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外国记者实地探访上海小学:鼓励学生表达 不再整齐划一 (Read 142 times)

newbie
Activity: 39
Merit: 0
希望孩子们不是怕他们,而是喜欢他们。
孩子们有权利喜欢你,也可能怕你。
newbie
Activity: 39
Merit: 0
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老师深受尊敬。
member
Activity: 70
Merit: 10

        原标题:外国记者实地探访上海小学:鼓励学生表达 不再整齐划一
参考消息网12月3日报道 德媒称,自从上海的学生们在国际测评中得分很高以来,西方对中国、特别是上海的教育体制兴趣增加。
据德国之声电台网站11月28日报道,在上海武宁路小学,孩子们举手敬礼,定睛在国旗上,唱着国歌。这所小学不单教授数学和英语,还有茶道、足球、道德,甚至还有嘻哈舞蹈。
报道称,自从上海的学生在国际测评中得分领先以来,西方对中国、特别是上海的教育体制兴趣增加。英国教师来到上海参观学习。世界银行去年发布一份报告,名为“上海是如何做的:排名世界第一的教育系统带来的启示及经验教训”。
在教室里,穿着蓝色校服、白色衬衫的学生们不声不响地做着数学题,老师张静(音)看着他们。如果他们交头接耳怎么办?张老师用标准的英语回答说:“我就看他们。”这就够了。
报道称,中国的教育长期以来以严厉、整齐划一著称。但武宁路小学的老师说,现在不同了。
这里的学生8至12岁。老师说,希望孩子们不是怕他们,而是喜欢他们。老师说,鼓励学生表达、发挥创造力。一位有26年教学经验的数学老师沈怡(音)表示:“这是些小孩子,他们需要老师温柔的对待。”
沈老师的班里有34个学生,他们正在做一道数学题。沈老师走过一排排书桌,时而轻轻拍拍他们的脑袋,说一些鼓励的话,如“你画得图真漂亮”。
只有被叫到名字的学生才会讲话,每个人都做得笔直,左手压右手。沈老师说:“我们很少惩罚,都是鼓励。让他们感到与老师的关系很近,像母亲,像朋友,让他们觉得老师爱我,所以我想去上学。”
下课的音乐响起,学生们起立大声喊“老师再见”。接下来,学校的1300名学生要去操场参加升旗仪式。再之后,是进行曲风格的广播操时间。动作整齐划一。“左右左,不要出队,”一位女老师对着麦克风喊着,“向前看,摆臂。”
另一所上海小学的工作人员说,家长们很重视培养孩子的纪律性。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老师深受尊敬。
世界银行的报告说,上海学生的测评成绩高,是因为教学质量高。报告特别提到教师自身不断接受培训。此外,学校被认为应对学生的表现负责。
老师们还说,教学方法特别注重联系现实生活。数学老师沈老师说,她不是使用抽象的数字,而是用小树小花来举例。
报道称,与其他中国学校一样,武宁路小学也教思想品德。
学校挑选了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都是10岁,来回答法新社之前提好的问题。名叫July的女孩几乎不喘息地用英语回答了准备好的答案。她每天课后做两个小时作业,回家吃完晚饭再做三个小时作业。没时间看电视。不过,如果做完作业还有时间,她喜欢看迪斯尼动画片。
法新社记者问,那么,学校最糟糕的是什么?
