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酒托骗局套路深,“温柔陷阱”如何治? (Read 114 times)

newbie
Activity: 52
Merit: 0
近日,记者卧底调查酒托全产业链,发现有一种典型的酒托骗局,其组织内部分工明确,“托头”负责招揽人员,“键盘”负责在婚恋网站冒充女性与男网友聊天,在获得对方手机号码后由“传号手”将信息发给“酒托女”。最终,“酒托女”邀约男网友去指定的商家高额消费。记者调查发现,酒托行业成本不高,收入较为可观,据业内人士介绍一些“敬业”的酒托女月入数万没问题。(12月7日《新京报》)
作为一种游走在灰色地带的特殊职业,“酒托”可说是颇有年头了。此前,丽江酒托事件被媒体一再曝光,就曾引发广泛关注;此番又有“京城酒托骗局”曝出,更是印证了这一行当的分布之广、贻害之大。其实不难想见,在各个地方,酒托群体及其消费骗局,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利用城市特有的社交文化和市场环境,酒托们赚得盆满钵满,只留下受骗者黯然神伤。毕竟,看似最温柔的陷阱,往往总是最具杀伤力的。
市场经济的规律是,任何一门有利可图并可长久维系的生意,都必然会形成不断细化的分工合作。北京的酒托全产业链,同样合乎这样的逻辑。比如说,“键盘”专门负责搭讪男网友,不断“实战”、熟能生巧之下,他们甚至还总结了一系列标准化的“聊天范本”,业务能力可谓进步神速;与之同理,身经百战的“酒托女”们每每出动也几乎是必有斩获——种种迹象都在表明,作为高度组织化、专业化的诈骗群体,“酒托”相较于普通的人博弈优势,正变得越来越大。
事实上,所谓的酒托骗局,绝不是孤立存在。一方面,它根植于城市阶层普遍的婚恋焦虑,放大并利用了各类网络交友平台的审核漏洞,就此而言实则也可以看成是暧昧经济的特殊变种;另一方面,它投合了餐饮市场竞争过剩的基本格局,敏锐捕捉到了商家的揽客压力,并提供了一种“带客诱导消费,拉升经营业绩”的投机式解决方案……置之于这种大背景下,酒托屡禁不绝,其实一点都不难理解。
一些人执迷于“酒托”们所提供的情感幻想,另一些人则指望“酒托”所带来的客源财源。而令人尴尬的是,面对酒托的不断进化,我们的应对手段却长久停滞不前。无论个人维权还是公共执法,在此方面往往都显得无可奈何。发现难、取证难、认定难,凡此种种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对“酒托”的追责。此前,一些地方司法机关以诈骗罪对酒托定罪论处,一度取得很好的威慑效果。但就整体而言,这类判例终究还是太少。
治理酒托骗局,强化行政执法和司法制裁,无疑至关重要。而在此之外,自前端加强婚恋平台用户的身份认证和比对筛选,或许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特定消费市场、情感需求和社交文化之下的复合产物,“酒托”骗局注定还会存在很长时间。根治这一顽疾,注定需要多方合作求解。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