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监狱帮犯人寻亲:司法人性可以“兼容” (Read 67 times)

member
Activity: 60
Merit: 10
据《新京报》报道,日前,福建省司法厅官网发布文章《刑犯狱中求助:要监狱民警帮他找亲爹娘》引起关注。后经DNA比对,罪犯郑江(化名)成功找到亲人。12月14日,郑江与亲生母亲、两位姐姐在狱中团圆,为了圆郑江母亲的心愿,龙岩监狱还为母子准备了蛋糕,过了个特别的生日。这事被报道后,引发广泛关注。
为被拐者寻亲,不罕见。但监狱为死缓犯寻亲,仍很吸睛。从这起“寻亲”事件的发展脉络看,福建有关司法部门的行动可谓紧锣密鼓:
11月27日龙岩监狱接到求助信,次日,福建省司法厅就在官网发布了消息,并通过头条号、官微开始“寻亲”;
11月30日,就有了反馈,有人称郑江极有可能是她失散30多年的弟弟;
12月初,采集血液样本进行DNA鉴定;12月12日确认郑江身份,而到了14日,一家人就在监狱团圆了。
整个过程近乎一气呵成,在半个月时间里,就完成了此前30多年辗转反侧、求而不得的殷切心愿,这几位当事人其欣喜为何如!
被拐30多年,寻亲成功没用到1个月,这样的“悲欢离合”情节让人唏嘘。而寻亲成功,固然是拜信息化时代便捷的传播方式“所赐”,但也离不开福建有关司法部门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司法理念。
毕竟,这起帮死缓犯人寻亲事件一路绿灯、高效快捷,没有繁冗程序,也没有以制度、规定等为说辞的推挡、拖延乃至阻隔。工作人员送蛋糕,让母子面对面晤谈,拿出遗像让儿子与死不瞑目的父亲见“最后一面”……所有这些能够触动人心柔软处的细节,共同构筑起一个温暖的时空。
这份温暖,着眼的是对个体尊严的保障,对人伦诉求的珍视。它对准的是“人”,而不是“看身份下菜碟”,所以未因当事人的刑犯身份而稍有削弱,也没有因时隔30年而畏难。
可以想见,这一束人性的光亮,会照亮了服刑犯人的世界,使其对生活多些信心、多点希望,也会让更多人看到司法尤其是监狱改造的本质。
监狱不是人生的孤岛,而是一种社会化的存在。如何在封闭改造的同时,实现与社会的良性沟通互动,从而最大可能地止损增效,本就是个严肃命题。
正因如此,近年来,不少地方探索人性化司法。比如,全国各地都建立了未成年人刑事污点消除制;比如,当下警察抓捕嫌犯时通常会避开孩子;比如,湖北房县公安部门曾对临刑前病重的死刑犯花重金13次拯救;又比如,包头法院曾对为赚钱透析和换肾而贩毒的尿毒症患者从轻判决等。
这些举动,都让看似冰冷的司法更有温度,原本刚性的司法实践更有柔韧度,让犯人及其亲属感受到来自司法的温暖;也传递给社会一个积极的信号,那就是——司法的人性化,并不必然与严格公正执法相抵触,而完全可以找到契合点。
再刚性的司法,也不能背离“人本位”的初衷。真正的文明司法,本质旨在“度人”而非“惩人”,司法与人性也理应在法治、人文的契合中实现“兼容”。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