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番茄产业资本路:从宠儿到弃子 (Read 122 times)

full member
Activity: 252
Merit: 100
December 04, 2017, 01:38:57 AM
#1
(原标题:番茄产业资本路:从宠儿到弃子)
【编者按】全球三大番茄制品加工产区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地中海地区和中国的新疆、内蒙古地区。数据显示,新疆已建成番茄加工生产线317条,番茄酱年生产能力突破200万吨,是亚洲最大的番茄生产和加工基地。然而,这个曾被称为“狼桃”的外观艳丽的果子,却遭到上市公司不约而同的嫌弃。原因何在?
番茄业务昔日位居亚洲第一 今日为何频遭上市公司边缘化?
“现在都有点麻木了。”刘希(化名)感慨道。而12月1日,她刚刚获知其所在公司又从倒闭边缘获得生机。
刘希在中粮糖业(600737,SH)旗下一家番茄制品企业工作了近20年,陪伴公司走过了改制、易主、重组,亦见证了中国番茄制品行业的起起落落。
“2015年差点关门,后来我们新增了辣椒酱项目,才扭亏为盈。”刘希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道,其公司现在产品以番茄酱为主,但是要靠辣椒酱来持平盈利。
不同于刘希所在的公司,中粮糖业旗下多数番茄制品企业仍陷亏损泥潭,正面临被“出清”的结局。12月4日,北京产权交易所上,中粮糖业再将一番茄制品企业挂牌转让,而这已是11月以来的第6家。
新疆是亚洲最大的番茄生产和加工基地,番茄也曾被中粮糖业视为支柱产业,但随着中国番茄产业的持续低迷,中粮糖业将重心转移至食糖业务。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除中粮糖业外,在A股市场,曾人见人爱的番茄制品已成为拖累上市公司业绩的“绊脚石”,如今正被移出上市公司体系。
昔日盈利支柱 今成亏损主因
12月4日,中粮糖业在北交所挂牌再次出让中粮屯河奎屯番茄制品有限公司98.85%股权及相关债权,转让底价2965.50万元,该公司已于2013年停产。
在中粮糖业11月挂牌的5项番茄制品资产中,有4家企业已于2012、2013年停产,仅剩中粮屯河廊坊番茄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廊坊番茄)尚未停产。北交所挂牌信息显示,廊坊番茄2016年度营收5233.5万元,净利润-3645.64万元,2017年7月31日财务报表显示营收3387.06万元,净利润-2599.86万元。
自2017年1月由“中粮屯河”改名,中粮糖业便紧锣密鼓地张罗对番茄资产的整合。2017年3月9日,中粮糖业公告披露,拟新设立“中粮屯河番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粮番茄公司),将中粮糖业所有番茄业务注入该公司,推进中粮糖业番茄业务混合所有制改革。
自今年4月以来,中粮糖业多次在交易所挂牌出让“因原料及市场供求因素关系,处于停产阶段”的分公司、子公司资产,其中大部分为番茄制品企业。而另一方面,中粮糖业将仍具有盈利能力的番茄制品公司又直接划归中粮糖业。12月1日,中粮糖业公告称,拟划转4家中粮番茄公司旗下的番茄制品企业划入中粮糖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2017年以来,番茄业务在多家上市公司体系中从核心业务边缘化,而这背后是番茄业务盈利难达预期。
中粮糖业2016年度番茄产业营业利润为-1.06亿元, 而糖业营业利润7.87亿元,同比增加5.12亿元。*ST中基(000972,SZ)在2010年剥离番茄业务后再次将番茄业务装入上市公司体系,在2015~2017年上半年连续亏损,直到2017年第三季度获得营业外利润1.4亿元,方扭亏为盈。
皇台酒业(000995,SZ)2015年时曾因“看好中国番茄产业的整合所带来的未来发展空间和前景”,募资21.7亿元进入番茄产业,但2017年便将番茄酱业务剥离,原因是“番茄制品行业受出口市场影响,价格下降,行业不景气”。
新疆天业(600075,SH)亦在其2017年半年报中表示,番茄酱行业是公司目前经营中的亏损点,两家主要经营企业中,一家于今年7月宣告停产,另一家则力图减亏。
产业盲目扩张致竞争失序
