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每个解放军战士都喜欢这东西:电影《芳华》中的两种肉罐头 (Read 85 times)

member
Activity: 197
Merit: 10
芳华拖延了几个月才上电影院啊
member
Activity: 60
Merit: 10
有军人不喜欢军用罐头吗?没有。《芳华》中的中越战争,我军官兵唯一欣慰的就是:罐头很不错的。大家就看看萨沙复刻的2类肉罐头吧。听萨沙说一说。
  先施百货公司
  首先要讲讲时代背景。
  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我国还是很穷的。在开放物价之前,城市的物资供应不佳,农村更是很烂。
  城市中干体力活的工人,每月分到的粮食是30斤。副食不足,没肉吃,正常来说30斤是不够吃的。至于农民,很多地方每月口粮20多斤,平时都是半饥半饱。
  军人如何呢?
  小说中,高干子弟赵蒙生抱怨副食不足,但绝大部分士兵还是知足的。
  当年农村的孩子能当兵,家里会说:终于找到一个吃饱饭的地方了。
  农村的口粮有限,很多农村兵在入伍之前吃粗粮。进入军队以后,一律吃大米白面,很多农村兵就很开心。
  作为军人,无论打仗不打仗都要吃饭。野战中没有太多烹饪条件,罐头食品就是必须的。早在清末,中国人就见识过列强军队的各种罐头。
  八国联军的英国军官回忆:罐头牛肉、小吃、饼干、冰茶饮料是我军的晚餐。
  到了抗战期间,日军有多种罐头,最受欢迎的是微甜的牛肉罐头。
  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期间,大量美援物资涌入中国,也就包括各种罐头食品,尤其是午餐肉罐头。
  至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罐头产业。早清末,上海广州等地就成立了一些罐头工厂,但都是高档奢侈品,老百姓是绝对吃不起的。比如上海著名的先施百货公司,就有一个庞大的罐头销售柜台:外国传来的午餐肉、番茄沙司、沙丁鱼,还有上海人爱吃的油焖笋、红烧肉、凤尾鱼。
  在1920年河北商人杨扶青得到大钊和周恩来同志的赞同和支持,创办了新中罐头公司,可以年产80万个罐头。
  不过,当年的中国人都喜欢吃新鲜食物,罐头食品又贵又不新鲜,民间鲜有人问津。
  到了1949年,整个中国的罐头生产能力还不到500吨。
  直到朝鲜战争期间,我军还没有大量生产罐头的能力,被迫向民间工厂订购。这就出现了三星罐头公司,以次充好的问题。
  战争结束后,我军痛定思痛,大力发展军用罐头产业。到了50年代末期,我军已经可以达到年产量16万吨了,其中10万吨用于出口苏联和华约国家。
  中印战争期间,我军就开始大量装备罐头。运输物资中除了弹药以外,就是水、饼干和罐头。那时候运输很困难,连战区藏民的小孩子都背着几个罐头支前。因为罐头食品的大量出现,解决了中印战争我军吃饭问题。要知道,在高原地形,烧水都很困难,煮饭煮不熟,罐头就是救命的口粮。
  到了中越战争,我军的罐头已经发展了多年,有着丰富的经验了。
  客观来说,当时的761压缩干粮很烂,但罐头方面则算不错。
  当年最有名的罐头就是5大件:红烧猪肉罐头、午餐肉罐头、酸辣菜罐头、豆腐罐头和水果罐头(菠萝和桔子)。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2种肉罐头:红烧猪肉罐头、午餐肉罐头。
  红烧猪肉罐头
  猪肉罐头就让人哭笑不得。其实,猪肉罐头的设计初衷是极好的。
  要知道,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的中国人,并不能经常吃到猪肉。城市人要吃猪肉,不是有钱就能买得到,要用肉票的。这种肉票,直到80年代中期才逐步废除。
  没记错的话,70年代末期每人每月只有半斤到1斤的定量(根据地区和级别不同)。
  5两肉什么概念?
  按照洋鬼子的标准,一块牛排也要400克,就是0.8斤。
  供应的猪肉太少,普通人家吃顿红烧肉是不可能的,只能吃点肉丝(周星驰说:这明明是肉排)!