“我的学校没有最糟糕的。一切都是好的。”她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8月30日,上海市金山区海棠小学一年级新生展示领到的语文部编教材。新华社发
【延伸阅读】美国“第一夫人”与安倍夫人参观日本小学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1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夫人梅拉尼娅(前)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夫人安倍昭惠的陪同下,参观位于东京的京桥筑地小学,并与小学生进行交流。新华社记者马平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1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夫人梅拉尼娅(前)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夫人安倍昭惠的陪同下,参观位于东京的京桥筑地小学,并与小学生进行交流。 新华社记者马平摄
(2017-11-07 06:58:00)
【延伸阅读】要有“小学生研究苏轼”的教育自信
一篇名为《当小学生遇见苏轼》的文章发布在“清华附小2012级4班”微信公众号上,很快,该文在朋友圈刷屏。据该文的共同发布者清华附小2012级4班的副班主任、数学易老师介绍,截至10月10日晚,该文的阅读数已经在90万以上。(10月12日 澎湃新闻)
对于高等学府的大学生来说,“课题研究”再平常不过,然而小学生也搞“课题研究”就显得有点“高大上”了。清华附小的一篇《当小学生遇见苏轼》文章展示的5份小学生的研究报告,让舆论感叹“别人家的孩子”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小的质疑。
家长究竟帮了多少忙?这是网友质疑的关键所在。从展示的内容看,这几份“课题研究”不仅需要分析和撰写文章的能力,还需要一定技术含量的电脑操作能力。而在大多数人看来,小学生很难达到这种能力,而同时拥有这两种能力更是不太可能的事,所以,孩子们的“课题研究”家长必定“参与”不少。
网友的质疑,可以理解为是对“别人家的孩子”的羡慕嫉妒,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下教育存在的不自信现象。而这种“不自信”至少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时间不够。当下我国的教育多数还处于应试教育状况,为了升学率,家长之间、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竞争不可谓不激烈,无论是校园里的题海战术也好,还是校外的各种培训班也罢,只要是能够挤出的时间都会用在对孩子进行“填鸭式”的教育上。其二,动力不足。在当前教育环境下,一个学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升学率”,“课题研究”虽然有助于锻炼孩子的综合能力,但在正常情况下,这种能力的锻炼并不能直接帮助学校提升升学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难相信,会有学校有动力去培养孩子除考试之外的其他能力。
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只看到最后呈现的结果,没有看到学生进行研究的过程,当然有理由去质疑。然而,围观小学生“研究苏轼”这件事,难道真的只有质疑?我们常常在抱怨我们的教育这不好那不好,特别是应试教育下的唯分数论,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然而,当有人开始试着去改变这种教育方式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不是去“鼓与呼”,反而是去质疑,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教育不自信的表现。
大学生的“课题研究”尚且需要导师和教授的引导,更何况是知识范围本身就不太广的小学生了。所以,小学生作一个大文豪的“课题研究”,本身就离不开家长以及老师的帮助。至于家长或者老师到底帮了多少忙,也没有过多需要指责的,因为,即使他们参与“过多”又如何呢?作为一种创新教育的方式,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自主思考,这本身就是教育的一种进步,我们应当有这个教育自信。(易成利)
(2017-10-13 11:42:58)
【延伸阅读】向中小学生网络欺凌说“不” 上海发布30条指南
新华社上海10月10日电(记者 吴振东、仇逸)上海市教委日前发布《预防中小学生网络欺凌指南30条》,发放至全市中小学校,为广大中小学校、家长和学生支招。
据介绍,“指南”分为“学生篇”“家长篇”“学校篇”和“社会篇”。“学生篇”主要指导中小学生如何规范上网行为,不主动实施并理性应对网络不良行为。“家长篇”主要指导家长如何准确判断孩子是否遭受网络欺凌,在孩子遭受网络欺凌后如何合理处置,以及如何预防自己的孩子欺凌别人。
