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记“三好三有”导学团队之图像传输和处理研究所 (Read 98 times)

newbie
Activity: 35
Merit: 0
核心问题的攻破离不开工程实践,图像所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项目为依托,帮助学生在科研之路迅速成长。
newbie
Activity: 35
Merit: 0
寻常冬日的一个上午,我们来到了西电图像所。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站在门外的我们听到来自李云松教授办公室的讨论声回荡在走廊。采访在隔壁会议室进行,这是一间陈列着各项图像所研发成果的屋子,李云松教授介绍说这间会议室是由实验室改造而成,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学术讨论环境。在这里,图像所团队成员们思维碰撞,通力合作,一个个问题被解决,一项项方案被拿出,用研究成果为中国航天事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凭借团队的执着和付出,他们获得了第二届“三好三有”研究生导学团队荣誉。
【团队故事】
目前,图像所有教授五人、副教授七人、讲师二人,博士研究生7人,硕士研究生90余人。图像所注重与国外大学以及诸多研究所的合作,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南加州大学、密西西比州立大学、马里兰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均有合作研究。同时,与中国载人航天应用系统总体部成立有联合实验室并设立有SPIE国际光学学会学生会。
自1997年来,图像所深入开展星载图像、视频质量提升与压缩编码的研究工作。在该研究领域,课题组先后主持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总装国防预研、武器装备预研、卫星型号任务、总装军用电子元器件项目、高分重大专项、探月工程、载人航天等多项科研项目。课题组始终围绕国家航天领域重大需求,深入研究可见光全色图像、多光谱图像、立体图像、红外图像和视频图像等各类卫星遥感图像的成像特性分析、高效压缩编码方法以及高速星载硬件系统实现方法,解决了我国现阶段卫星图像数据传输和存储的瓶颈问题,在满足图像质量要求的前提下提高了压缩比和图像压缩解压缩实时处理能力。
相关研究成果已经成功应用于“嫦娥一号”卫星、“嫦娥二号”卫星、“嫦娥三号”卫星、“神州七号”伴随小卫星、“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绘一号”测绘卫星以及一系列遥感卫星等多个重大工程中,创造了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近五年,课题组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国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
谈到对图像所的定位,李云松说图像所长期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研究,希望解决国家所关注的大工程里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的攻破离不开工程实践,图像所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项目为依托,帮助学生在科研之路迅速成长。
【导师说】
求实精神:“不让任何一颗卫星带着问题上天”
采访过程中,李云松更多强调“多做点实事”。被问到团队理念时,他幽默地说图像所的精髓都“贴”在了墙上——实事求是、精益求精、求实创新、团结奋斗、共同进步。李云松向我们解释道,“图像所很多工作服务于航天事业,卫星不可能带着问题上天,因而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做到实事求是。”他同时谈到,性能的提升要求图像所必须精益求精,正所谓求实亦不忘创新,拿出完美的解决方案对前沿理论研究必不可少,这是后续工程攻坚的基础条件。而最后两句“团结奋斗、共同进步”,则是图像所教师们共同的信条与坚守。
众所周知,航天事业成本高、风险大,容不得一点错误,因而研究人员的责任重大,压力之大不言而喻。李云松谈到,工程任务里后期测试的压力特别大,尤其在硬件方面,当看不到内部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都不容易,加班加点是常见的事儿。“航天要求一丝不苟,不仅我们图像所,外面航天人也是如此”,这也便是团队在助力航天事业的实践中习得的感悟。
面对压力,团队的解决办法很简单——“实事求是”。李云松认为,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只能大家共同努力去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他相信,只要时间和心思花到了,问题自然就解决了,而既然知道问题通过努力总可以解决,就没什么心理负担了。“反之,如果你不去做,去逃避,工期会延误,会为使用方带来麻烦,也会损害自己的声誉,很可能失去下一次的机会”,李云松告诉我们。
团队成长:“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真心实意为学生好”
谈到图像所“三好三有”团队中的先进文化,李云松说图像所的先进文化便是“长期以来对青年教师和学生的支持”,而图像所也将一直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
图像所目前实行“课程组长负责制”,对整个团队进行统一管理——站在团队角度宏观规划,再将任务分配到每一个导师组。整个团队合作非常紧密,且许多资源是共享的。老师之间会有交叉合作项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组研究,这使得即使青年教师带的研究生不是很多,也不会影响他的研究工作。
另一方面,在培养师生关系上,李云松认为只要真心实意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就能培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种理念使得李云松对学生的期望很纯粹:“希望他们学有所得,培养好做事的态度,以后踏入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李云松介绍说,对于刚刚推开科研大门的学生,他们会经历几轮培训,从宏观上如何做研究,到基本硬软件的使用,再到关于图像处理的基本算法的培训。有一定能力之后,会依托项目来让学生得到成长。同时,老师带学生、前辈带后辈、周学术例会等优良传统,使得图像所的学生往往很快就能获得较大进步。
图像所与中国载人航天应用系统总体部联合设立了“SPIE国际光学学会学生会”,李云松介绍说,这个学生组织每年都会有一个资助名额赴美国进行短期交流。同时,学生会也经常组织文娱活动,请国外专家讲报告。这些活动老师也会参与到学生中,极大地促进了师生间的沟通。
【学生说】
“李老师对我们的培养为以工程能力为切入点,工程与学术并重”,2015级硕士研究生王康康介绍说,“在学习过程中,李老师每周都会带着我们研究算法,详细讨论论文的细节问题,分享论文算法背后的分析方法和指导思想,教导我们看问题要善于抓住核心。在长期的科研熏陶中,工程与学术相辅相成,我们的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2015级博士研究生谢卫莹说:“李老师指引我进入高光谱影像处理这一研究领域,从研究选题、数据分析、实验设计到具体实验直至结果分析,我的每一项科研工作也都凝结了李老师智慧结晶。李老师带领我们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同时,还要求我们注重科研学术的实际应用价值。李老师务实的工作作风、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是我永远学不完的财富。他待学生如亲人,对我们生活也非常关心。要毕业了,我要向李老师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感谢李老师的支持和帮助。”
2018届本科生秦皓楠保研至图像所,是刚刚加入团队的新生力量,他说:“李云松老师是我接触过的最具亲和力的老师,他对待学生非常有耐心,同时对学生的培养非常用心,凡事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本。可以说,李老师低调儒雅的风度,严谨求实的作风,一丝不苟的习惯,都深深影响了我。能够获得李老师的认可并其成为李老师的学生,是我经历过的最幸运的事情之一。 ”
【采访手记】
与图像传输和处理研究所团队的一番交谈后,我们深深被李云松教授的儒雅和谦和所打动。李云松教授并不喜欢用华丽的词藻来形容自己做出的成绩,也不会刻意地表达自己在科研中面临的种种艰难。但他在采访中数次提及到“实事求是”,不论是在科研学习中,还是在工作和生活里,或许我们都要深入的理解这个简单的词汇更深层次的奥义。
(原标题《以图像为媒 铸航天之魂|记“三好三有”导学团队之图像传输和处理研究所》 通讯员:李时宇 柳于馨 责任编辑:田敬权)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