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过度频繁检查如何让人吃得消 (Read 71 times)

jr. member
Activity: 59
Merit: 10
December 28, 2017, 03:52:03 AM
#1
“这一早上要接待13个检查团,只好让乡里干部全部上阵。”临近年终,频繁的检查评比让东北某乡党委书记备感压力。检查评比是上级督促下级改进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检查评比防差堵漏、激发干劲,很有必要。但是,流于形式、可有可无的检查评比,不仅加重基层负担,影响正常工作,还催生了形式主义和虚假作风。
提到检查评比,舆论场有着太多表情。皱眉头或者苦着脸反映的内心世界,并不是说舆论一概反对,也不是一些检查评比没有意义,事实上现在的检查评比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清理,只是一些检查评比确实存在问题,已经给基层造成了巨大负担,透支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检查评比乱象,主要带来了两个负担。一是“一早上要接待13个检查团”对应的精力成本。一个早上接待这么多检查团,这种夸张的情节只应该出现在剧本里。这或许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现在检查评比过多过滥已经是不争的现实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本身担负着改革发展民生的重任,再来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评比,如果没有“三头六臂”,必然影响大事正事。
二是“一次迎检花20万”对应的财力成本。媒体报道称,最近内蒙古一个旗上下气氛紧张,由于在上次检查评比中排名靠后,旗委书记已被约谈作检讨,而本月末又将迎来新一轮检查。这种脱贫检查,半年内要经历五次,全旗已经在培训、差旅费、接待费上花了20万元,有干部直言,“这20万元至少够给20个贫困户每家买头牛了。”每次迎检都要花钱,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能办成多少大事正事。
把“一早迎检13次”与“一次迎检20万”放在一起,才能有切肤之痛,进而生成痛定止痛的共识和决心。检查评比乱象,既有作风问题也有能力问题,作风问题很好理解,对此的分析也有很多;能力问题主要表现为有关方面已经习惯于“以检查代替工作”,而在基层也存在“把应付当作能耐”。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做工作要研究一些抓手性事项,对于抓手性事项要有必要的检查评比。检查评比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如果不能可考核、可追究,如何保证可执行、可落实?问题的关键是,有些部门把工作的主要精力,甚至全部心思用在检查评比中,而且在检查评比中着重看材料听汇报。这里,不是以检查评比推动工作,而是以检查评比代替工作。现在对作风建设的要求越来越多,很多上级部门平时没感觉,也只有在检查评比中才会找到“权力快感”。
习近平总书记同基层干部群众座谈时曾表示,基层的形式主义,根源不在下面,而是上行下效。上有所好,下必风焉,由此产生了一些应付检查评比的“诀窍”,产生了一些应付检查评比的高手。在一些人心中,“工作不够材料凑,实绩不够态度凑”,为了体现对于检查评比的重视,早早准备各种材料和现场,而且只要有检查组来,领导一定要陪同;检查组规格高,主要领导一定要参与。有些基层领导一边埋汰着检查评比一边用尽心思讨好,不少人成为行家里手,一些人从中受益。
面对“一早迎检13次”与“一次迎检20万”,既要警惕“检查式工作”也要警惕“应付式能耐”。年终岁尾到了,进入了检查评比高峰,希望叫停流于形式的检查,遏制劳民伤财的评比,不要再在检查评比上花费太多的精力财力,最终透支公信力了。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