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走出“屏幕社交”需从现实生活切入 (Read 106 times)

newbie
Activity: 56
Merit: 0
December 26, 2017, 09:44:55 PM
#1
近日,“屏幕社交时代家长如何与孩子交流”研讨会在京举行。会上提出了“屏幕社交”的概念。新一代亲近网络,热衷也擅长于“屏幕社交”,让家长乃至社会都有一种不安感。其实,屏幕再有魅力,也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如果不是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存在两股“推拉”力量,孩子未必会如此着迷于网络上的一切。
从家庭来说,现在父母大多为职场人士,难以频繁同子女沟通交往,就是在有限的交往中,也更在意孩子的学业,包括学习成绩和所谓“素质培养”,而很少推心置腹。简言之,由于有的家长把孩子童年生活转化为未来人生的筹码,功利心过盛而导致亲子交往“有意义,没意思”。许多孩子哪怕未被网络吸引,也与父母甚少共同语言,社会竞争的压力不可避免地转移到新一代身上,父母自身感受到难以排解的焦虑,肯定对亲子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孩子“不亲父母,亲屏幕”。如果不能改善亲情关系,无论有没有网络,孩子都会要寻找别的心理替代物。
反过来,孩子手上那块小小的屏幕背后,不只是日益高深的技术,更有无孔不入的资本。为了尽可能多地霸占孩子们的注意力,争得流量和利润,各种技术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基本上是孩子喜欢什么,企业就提供什么,各种“有意思,没意义”的内容不但充斥屏幕,而且体贴入微,为了躲避家长监管,甚至在号称“服务教学”的软件中,插入一些庸俗段子。相比父母过于一本正经,网络偏偏提供“不正经”,形形色色的“奶嘴乐”不但毫无营养,还有明显的副作用,但却能成功诱惑涉世未深的孩子们,让家长束手无策。只要过于商业化的产品和服务可以肆无忌惮,家长和学校试图让孩子疏远屏幕的努力,注定失败,商业机构的“以人为本”,远不是家长抵御得了的。
让事情进一步发展的是,从80后开始,以独生子女为主的一代代人因为没有兄弟姐妹,自然形成了与同龄伙伴交往的心理定式和行为习惯。屏幕提供了他们超越物理空间,摆脱面对面交往的拘谨,而进入“无话不谈”、完全不受家长监管的状态,“屏幕社交”因此蔚然成风。
虽然大家都知道,让孩子们隔绝网络绝不是一个好办法,实际上也行不通。在舆论尤其是为某些公司所主导的网络舆论中,关于网络对孩子学习重要性的说法,许多无非文过饰非。通过网络孩子们确实见识广了,但所见识的绝大多数只是一堆知识碎片,既不系统,也未必值得传承。但一些家庭和学校缺乏为孩子提供整合知识碎片的意识和能力,借助网络收集资料、开展课外研究等高大上目标,在忙于刷题应付考试的孩子那里,许多时候只是一个幌子。
“屏幕社交”及其带来的问题,根本上是技术发展和商业模式开发大大超过社会发展和文化进化所带来的必然结果。面对商业化教育服务一路攻城掠地,专家最后寄希望于家庭教育,直白地说,也就是寄希望家长通过个人努力来改变孩子的微观生态环境,以抵御信息化时代的负面效应。面对新技术,家长保持定力,可能就是重新构建互联网时代亲子关系的关键。
对整个社会来说,技术进步确实不可抗拒,但对于个人或家庭来说,未必需要追逐每一项技术进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单纯在技术层面上,人类要同智能机器人对垒的话,将会越来越处于下风,掌握技术重要,但掌握发明技术的头脑、掌握运用技术造福人类的情感和智慧更重要。要孩子完全脱离屏幕或许做不到,但给孩子一个屏幕外“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生活,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家长在决定要孩子的时候,就要规划好让孩子有一个不会输给智能机器人的未来。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