“今年是新疆的一个丰产年,番茄酱的品质又非常好,但非常可悲的是价格卖到了历史最低。”新疆昆仑石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仑石投资)执行合伙人王松琦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番茄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番茄酱产业也曾有过风光无两的时刻。一位新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新疆番茄酱生产及出口的高峰期发生在1996年至2006年。这10年间,新疆番茄酱的生产加工规模以40%的平均增速增长。
在此期间,国产番茄酱主要集中在初加工环节,销售净利润率较低,不过,得益于低成本优势,中国产出的番茄酱得以迅速占领国际市场。据商务部数据,到2012年,新疆已有166家番茄制品加工出口企业、317条番茄生产线,番茄酱年产能突破200万吨,新疆成为亚洲最大的番茄制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边是新疆番茄酱企业数量与生产加工能力的扩张;另一边,番茄酱产业却出现了出口锐减、库存激增、价格下跌、竞争无度等一系列变化。
生意社一位番茄产业分析师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为了竞争有限的市场份额,维系企业的生存,新疆番茄酱产业开始出现无秩序的自相压价与原料争夺”。
“高额的利润和过低的准入门槛让新疆番茄酱产业诞生了众多小厂家、小企业,这就造成了搭便车现象的盛行。即使大企业与农户签订了生产订单,只要当年的行情好,也会造成原料被小厂高价抢走的情况。加上那几年进口国对进口番茄酱的质量细则规定不明确、不严格,也造成一些厂家在牺牲某些质量指标的情况下压低价格,抢走高价优质产品的市场份额。”前述分析师补充道。
产业整合能否“起死回生”?
“美国100万吨番茄酱,只有8家公司;我们100万吨番茄酱,有168家公司,产业集中度还是有很大的问题”。王松琦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产业整合的时机已到。
业内对此亦有争论。“是需要整合,但不适宜现在进行整合。”昌吉安格瑞番茄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昌吉安格瑞)一位高管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昌吉安格瑞是新疆安格瑞番茄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疆安格瑞)的全资子公司,新疆安格瑞曾是皇台酒业旗下番茄产业整合的重要平台之一。2015年,皇台酒业募资对番茄产业进行全面整合,包括从番茄基地建设、番茄加工到全球销售,以期提升中国番茄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但2016年年报中,皇台酒业表示,番茄制品毛利率由2015年的14.85%下降为2016年的1.67%,新疆安格瑞陷资不抵债,净利润为负1122.29万元。2017年上半年,皇台酒业将新疆安格瑞剥离。
“企业的整合是为了盈利,不是为了亏损。”前述昌吉安格瑞高管向记者分析,整合需要要了解对方企业的资产情况、人员编制等,但以目前的行业低迷情况,今年生产的番茄都不一定能卖掉,而一些等待摘牌的工厂设备虽然先进却在生产经营中无法释放产能,整合后可能带来更大的成本压力。
“我们的利润来自对产业整合的利润,是不是建了全产业链就自动有利润?不是的,产业链是深度,还要有宽度。”王松琦认为,番茄产业现在需要一场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的整合,整合后降低产业内自耗成本,对外销售力争定价权,产业有望“起死回生”。
亦有上市公司与王松琦观点趋同。*ST中基在2017年半年报中表示,已着手先与昆仑石投资通过共同投资方式设立番茄产业基金,计划为番茄产业链上、中、下游项目股权投资。
但前述昌吉安格瑞的高管仍持谨慎态度。“时机到了,自然会去出手去收购。时机来了,也要看对象。”她认为,目前的资产难以匹配她对市场的判断。
“每到行业低迷期就会有人提出产业整合,低迷期是整合的好时机,但成功与否尚待观察。”一位不愿具名的番茄产业分析师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行业冷暖换季“中粮向左、中基向右”中国番茄制品企业仍“跛脚前进”
在中国番茄产业坎坷历程和资本之路上,有两大公司不可忽视,昔日产业龙头中粮糖业(600737,SH,曾名中粮屯河)和*ST中基(000972,SZ,曾名新中基)。
“自身有着资金优势的中粮屯河选择了向左,聚焦原料,扩大产能,番茄酱与制糖互补,有着出色市场开拓能力和良好盈利能力的新中基选择了向右,大桶酱与小罐酱互补。在番茄酱行业持续向好的背景下,两家都是受益者。”招商证券曾给这两家企业这样的定位。
