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禾花雀已“极危”,畸形的养生文化该收手 (Read 133 times)

member
Activity: 60
Merit: 10
近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俗称禾花雀的黄胸鹀的评级,从“濒危”升级为“极危”,意味着其生存危机已远超大熊猫。(大熊猫去年已从“濒危”降为“易危”)。
短短13年时间内,黄胸鹀从“无危”连升四级到“极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称,中国部分地区为食用而过度捕猎黄胸鹀,是其数量迅速减少的主因。这与此前穿山甲越来越少,被指是“吃光了”,有着惊人的相似。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进一步地,没有口欲,也就没有捕猎和买卖。黄胸鹀之所以被赋予如此大的食用价值,据说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在我国一些地区,它被称为“天上人参”,对应的疗效便是“补肾壮阳”。
1997年,黄胸鹀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禁止买卖,但私下的违法交易并未根绝。2000年到2013年,仅媒体报道的查获捕杀黄胸鹀的案例就有28宗,最多时,广州和韶关查获的被捕杀黄胸鹀数量达到10万多只——足见市场需求之大。
在今天,一般一只禾花雀在餐桌上可以卖到60多元钱,而为了掩人耳目,部分酒楼出售野生黄胸鹀,菜单上只以“荷叶”来代替。
由此,似乎形成了一种奇怪的循环,越是被保护的对象,越是受“食客”欢迎。这种逻辑,直接暗合了野味偏好者在追求营养之外,对附着在野味之上的身份、消费象征的迷恋。而黄胸鹀的生存处境每况愈下,说明在传统养生文化与现代动保之间的博弈中,后者仍显得力有不逮。
去年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禁止食用非法购买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意味着不仅捕杀和交易野生动物将受到法律处罚,“吃野味”也将面临法律追责。这一点能否落实,对于像黄胸鹀这类被赋予养生滋补想象的动物的命运,极其重要。
而在法律之外,改造社会的养生观、剔除社会对野味的执念,更是一个涉及文化的深层次问题。就拿黄胸鹀来说,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称,所谓的“天上人参”,只是传说而已,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其营养价值与鹌鹑、鸽子差不多。
在某对话节目中,许知远和蔡澜一起进餐。蔡澜邀请许“吃点鱼春”,许戏谑问道:“吃这个能壮阳吗?”
“不能。”蔡澜斩钉截铁地说,“胡说八道了,哪里有壮阳的东西,壮阳这回事根本不是吃的嘛,是两个耳朵中间的事情,是你的脑子想出来的嘛。”
是的,挽救黄胸鹀、穿山甲……也是需要“动脑子”的事。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