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宿管阿姨用“给予精神”赢得社会认同 (Read 103 times)

member
Activity: 62
Merit: 10
近日,有媒体记者接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生的电话说,一位宿管阿姨本来11月25日要退休的,结果她所管的寝室楼800多名同学集体“请愿”将阿姨留了下来。每年新生住进宿舍,不到一个月她就能记住所有学生的姓名、专业、班级、籍贯,甚至家庭成员情况。
没有耀眼的身份标签,从事的后勤工作看上去也不够光鲜和体面,这位宿管阿姨为何能够在平凡的世界里“发挥作用,实现价值,赢得尊重”?同学们的挽留,说到底就是对这位宿管阿姨角色扮演的肯定。
宿管阿姨与大学生之间原本只是一种工作关系,这位宿管阿姨却将这种关系升华为情感关系。和遇到一位好老师一样,遇到一位好的宿管阿姨同样是人生的幸运。宿管阿姨尽管不能传授给大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却也能做到“常常去安慰,总是去帮助”;只有走进95后大学生的世界,才能与他们同频共振。
在一个讲究利益变现的时代里,社会评价的单一化和片面化,让不少人会轻视宿管阿姨这样的“临时工”。实际上,宿管阿姨与大学生朝夕相处,已经成为“全员育人”的一员,宿管阿姨的角色扮演,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大学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承担着诸多的社会角色,在课外难以和数量众多的大学生进行有品质的社会互动。大学生的精神诉求与情感需要,在有些时候处于被遗忘、被忽略的边缘地带。
“想大学生所想,急大学生所急”,这位宿管阿姨将共同体意识融入到工作之中,让大学生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自然会对她产生“自己人”的心理归属与认同。不论是义务为大学生缝缝补补,还是担当“树洞”倾听大学生的心声,抑或她的严格与“唠叨”,这位“待生如子”的宿管阿姨,和大学生成为利益相关、情感相系、关系相互的共同体,将工作关系升华为情感关系。
将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情做好,同样会赢得他人的尊重、信任与社会认同,同样能找到价值实现的通道。在身份社会逐渐向专业社会过渡的当下,一个人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越来越少地来源于身份标签,越来越多地取决于他后天的角色扮演。那种只看见少数成功个案,却忽视大多数普通人的陈旧观念,正在得到重塑和更新。
只有懂得关心他人、体谅他人和帮助他人,才能缩减彼此之间的距离感与隔阂感;一个愿意用心灵陪伴心灵的宿管阿姨,一个具有“给予的精神”、愿意不断付出的人,自然会得到大学生们的“用脚投票”。即使她要退休了,大学生们也会想方设法地挽留她,这何尝不是一种感恩、回报与激励?s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