无论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两家曾上演田间地头抢原料的“冤家对头”最终殊途同归。《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番茄产业向好时,两家各有千秋,但行业走入低迷后,不论是中粮糖业还是*ST中基的番茄产业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中粮糖业正整合亏损的番茄资产并意欲混改,而*ST中基则曾试图彻底抛弃番茄产业。
中粮:原料优势难敌市场疲软
2001年,*ST中基的番茄制品生产规模扩大,中粮糖业进入番茄行业,两个番茄巨头的成长史从此开始。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中粮糖业历年财报发现,从中粮糖业自2001年进入番茄行业开始,直至2008年前后,一直处于扩大或优化产能以抢占市场红利状态。而在2008年之后,往日光景已不再。中粮糖业2008年年报显示,该报告期内公司番茄制品实现营收19.82亿元,营业利润率为35.84%。而到了2013年,中粮糖业的营收只有15.04亿元,毛利率为28.42%。
也是从2008年开始,中粮糖业认为“外争市场、内抢原料”的现象已经成为困扰行业发展的痼疾。为解决原料供应不稳定问题,中粮糖业2008年开始由原料收购转向实施原料基地战略,以解决原料品质与资源流失问题,并控制生产成本。
但从2009年起,中粮糖业的番茄业务迎来了更艰巨的挑战。仅仅1年时间,全球番茄酱行业就从供不应求变成供过于求。中粮糖业番茄制品于该年实现营收14.37亿元,同比下降27.52%,但凭借中国番茄产业的低成本优势,中粮糖业仍表示看好中国番茄酱的出口量继续增长。
到2011年,中粮糖业依靠自产原料带来的成本优势似乎难以抵抗市场的负面因素,业绩大幅下滑。虽然该年度其番茄业务营收同比增三成,但利润率同比减少5.76个百分点,仅维持在14.55%。
为挽救番茄业务面临的不利局面,公司一方面完善境外高端战略合作客户,一方面加强深加工产品的盈利能力,向下游拓展的同时扩大除大袋番茄酱之外的相关产品布局。
2012年,公司计划通过非公开发行募资不超过48.85亿元,用于食糖生产领域的投资,其业务重心已开始悄然转变。而2012年,由于计提番茄酱存货跌价准备及固定减值准备、部分工厂因原料短缺停工等原因,致使公司番茄业务首度出现亏损6.72亿元。
此后,虽然番茄市场曾有短暂复苏,但中国番茄酱产业一直笼罩在“产能过剩”的阴影中,中粮糖业继切入上游原料生产、深化与大客户合作、往国内市场及高附加值产品延伸等策略后,开始提出进行所有制改革并处置过剩产能。
中基:拓展小包装 毛利承压
不同于中粮糖业早期着重拓展上游原料,*ST中基着眼于产品及产业链的延伸优化。2002年,*ST中基突出以番茄为主的产业,在2003年便引进科研人才,致力于提高公司产品的附加值及科技含量,并适当延长番茄产业链。
2004年,*ST中基在“国际市场+公司+基地+农工”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基础上加大研发力度。直到2007年,*ST中基在年报中表示,公司正式进入产品多元化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成为了目前世界番茄行业产品品种最丰富的生产企业,形成了大包装番茄酱、小罐番茄调味酱、番茄沙司、以番茄汁为底料的各类蔬菜罐头、番茄红素、番茄纤维等六大系列上千个产品品种。
*ST中基试图以大包装和小包装番茄酱“两条腿”走路,但在收益上却未能实现平衡。*ST中基2007年年报显示,其大包装番茄酱与小包装番茄酱制品营收分别为8.73亿元和8.44亿元,但在毛利率上却相距甚远:大包装番茄酱毛利率为34.91%,远超小包装番茄酱制品14.9%的毛利率。2009年,大桶原料酱及小包装番茄酱的毛利率差距继续拉大,分别为47.13%和9.11%。
*ST中基还曾试图在国际市场打造自有品牌。2005年,*ST中基收购重组法国普罗旺斯食品公司的同时,成功控股了天津中辰番茄制品有限公司;2006年,*ST中基形成Le Cabanon和Masque D以及ChalkiS(自创)三大品牌,各类小包装番茄制品已经占到非洲市场约45%以上份额,欧洲市场约20%的市场份额,并且大量出口中东和俄罗斯市场,ChalkiS占出口非洲产品的较大份额。
但好景不长,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法国工厂大幅裁员,致使法国公司出现严重亏损,这也拖累了*ST中基的财报表现,直接导致报亏。2011年,*ST中基称公司主业集中度高,主要产品附加值低,且过度依赖出口。为求生路,*ST中基于2015年提出转型大健康,但迄今主营业务仍未见明显起色。
