。Achain重要合伙人李远与峰会首席执行官Addy Crezeexie携手为开幕式致词,随即就最近的热点话题“区块链分叉”发表了主题演讲并接受了巴比特资讯关于该话题的采访。
过去九年经历了区块链1.0和2.0,未来着眼何方?
“区块链技术发展至今已有9年时间,我们共同经历了区块链1.0和2.0。但未来如何发展呢?”李远在演讲时提到,
“这里有两个事实,可以帮助我们思考:
自今年八月,BCC(Bitcoin Cash)从比特币主链分叉以来,已经解决了比特币扩容问题,并提升了区块容量(从原始的1兆升至现在的8兆)、增强了交易性能;与此同时,数以千计的区块链项目正在国际范围内蓬勃发展,目前其总数已达到1324个。然而,这样的数字却仍然难以全面满足全球67个行业和147个子行业的多元需求。有没有可能只用一个平台来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
李远认为,或许“分叉”就是这样一种解决方案。利用分叉获得不同的区块链,可以满足不同的商业应用、不同的性能需求、不同的数据需要;分叉还可以获得另外一个好处,原有的用户得以继承和保留。
区块链分叉:技术问题还是共识问题?
作为比特币的忠实信仰者,李远看待“分叉”的观念在近一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他看来,软件需要升级,区块链分叉就是升级的一种方式。“反观以太坊当时的分叉,比特币的忠实信仰者们一开始是不接受的,后来经过这一年的观察发现,这原本是个技术问题,也是一种升级的方式。”
“但现阶段大部分分叉是个社会问题,或者说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这与技术升级并不是绑定的,尽管在很多时候他们是同时出现的。但实际上我们可以形成有共识的分叉,这是个技术问题,大家都同意可以分出两条链。比如Achain是Dpos的,就可以实现这种有共识的分叉。”
从进化论的角度看区块链
李远在现场进行了大胆畅想: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所述,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神经元到神经网络,而生物适应和改变环境的能力也在进化中不断加强。基于此,李远提出自己的想法:将区块链看作某个物种,把分叉过程看作是遗传变异,把社区活跃度看作适应环境的能力,以此来看待“分叉”的过程。
李远认为,未来区块链的服务对象是每一个个体。“通过不同的分叉网络来承载个人身份、资产、信用、健康等信息,人人都可以成为这个网络中的节点。而当这一切形成关联,即可产生信息互动、互联、互通。”在他看来,当人们的行为能够被识别和记录,并与信用、资产进行联络时,便能打造真正的分叉与互联网络。
发文时比特币价格 ¥70905.37
稿源:巴比特资讯(
http://www.8btc.com/ifo-blockshow-1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