“学校篇”则要求中小学校成立校园欺凌预防和处置工作小组,加强学校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日常管理,有效化解学生矛盾。“社会篇”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相关政府部门各司其职,为中小学生健康使用网络提供良好的条件。
上海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上海中小学校园安全整体情况良好,校园欺凌问题总体平稳,诉诸肢体冲突的校园欺凌行为较为少见。但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改变了青少年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校园欺凌往往通过网络形式,或多或少地存在于青少年学生之间,危害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2017-10-10 16:27:39)
【延伸阅读】走进英国首家中英双语小学 英媒:学生每天在两个世界切换
参考消息网10月9日报道 英媒称,位于伦敦的肯辛顿韦德小学是英国第一家中英双语小学,它用沉浸式汉语教学模式吸引那些“虎妈虎爸”们。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0月7日报道,汉语热——主要存在于富裕家庭——似乎与英国人喜欢说服别人学英语的爱好相悖。这种势头在前保守党政府时期达到高潮,时任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曾向英国学校拨款1000万英镑,用于推广汉语课程。
报道称,对那些希望孩子尽早开启汉语学习的父母来说,可以选择英国最早开设的中英双语幼儿园——“望子成龙”幼儿园。该园宣称可以让孩子在5岁时做到双语流利。它刚刚在伦敦开了第二家分园,并很快会开第三家。
2015年在儿子出生后创办“望子成龙”幼儿园的肯尼德·约翰说:“我有充分的证据显示,6个月大的孩子进入我们园,上到5岁,每周50小时,他们将说一口流利的汉语。”
创建爱丁堡大学双语研究中心的语言学教授安东内拉·索拉切说:“汉语是新兴语言,因为中国是一个新兴的政治和经济大国。这是一个很好的投资。”
肯辛顿韦德小学则是从事中国媒体研究的教授雨果·德伯格花费多年时间才开设的——在伦敦西部找到合适的校址尤其是个挑战。
该校首个班级的15名学生上月抵校。其中三人会说流利的中文,而约一半不会说中文。送他们来的父母来自美国、南美、俄罗斯、欧洲大陆和英国。
肯辛顿韦德学校校长乔·华莱士在形容这些父母时说,他们是“高智商商务人士,或是与中国有合作,或是认识到中国的重要性,而且对孩子有着很高的期望”。
据德伯格教授称,这个学校的资金来自一群热心社会的私人投资者。中国政府提供了一些教科书。
报道称,现有的两个教室很普通,有厨房玩具和启蒙读物。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显然一个教室完全是英语氛围的,一个完全是中文氛围的。一名英语老师和一名中文老师。孩子们每天在两个世界中切换。学校的目标是等他们到了11岁毕业时能做到双语流利。
肯辛顿韦德学校还力求将两种教学模式结合在一起,宣称具备以严格著称的“上海模式”数学教育和英国教育中看重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培养。
报道称,该校的中英传统在他们的新校服上也可见一斑。中式裁剪的深红和金色校服上缝着醒目的狮身鹰首兽标志。想想看,这就好像哈利·波特在上海。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在英国伦敦奥林匹亚展览中心举行的英国语言展上,中国展台的工作人员展示中国书法。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2017-10-09 14:18:15)
【延伸阅读】为什么中国小学胜过美国小学?美媒:老师拥有尊重与权威
参考消息网9月25日报道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9月22日刊登题为《为什么中国小学胜过美国小学?》的文章,作者是一位名叫莱诺拉·朱(音)的美国母亲。这位美国母亲在把儿子送进上海一所公立名校学习后,发现中国教育体系有美国亟须学习的东西——给予老师尊重与权威。
每个孩子都能培养出多种出色才能
朱女士一家是在上海旅居的一个美国家庭。众所周知,中国“制造”了一些全世界最出类拔萃的学生。当朱女士发现距离新家仅几个街区的地方就有上海精英们眼中最好的公立学校之一时,她决定送儿子去那里上学。然而,在儿子入读幼儿园的第一个星期,他的中国老师就强行往他嘴里塞了一口煎蛋(朱女士的儿子非常讨厌吃鸡蛋)。
第二天,朱女士冲到学校就塞鸡蛋事件和陈老师对质,劈头盖脸地陈述了自己关于个人选择的理念。
“在美国我们不会采用这种强迫的方法,”朱女士用中文说道。“哦?那你们怎么处理 ?”陈老师倒也表现得理直气壮。
“我们会向他们解释,吃鸡蛋对他们有好处,里面的营养成分能帮助他们强健骨骼和牙齿,对视力也有好处,”朱女士回应道。
“这有用吗?”陈老师反问道。
事实上,的确没用。朱女士称从来没成功地让儿子吃过鸡蛋。儿子很挑食。陈老师教育朱女士,“在孩子面前,你应该说,‘老师说得对,妈妈也会这么做’,好吗?”
