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入学考试又遭禁,教育公平靠堵可不行 (Read 87 times)

member
Activity: 61
Merit: 10
近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通知,在总结和修订以往试行标准的基础上,要求全国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对标研判、依标整改。通知再次强调,所有义务教育学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入学或升学考试,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不以各类竞赛、考级、奖励证书作为学生入学或升学的依据。
“免试就近入学”、“不举办升学考试”的话,说了一年又一年,结果一茬又一茬的小学生、初中生还是一年一年地通过各种选拔,进入了好学校。按道理,说好的义务教育,说好的就近原则,各个学校又来搞考试,确实存在入学机会上的不公平。
不过,在学校和家长的心里,如果完全按照就近原则免试入学,又是另一种不公平。要知道,能搞入学考试、变相自主招生的都是好学校,不好谁去考,能进去的学生都是凭本事考进去的,在他们看来,这就是实力说话的公平,而就近入学随机派位,反而不公平。这种形式在大城市里20年前就有了,譬如广州,当时的小升初分的是保送生、推荐生和普通学生,保送生每个小学最多就6个名额,是一定可以上片区最好初中的,推荐生也就不到20个,要在片区里最好和第二的初中里摇珠随机派位,而普通学生就只能在普通初中里摇珠派位了。于是,能考上推荐生但没把握做保送生的家长,都会给孩子提前报名参加片区最好初中的升学考试,如果孩子考上了学校考试的分数线,升中考试也达标,上了推荐却没摇到这个学校,就能交几万块择校费进去。你看,就算家长要给钱,不够分人家学校还不收呢。这样,好学校不会招到太差的生源,成绩好的学生都能有个保底不至于落到不太好的学校,从他们的角度来看,是双赢的。
这样的状况,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所造成的必然。毕竟,学校需要出成绩,生源好就能用同一个进度授课,更有可能保证教育输出也就是更好的学生成绩,这样才能保持名校招牌,继续招成绩好的学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而家长想要孩子进好学校、重点班,也是完全遵循高考制度下“一考定终身”的规则,孩子从小在好的学校里,往后考上好大学过上体面的生活的机会就更大一些,即使在成绩上没能如愿,让孩子和以后的人生赢家们做中学同学,总比以后出了社会再发展人脉要靠谱也结实多了。所以,他们不想有闪失,让孩子被摇到不够好的学校里,“输在起跑线上”。对于焦虑的中国都市家庭来讲,太需要名校给予的安全感,像北京昌平二中那样,被程序员的孩子们把整个片区考成学位房,纯属个例。
这就是为什么义务教育学校不准考入学试,说了这么多年,还是屡禁不止,有市场啊。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和需求极度不匹配之下,著名的公立学校很早就开始民校变现了,进入知名的民办初中成为升学链条不能掉的重要环节,自主招生早就成了标配。现在监管升级,规避手段也升级,譬如名校技术入股,用这个名头招揽老师和学生,学校完全民办,还是蓬勃发展。之前,有报道说,上海的小升初择校,在严禁民办中小学提前招生后,已经开始对暗语了,什么“布局西南战区、东北战区”、“去植物园赏花”、“去闵行体育公园散步”都对应不同的学校。总之,只要市场在,规避监管的办法就层出不穷。
在教育竞争的前提下,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不断禁止入学考试,也不能实现教育公平。堵不如疏,有关部门可以将注意力更多放在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上,这样更有利于公平的实现。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