  当年有个年轻县政府干部回忆:政府小院养了几头猪,吃我们的剩饭,作为我们的福利。过年前把猪杀了杀了,参与养猪的都分到十几斤猪肉。我回家时候带着猪肉,父母都极为高兴。我们将一半猪肉送给了亲戚朋友,他们,他们也乐得合不拢嘴。在当年,有钱你也买不到肉。
  红烧猪肉罐头不需要肉票,但价格非常贵,一个罐头1元多钱。70年代末期,吃一碗白面才8分钱!
  普通工人每月也就三四十元收入,根本就买不起罐头,自然谈不上吃了。
  在研发者来看,这种份量超足超实惠的猪肉罐头,绝对是好东西。罐头里基本都是大肥肉,红烧而成,里面混有大量猪油(当年一个月只有3两油)。
  战前,军人们都非常向往这种罐头。偶尔拉练期间,每人分到1个猪肉罐头,都是欣喜若狂。罐头加热后又香又肥,特别适合平时吃饭油水不够的人。
  萨沙听朋友说,有的新兵第一次吃这种罐头,甚至哭了:大伙围上去问他怎么了,他边哭边说“长这么大头一回吃这么多肉,真想让家里的爹娘和弟弟妹妹们尝尝。”
  于是,很多战士都梦想暴吃一顿猪肉罐头,哪怕是在战场上。
  没想到,战争开始之后,情况就变了。
  战斗初期,解放军都在越南境内转战。这时期一大特点是,基本没有机会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
  猪肉罐头有万般好,一旦冷吃就吓死人了。
  如果不加热,开打罐头就是一层厚厚的冷猪油,这如何下咽?
  一般战士会将猪油刮了再吃,但猪肉仍然又冷又腻,无法入嘴。
  后来,穿插中的战士们直接将猪肉罐头丢掉,没有人愿意吃。
  79年以后进入对峙期,有了加热条件,猪肉罐头就不一样了。
  经常解放军一加热猪肉罐头,香味飘出几百米,那边啃着木薯的越军就流口水。
  不过,这种大肥肉仍然不适合长期食用。
  著名的梅兰芳和朋友到美国,不知深浅的点了一份牛排,最后是3个人分着吃的。
  吃了几次,战士们就吃腻了,最后只能搭配着别的罐头吃一吃。
  同时,新兵们进入阵地,往往最不愿意吃这肥腻的玩意。
  战场上的气味是很重的,没经历过的人很难想象。硝烟味、烧焦味、血腥味尤其是尸体的浓烈臭味,新兵刚上阵地根本吃不下东西,更不能吃油腻的猪肉罐头。
  一些新兵看到这种猪肉,联想起看到的尸体,忍不住就吐了。
  话来说去,猪肉罐头也不算失败,只是中庸的罐头罢了。
  午餐肉罐头
  这才是真正成功的罐头。
  午餐肉罐头档次比猪肉罐头低多了。它并不是纯肉,而是猪肉混合面粉制作,还加入很多添加剂。
  二战期间,为了解决美军伙食热量不足的问题,军方以千万为单位,订购了大量的午餐肉。午餐肉罐头不是什么好东西。它本来是美国20年代经济萧条时期,解决穷困家庭营养不良发明出来的垃圾食品。
  午餐肉和压缩饼干一样,几乎没有营养,只有热量。
  有意思的是,这种午餐肉却很受亚洲人的欢迎。
  美军援助给抗战国军的午餐肉,成为中国兵的珍品。
  在朝鲜战争中,美军送给南韩人的罐头,也大受欢迎,甚至被搞成韩国特色的火锅。
  在日本、在越南、在泰国、在台湾,午餐肉罐头也很受欢迎。刚战败的日本,甚至有2个午餐肉罐头换个美女陪睡的说法。
  在中越战中,午餐肉罐头也是我军官兵的珍爱。
  它不像猪肉罐头一样,不能冷食而是可以冷着吃,也可以热着吃。
  面粉含量较高,冷食时候午餐肉罐头也不油腻。
  加热食用,午餐肉又可以搭配各种其他蔬菜豆腐罐头,成为佳肴。
  自然,好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午餐肉罐头的珍贵性。
    在当年的民间,午餐肉罐头可是好东西,价格不菲。
  萨沙记得八十年代如果家里来了贵客,往往才会开一罐梅林的午餐肉罐头。
  军人能够随便吃午餐肉,说明他们的待遇高于老百姓,自然是很开心了。
  对于这些连生命都愿意风险的英雄,给他们吃好点自然是天经地义的。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