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平泉促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 (Read 52 times)

jr. member
Activity: 37
Merit: 1
循环经济产业链产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8%,累计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03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多年来,平泉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功能涵养区、实现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建设主题,通过强化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探索出一条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共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推进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靠什么?基本路径怎么走?核心任务有哪些?看平泉如何作答。
推进可持续发展,实施创新驱动、突出科技引领是内生动力
杏壳加工、杏仁油、杏壳发电、活性炭、余热、有机肥、炭文化制品……围绕山杏延伸产业链条,承德华净活性炭有限公司实现了由能源消耗企业向生物质新能源企业的华丽转身。在它的带动下,平泉活性炭也被打造成清洁生产、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果壳活性炭产业集群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项目由我们与承德绿世界活性炭有限公司共同承担,截至目前,已研发生产活性炭新产品16项、开发新技术4项,在全市及周边40家活性炭企业得到全面推广,促进了本地活性炭产业提档升级。”承德华净活性炭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立军说。
“2008年,平泉市获批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随后又晋升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在省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处副处长范庆书看来,经过多年发展,该市以实施创新驱动、突出科技引领为内生动力,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平泉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平泉的决定》《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措施,逐步形成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机制。
完善科技推广体系,该市建有食用菌产业服务局、林果总站、花卉办、蔬菜技术推广站等公益性科技服务组织24个;累计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181人次,创办、领办、帮办农业龙头企业和科技示范园区70余个;创办活性炭、食用菌协会等专业协会90个、专业合作社606家。
深化科技创新合作,该市实施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首席科学家等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培育计划,引进京津高端创新人才60余名;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建设河北省食用菌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活性炭研发中心等企业研发平台15家。
壮大科技人才队伍,依托农广校、电大、卫校、职教中心等专业培训机构,大力开展科技培训活动。目前,全市共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万人。
推进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延长产业链条是基本路径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进资源循环利用,近年来,平泉市走出了一条“工程与产业互促、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循环发展之路,实现工业废物资源化、生态效益最大化、生态发展多业化。
在工业生产领域,该市全方位推进“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再生”的循环生产方式,形成一批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的工业企业和园区。“不管是节能减排,还是增产创效,全市在工业循环经济领域的投资每年增速达13%。”平泉市副市长曹静说,当地一度以铁矿业为经济支撑,高峰时年排放尾矿砂4200万吨,既占用土地资源又影响生态环境,“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目前,全市尾矿综合利用企业达11家,年可消解矿砂360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
同样在循环经济中唱“主角”的还有小山杏。平泉素有“中国山杏之乡”的美誉,67万亩山杏树遍布大小山川沟岔。目前,该市已建立起“山杏—杏仁—杏仁露—杏仁粉—杏仁油”和“杏核皮—活性炭—活性炭工艺品”两大循环经济链条,全市发展活性炭及杏仁加工企业67家,产业年产值达9.8亿元。
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该市还致力于探索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初步构建了“绿色种植—农产品精深加工—全混饲料—生态化规模养殖—规模化沼气—有机肥料—绿色种植”的循环农业产业链,一大批循环农业项目陆续投产,串起了农业“生态链”,成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助推器”。
推进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建设、促进产业融合是核心任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平泉市重点抓绿色发展,生态代价逐步降低。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资源开发、园区建设等重大决策过程中,该市以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为前置条件,避免因决策失误导致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同时将生态环保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实现环保投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加强生态建设,该市还创建了五围治理模式——围山转,对远山、裸岩区实施封禁治理,近山区大力营造水保林、经济林;围田转,山脚坡缓土厚的地方,以修建高标准的水平梯田和缓坡梯田为主;围水转,以水源和节水灌溉工程为纽带,建设设施菜、食用菌基地,发展高效农业园区;围川转,合理布设沟头防护工程和沟道谷坊工程,并在沟头、沟坡、沟底营造防护林,因地制宜修筑拦沙坝、护村护地坝;围矿转,以工矿企业为重点,实施矿山披绿工程,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
此外,该市坚持“产业富民”与“实业强县”有机结合,重点围绕提高食用菌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一菌带五业”多元拓展;坚持“实体生产”与“文化创意”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山庄集团由纯工业企业向工业生产与旅游观光复合型企业转型;坚持“传统文化”与“品牌营销”有机结合,集中打造辽河源契丹文化产业园;坚持“一次投入”与“永续产出”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全国最大的杏仁交易市场、全国最大的果壳活性炭生产基地优势,实现了资源炭向科技炭、环保炭、文化炭的转变。
(来源:河北日报)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