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家庭医生如何才能“见疗效” (Read 79 times)

jr. member
Activity: 59
Merit: 10
December 27, 2017, 12:54:56 AM
#1
12月17日举行的“2017中国家庭医生论坛”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底,全国95%以上的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超过5亿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人群覆盖率超过35%,重点人群覆盖率超过65%。
5亿人拥有家庭医生确实是官方数据,可这个数据和民众感受又确实有着巨大的差距。为什么?据《财经》报道,在“2017年签约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率60%以上”的目标下,任务层层分解下压甚至加码,压在了基层医疗工作者身上。可任务本身就不符合现实情况。报道中称,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卫生站,签约家庭医生的任务与实际家庭医生比例为4000:1,而签约率达不到就要扣钱。所以,在代签约和只签约不服务成为常态,造成了数据捷报频传的同时,大量“空壳”家庭医生出现。
“小病在社区,大病跑三甲”的家庭医生制度如果能实现,可以说是一石三鸟的好事。然而,这样的美好愿景在变成现实的途中却遭遇了困境。首先,是人才供给缺口极大。若要实现2020年每万名城乡居民有2名至3名合格全科医生的目标,中国至少需要28万到42万名全科医生。而一名专业全科医生需要至少5年本科以上医学专业的学习,3年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也就是整整8年。按照目前的医生供给,很难达到上述目标。而且优秀的全科医生主要集中在三甲医院,所以,基层家庭医生面临的是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的双重紧缺。
其次,在供给紧缺的基础上,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依然没有达到家庭医生应有的标准。家庭医生必须是全科医生,对专业性和临床经验的要求很高。可好的医学生都主要被三甲医院吸收,社区医院里的医生资质相对一般,又因没什么病人而缺乏临床经验,如此导致恶性循环。靠给家庭医生补贴并不能改变社区医院缺乏好医生的现实,况且目前的补贴还算在公共卫生补助里的,没有额外补助。
如何打破家庭医生制度的推进困境?不妨参照一些成功的先例。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家庭医生都是比较成熟的基层就诊制度,虽然基本都是自下而上由私人诊所自发组成的,但中国这样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地推进也可以借鉴。
医生自由执业和放开诊所牌照是基础。解决私人诊所的牌照和医保这两道门槛,将这一环节放开,才能让专业的医生有可能脱离公立体系,成为家庭医生。同时,将医疗监管做好,医生执业资格和医疗事故认定都不再只是与医院绑定。目前的医疗监管还不完善,太依赖医院体系,如果不能保证就医安全,就不能建立起靠谱的分级诊疗制度。以严密监管保证就医安全,以市场竞争保持家庭医生水准,才是家庭医生制度的出路。
此外,在医生的报酬方面,整个医疗体系的收入结构都有待改革。目前,诊金依然是纸上谈兵,医生只能靠以药养医才能获得体面收入,而这对于整个医疗体系大为不利,也阻碍了家庭医生制度的发展。英国的家庭医生制度非常成熟,所有患者除了急诊都必须到签约的全科家庭医生处就诊。家庭医生认为有必要转诊才到医院就诊,而每一个人在家庭医生处注册,医生就会获得84英镑的国家补贴,另外慢性病患者的数量和管理质量评分都会影响他们的收入。医生有了与能力和责任匹配的收入,才有更健康的医疗环境,才有更多好医生有成为家庭医生的动力。
按照目前的家庭医生制度发展情况,到2020年,数据目标也许可以达到,可实际效果却达不到。眼下,与其追求数字,不如将脚步放慢,从全科医生培养、医生自由执业、放开诊所牌照、提升医疗监管水平的方向做起,一个个地努力完善,一步步实现中国的家庭医生制度。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