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我们如何面对 “老人讹学生” (Read 75 times)

member
Activity: 62
Merit: 10
December 28, 2017, 03:55:27 AM
#1
比天气更寒冷的是冷漠的人心。网上有视频声称,“江西上饶市3名中学生在放学回家路上搀扶老人后被索要10万元住院费”。对此,上饶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证实了该视频的真实性,经调查,三名中学生的行为属于助人为乐,校方将在11日进行通报表扬。(12月10日澎湃新闻)
新闻其实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如何对待好人。上饶市教育局已经站在了三名中学生一边,认定他们是助人为乐,将对他们进行通报表扬。通报表扬,未必是三名中学生想要得到的,他们当初搀扶老人时恐怕也没有想这么多,但这却是他们应该得到的,这不仅是对他们行为的肯定,更是传递一种鲜明的价值导向。
还有一部分则是如何对待“坏人”。上饶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网上视频内容属实,整个事发过程有监控记录。虽然最终的结果让人高兴,但体味过程,却“捏着一把汗”。如果现场没有摄像头或摄像头“暂时失明”,谁能证明三名中学生的清白呢?
对于视频中被搀扶老人索要钱财的行为,上饶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称,是因为老人有精神问题。这只是单方面的说法,并未看到相关医疗机构的检查结果和结论,不知道老人是否真有精神问题,可是让人产生疑问的是,为什么“精神问题”会转向自利性的“讹诈”?
《论语》记载了一段话,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这段话很好理解,就好像现在,原谅这位讹人的老人并且安慰其“受伤心灵”就是“以德报怨”。有些出乎意料的是,孔子反问:“何以报德?”并且给出了八个字的答案:“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对于“以直报怨”,学术界一直争议不止,各种观点都有,比较集中的态度并不是“以德报怨”。
最好的教育不仅会教育做什么人,而且也会教育不做什么人。如果说对三名中学生的通报表扬体现了“教育做什么人”,那么对三名中学生受委屈这一细节一笔带过,则不能很好体现“教育不做什么人”。这三名中学生或许会不在意,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对这一问题却不应忽视。因此,即便这位老人因“精神问题”等原因不宜受到更多谴责,但由其监护人出面向三位中学生道歉,也是应该的,这有利于建构健康的道德想象。
在我看来,目前对于类似的问题不能简单提倡“以德报怨”。在涉众与涉老时,很多人喜欢“模糊战术”,其实,在原则问题上“搞模糊”就是“犯糊涂”,“难得糊涂”就是“真糊涂”。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