今年10月31日,*ST中基宣布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并停牌,但仅15天后便宣告终止,*ST中基未透露重组标的及方向。在此之前*ST中基已经有过一次未成功的重组,有业内人士认为,*ST中基或许已经打算逐渐放弃番茄酱产业。
截至发稿,记者多次致电*ST中基并向其董秘及证券事务代表的公开邮箱发送采访函,希望了解*ST中基在番茄酱行业的未来规划,但均未获回应。
番茄制品企业仍“一条腿”走路
产业处在“风口”时,从业者一路狂欢,而当产业红利消失,只剩一片叹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行业代表性企业发现,我国番茄酱产业经历了明显的从巅峰到谷底,而又重复攀登的过程。
大约从2009年开始,国际番茄酱市场从一片红火进入供过于求、去库存阶段。据一位番茄产业分析人士回忆,国际番茄酱市场价格从2009年起持续低迷,最低降至600美元/吨,较历史峰值(2008年时的1200美元/吨)下滑约一半。同年,新疆番茄酱产量达到110.83万吨,但出口量却仅为44万吨。
但与此同时,以新疆番茄酱产业为例,番茄酱生产销售企业的数量及产能却处于持续扩张状态。
盲目扩张和日益被挤压的市场份额形成背离,为了争取有限的利润和市场,国内番茄酱企业曾展开过一段时期“自相残杀”式的竞争。从高价抢原料到低价抢市场,部分中小番茄酱企业得以延续生存,以中粮糖业、*ST中基为例的行业代表企业却元气大伤,整个番茄酱产业也因此一度偏离良性的发展路径。
为了挽救行业的无序竞争,中粮糖业、*ST中基曾率先发起成立限产保价联盟。这一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番茄酱产量的无限扩张与价格的无底线下滑,但限产保价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相关企业的产能闲置,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让本来就生存艰难的番茄酱企业承压更甚。
历经多年挣扎后,从业者们终于承认该行业发展的艰难。“公司主业集中度高、产业链不完善、产品线不丰富、负债率偏高、财务费用负担过重等经营风险凸显”,曾在产品研发及自有品牌打造上小有成就的*ST中基在2010年年报中从原料到产业链延伸,对自己的策略进行全面审视。
经历了常年的供需失衡、价格下滑后,国际番茄酱市场在2013年重新回到供给略小于需求,价格开始回暖的状态。同时,中粮糖业、*ST中基亦在近年积极尝试了从初加工向产业链条延伸,从单一番茄酱制品向高附加值产品布局的路径。
但是,健康完善的全产业链模式显然尚需培养时间。“虽然国内的番茄酱企业已经纷纷意识到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初加工与深加工、大包番茄酱与高附加值产品 两条腿 模式的重要性,但毋庸置疑的是,国内番茄酱企业目前仍然处于 跛脚前进 的状态”。生意社一位番茄产业分析师认为。
每4颗番茄就有1颗来自中国 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却都是亏本买卖
12月2日,上周六晚间的北京回龙观区域一个大型商超内,来往的人群正采购未来几天的食材和生活必需品。
调味品货架并不是人流量密集的区域,番茄酱隐匿其中:六排货架内,番茄沙司位于最后两排,人们只有蹲下时才能勉强看到,亨氏、味好美、李锦记并列摆放,三者包装规格相近,定价也趋同,均在7.5元~8元之间。
在这一区域,辣酱和火锅底料才称得上是“明星”,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逗留的15分钟内,有10人走到调味品货架区,但没有一人留意过番茄酱产品。
“我们有几百家番茄酱公司,但没有一个知名的番茄酱品牌。”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发出这样的感叹。不爱吃、不会吃成为番茄酱在国内难以施展拳脚的障碍?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中国多年来都是世界第二大番茄加工产品生产国。
国际“抢手货”国内受冷遇
“新疆是全世界最好的种番茄的地方,原来我们是成本最低、品质最好,到国际市场上是抢手货,4颗番茄就有1颗来自中国。”新疆昆仑石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合伙人王松琦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得益于自然条件,新疆产的番茄中“植物黄金”——番茄红素的含量达到70%~80%。
