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现代教育应该保护孩子的“诗心” (Read 63 times)

member
Activity: 62
Merit: 10
December 28, 2017, 09:48:54 PM
#1
“有本事冲我来,别在家长会上吓唬我爸!”这两天,你的朋友圈有没有被一组来自孩子的诗刷屏?这组富有童意童真童趣的诗,给人带来了“诗和远方”。很多人看完之后大发感慨:如果不抓紧时间充实自己,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写作水平可能连小学生都不如了!
看了这组来自小孩子的诗,确实很有惊艳的感觉。比如一个七岁小朋友写的:“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这个“烫”字用得多好,不禁让人想到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推敲“绿”字的故事。一个八岁的小朋友写道:“春天来了/我去小溪边砸冰/把春天砸得头破血流/直淌眼泪/到了花开的时候/它就把那些事儿忘了/真正原谅了我。”虽然还很稚嫩,但又多么富有哲理。
不知道这组诗有没有经过成年人的加工,但就生活经验分析,现在的小孩子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的。记得有一年中秋过后,我家刚上幼儿园的孩子看着天上的弯月说:中秋的时候,月饼吃多了,月亮长胖了;月饼吃多了,现在生病了,月亮变瘦了。看到“月有圆缺”,联想到健康生病,这种逻辑也只有发生在孩子身上了。
从艺术性上讲,这组来自孩子的诗可能还有所欠缺。这也很正常。这些孩子年纪尚小,大多刚上小学,有的还在上幼儿园,他们连基本的字还没有认识,没有基本的文化积淀,更不要说经过专门的诗歌训练。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诗有着一种简单、直接而动人的力量。其实,诗歌出现之始,本就是记录人们最直接的观察与思考。而这组来自孩子的诗,正由于他们最直接的观察与思考,这才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很难说这些孩子长大之后还有多少人保留写诗的习惯,更难说会有几个人成为诗人。芸芸众生,自是不可能人人都成为诗人,也没有必要人人都成为诗人。但是,不能成为诗人,却应该拥有诗一样的心灵。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因为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借用并赋予其哲学内涵而广为人知。能不能实现“诗意地栖居”,外部环境是重要的,更重要的还是在于能不能拥有一颗“诗心”。
面对这组孩子的诗,有人感喟:我们当初不知怎么过来的。其实,在每个人成长的路上,都曾经有过“诗心”,只是走着走着,后来走丢了。所以高晓松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才会引起那么多的共鸣。这也正是我们想问的,现在这群引起惊艳的孩子,再过十年二十年后,还会有多少人保持“诗心”?如果他们兴趣来了再写一首诗,还会像现在这样有着触及人心的美吗?
这里不是向现代教育叫板。教育有其自身规律,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也形成了一些共识,不应该受到过多置喙。包括现行的语文教育,依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这里更多是在提醒,在规范化教学的同时,依然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生长的天空,不要轻易过早地给他们套上枷锁,让他们能以“赤子之心”面对世界?想到以分数为代表的教育体制对孩子心灵的压抑,想到现行诗歌面临的种种争议,让人感到一丝沉重。
不奢望所有人都成为诗人,但所有人都应该留有一颗“诗心”。当然,能不能存有一颗“诗心”也有社会的问题,有时社会的坚硬与复杂让人们不再心灵柔软。但不管如何,现代教育应该保护孩子的“诗心”。在欣赏完这组来自孩子的诗并且大发感慨后,这或许才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或许我们应该向孩子学习写诗,不是学习技巧,而是学习“诗心”。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