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反击“老人”标签,但请不要落入俗套 (Read 106 times)

jr. member
Activity: 59
Merit: 10
这两天,一篇题为《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的网文横扫朋友圈。不少网友看完都说,真想“哇”一声哭出来。不仅如此,只要在互联网上检索“第一批90后已经×××”,你还可以找到如下答案:第一批90后已经离婚了,第一批90后已经秃了,第一批9 0后的胃已经毁了……种种说法背后传达出的同一个意思是:第一批90后已经老了。90后尚且如此,80后、70后情何以堪?
不过,也有90后对于加诸自己身上的标签不以为然。一位90后就在网上留言说,自己没病没秃身体也没垮,没离婚没出家,过得好着呢。现在动不动就拿90后开涮,也不知招谁惹谁了。如今拿年龄打标题做文章,几乎成为微信公号和网文的一大俗套。一方面是唤起人们对于容颜易老、时光易逝的感慨和恐惧———网络时代,“90后”本是朝气蓬勃的代名词,怎么一转眼就成中年人了?另一方面,“××后”类标题也利用了我们的文化里惧怕衰老的情绪与焦虑。
面对种种“惧老”情绪,通常有两种反应。一种是争辩说“我还不算老”,比如搬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对于衰老的新定义。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在一份健康建议中,把44岁以下通称为“青年人”,让不少人高兴好一阵。在此标准之下,什么“34岁老来得子”、“1982年之前出生打中老年杯足球赛”,全都荒谬之极。以上说的90后的反击,说“我还没秃顶”,也属于此种自我申张。
第二种反应,是所谓的“无龄感”。48岁的女星许晴曾在一次访谈中放言“我是完全无龄感的一个人”,这句话后来成为诸多媒体钟爱的关键词。几年前79岁老年模特王德顺凭着一身肌肉走红T台,让他成为“无龄感”一词最佳的肉身体现。可是,人的老去,身体的老化,这是无可避免的自然规律。说“无龄”,要么是自欺欺人,要么是商家的营销伎俩———要保持年轻靓丽,你就得进补、保养、锻炼,哪一样都能带动一个产业。与衰老对抗,人类徒劳地对抗了几千年。一味追求“冻龄”,不承认自己老去,不如与衰老和解,并且正视老去的价值并赋予它正面的意义。
因此,身为一个70后,我对自己的同龄人,以及80后、90后的建议是,当你反击标签,说自己不老不秃还没离婚不是“佛系”时,不妨想一想,在摆脱标签的同时,是不是也在强化“老”“秃”“离婚”的负面意义?让本已日子不好过的老人、脱发人士和离异者,在文化上的处境更为艰难?当然,也可以有另一种反击方式,就是摆脱这样那样的标签,什么“90后”“95后”“佛系”“治愈系”,一概与我无关,我就是我。
我们总说“少年强则国强”,当少年成为符号而非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时,少年就成了社会焦虑的出气筒,尊重个性和个体选择,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衰老并没有那么可怕,拿年纪说事也太过狭隘。90后出家、离婚都不可怕,把生活过成了套路、人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少才可怕。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