实际上,2015年8月时,央广网的报道就援引新疆新康食品公司经理彭芸的话,当时,新疆番茄酱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而新疆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
不过,近年来情况有些变化。商务部官网2016年11月转载文章显示,意大利植物食品保藏工业协会(ANICAV)称,意大利已经超越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番茄加工产品生产国。不过,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番茄加工产品生产国之一。
中国的番茄酱主要依赖出口。“因为中国人不吃番茄酱,中国人吃鲜食番茄。”王松琦表示。
皇台酒业2015年募资报告中写道,就番茄酱每人年均消费量而言,全球约为6千克,其中美国、欧洲分别为34和23千克,而目前我国番茄制品消费人均仅为0.15千克。
乐观者将中国番茄制品的低水平消费视为巨大的商机。“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习惯的逐渐改变,今后我国番茄酱消费也将逐年加速,虽然人均基数很低,但由于人口众多,国内番茄酱消费市场空间广阔。”皇台酒业2015年募资报告显示。中粮糖业及*ST新中基等含有番茄业务的上市公司亦曾有类似表述。
然而,世纪之初的中国番茄制品企业忙于争夺国际市场,在国内消费潜力开发上并未着力,随着行业周期下行,10年前赚得盆满钵满的番茄制品企业亏损严重,对于国内番茄制品消费能力的挖掘或已是有心无力。
目前,中国的番茄制品生产商仍以供应外国消费品牌为主。中粮糖业在2017年半年报中表示,其番茄酱与日本可果美、三菱、亨氏及联合利华等保持着长时间的合作。
番茄消费品崛起需要领军人物?
在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中番茄并不陌生,但番茄制品却难以在家庭日常消费中占有一席之地。
“消费者平常一年在超市能买几包番茄酱回去自己做菜?大部分还是靠餐饮去走量。”番茄酱国产品牌“凤球唛”的经营方,东莞市永益食品有限公司相关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记者随机走访多家商超发现,番茄酱品牌以亨氏、味可美为主,本土番茄酱品牌李锦记、凤球唛铺货量逐渐走高,但在知名度上尚远不及国外品牌。
“亨氏在商超的量肯定要比我们大一些,因为他主要铺货商超,只是商超量大不代表商超的盈利就大,商超的入驻成本非常高,但现在不管付出任何代价都要进商超,因为对品牌提升有帮助。”凤球唛方面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其近年来加大了打造品牌的力度。
想在番茄酱行业做出消费端品牌的不乏试水者,2015年挂牌新三板的东方红(834205,OC)便是其中一员。
作为“新三板”番茄产业第一股,挂牌之初,虽然仍处行业下行期,但东方红仍有盈利。据东方红2015年10月公开转让说明书,其2014年度营收6565.15万元,净利润430.05万元,2015年1~5月,营收3024.78万元,净利润293.88万元。
但自东方红2015年5月以5000万元收购亚克西公司意图在小包装番茄酱产品线有所作为开始,其盈利水平出现分水岭。2016年,东方红营收5646.56万元,归属于挂牌公司的净利润-4029.35万元,2017年上半年,东方红营收2396.86万元,归属于挂牌公司的净利润-3520.19万元。2017年8月,主办券商财通证券鉴于东方红未弥补亏损已超过实收股本总额1/3向投资者发出风险提示公告。
但东方红似乎仍未改变打造品牌的决心,其董事长温一榴在2016新品发布会对媒体表示,在接下来的5至10年,东方红的梦想就是要把“亚克西”和“番茄的理想”两大品牌推向全国,把企业打造成中国番茄产品第一品牌。东方红为何冒着风险也要打造番茄产品品牌?记者多次致电温一榴,但均被婉拒。
“消费者对番茄本身不陌生,只是对番茄酱怎么吃没有研究的更深更透,随着番茄酱的菜品越来越多,消费者习惯也是慢慢培养的。”已在打造品牌路上的凤球唛认为。
“番茄制品的C端目前来看仍会沉睡下去,直到出现 乔布斯 ”。王松琦对番茄制品消费端的爆发仍持保留态度,他以核桃露为例,最终是具有营销谋略的企业家培养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但在番茄制品行业,他认为这一类企业家尚未出现。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