朱女士点点头,自己感觉有些震惊。
文章称,截至目前,朱女士的儿子已在中国教育体系下成长了五个年头。在此期间,她的儿子已经变身为一个举止得体的小学生,每天早上真诚地和老师打招呼——“老师早!”,并且对教育的尊重已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根深蒂固。当朱女士看着6岁大的他每天早上自己准备好书包,把英语、语文和数学书,还有他自己削好的六支铅笔整整齐齐地放进包里,那一刻她有些呆住了。
当朱女士向美国的朋友们讲述儿子在中国上学的经历时,他们简直目瞪口呆。当他们和朱女士的儿子相处时,他们惊讶地发现朱女士的儿子并没有像拉布拉多犬一样躲在角落或者言听计从。朱女士的儿子画画的时候充满想象力,讲话风趣幽默,打网球时还会刁钻的正手击球。小孩子的特质都没有消失,朱女士如今也对中国人认为每个孩子都可以培养出多种出色才能的理念深信不疑。
“老师最懂”理念
文章称,研究人员发现,6岁大的中国小孩在早期的数学技能,包括几何和逻辑方面都胜过美国同龄孩子。当中国孩子申请海外留学项目时,录取结果也令人震惊。他们正从全球顶尖学府获得越来越多的录取名额。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公布的数据,和10年前相比,常春藤名校录取的中国大学生人数增长了八倍。与此同时,在助推硅谷创业大潮的杰出人才中,中国人占了很大比例。
朱女士一开始对中国式教育是持反对态度的。美国是一个尊重婴幼儿自主选择、自由玩耍和推崇个性化发展的国度。然而,当朱女士的孩子在中国教育体系里学习了五年,她本人也和各个教育阶段的中国老师、家长及学生进行了交流后,她发现,的确存在一些奏效的中国式教育“秘诀”值得美国人效仿。其中大多数都和对教育的态度有关。
“老师最懂”的理念的确有好处。朱女士开始发现,一旦家长和老师统一了战线,孩子也会照做。这种遵从赋予老师近乎绝对的课堂指挥权。朱女士的儿子变得特别害怕迟到、缺课或者让老师失望。
在课堂上赋予老师不容置疑的权威地位有助于诸如几何、计算机编程等科目的学习。根据发表在《心理科学》 期刊的一项研究结果,对这些科目而言,直接指导(相比由学生自主探索发掘)的教学方法更为有效。
相比之下,在西方,老师们花大量时间管理课堂纪律,以及平息由学生或者家长等发动的小规模反抗行为。一名20年前来到美国的中国老师称,她还记得自己第一年教美国孩子时深感震惊。“我一开始非常强势,但是这完全没有用。学生们会反驳我!”目前在明尼苏达州一所高中教授中文的张新义(音)回忆道。如果她布置的作业过多,家长有时候会抱怨。
美国学校太过注重学生个人需求
文章称,中国人坚持集体需求高于个人需求的做法同样对教育很有帮助。原因很简单:如果每个人的前进步调一致,就能更好地实现课堂目标。没有特例,没有多元化。
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在相反的方向上做得太过,将学生的个人需求凌驾于集体需求之上。有些家长毫无顾忌地把未接种疫苗的孩子送去上学——无视公众健康——或者请求学校调整开学时间,避免与体育活动安排冲突。
中国人另一个非常励志的理念是:在学习方面,天才在于勤奋。语文老师知道,只要认真学习认字卡,加上不断地练习,朱女士的儿子一定能学会3500个常用汉字。他的小学数学老师不会在三位数计算上给任何孩子开绿灯,实际上还会在放学后留下来辅导落后的学生。中国的学校体系哺育出一种中国式坚韧,日复一日地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条——坚持,而非智力或能力,才是成功的关键。
研究表明,这种态度让孩子在课堂上学到更多。根据2014年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针对逾5000名学生的纵向研究,亚洲年轻人之所以学习成绩更优,部分原因就是他们相信努力和成就之间的关联,而“美国白人则倾向于认为人的认知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中国孩子习惯了以努力搞懂难度较高的内容,并且他们相信只要愿意付出,任何人都能成功。
而在美国,当政策制定者试图推进类似的措施时,往往遭到家长的反抗。
文章称,美国的教育进程被重视家长权利及不利于学习的态度所阻碍:美国父母要求在无助教育的各种方面赋予孩子优先权,并且当孩子成绩不佳时,希望老师在成绩单上手下留情。作为一个社会,人们希望从老师身上得到更多,但作为家长承担的责任却越来越少。
异国他乡多年的生活经验告诉朱女士,当人们学会尊重教育者,并给予教育者应得的自主权时,结果可能令人欣喜。
上海一所小学的学生在课堂上。(图片来源: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