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安徽亳州市委书记再与网友互动,此前互动曾助推地方法规出台 (Read 98 times)

newbie
Activity: 41
Merit: 0
2018年1月1日晚,一封来自亳州市委书记汪一光的回信《乡愁的力量》,让在合肥工作的亳州籍网友常河倍感温暖。“没想到我在微信公众号中写的一篇年终总结,汪一光书记还专门写信回复。”1月2日上午,常河对记者说,“昨晚我将回信认真读了,这是新年第一份温暖。”
其实,早在2016年6月,网友常河和汪一光之间,就曾因“亳州城内楼被刷白”一事,进行了一次网络“书信”互动,推动了当地“首部地方性法规”《亳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出台。
相关专家认为,市委书记和网友之间的互动,助推一部地方性法规出台,是官员触网答题,通过网络倾听民意,促进城市管理和治理能力提升的充分体现。
媒体人发布微信文章 市委书记写信回复
“没想到我在微信公众号中写的一篇年终总结,汪一光书记还专门写信回复。”1月2日上午,网友常河对于亳州市委书记的来信,连说没想到。
2017年12月29日,常河在其个人开设的微信公众号中,就亳州市在取得地方立法权后,制订的第一部地方性实体法规——《亳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将正式实施,撰文评论。
常河在文章中称,作为经济发展较为靠后的城市,亳州制定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不是关于经济发展的,而是文化保护”,“这不啻一种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见识和气魄。”
让常河没想到的是,这篇文章发布后,也引来亳州市委书记汪一光的关注。1月1日傍晚,常河接到一条信息,内容是一篇题为《乡愁的力量》,署名为汪一光的“回信”。
“书记的信是元旦当天写的,当天下午给我,让我转给常河先生。”亳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袁丽说,这封信既是对常河在文章中所说内容进行回应,也表达了对像常河这样关注家乡、支持家乡发展者的谢意。
书信互动 助推地方法规出台
在此次回信《乡愁的力量》中,汪一光称常河的“第一封来信,确实助推了‘一部地方法规’的出台。”汪一光在信中称,“‘城门楼刷白’事件带来的反思,警醒我们必须对历史负责、对未来发展负责、对后人负责,也使得传承文明、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想更加统一。”
汪一光之所以这么说,源于2016年6月的一场“风波”。2016年6月,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在亳州人的心中有着特殊的意义的砖青色城门楼被刷白。
2016年6月15日,常河在网上发表一封致亳州市委书记汪一光的公开信,质疑亳州城门楼被刷白一事,迅即引起网络围观。
5个小时后,汪一光亲自执笔,将题为《风从老乡来》的回信,传到了常河的手机上。信中,汪一光深受常河“报效乡梓的拳拳之心”感动,也深感责任之重,“我已请有关部门从保护城市风貌规划的角度,与业主商户进行沟通,以便恢复原貌。”
据了解,2017年11月17日,亳州市首部地方性实体法规——《亳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经安徽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一次会议审查同意,并于2018年1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
“2017年12月14日,亳州市就这部法规召开新闻发布会时,相关人员就法规制定的背景予以介绍,其中就提到了2016年常河先生给市委书记汪一光写信一事。”亳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袁丽介绍。
专家:“官员触网答题” 促进城市治理能力提升
“现在官员越来越重视通过网络倾听民意回应民声。”对于汪一光的回信,常河认为,“但是像汪一光这样以严谨的态度、赤诚的情怀对来自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如此重视,亲力亲为回复,并且落实到具体的决策和执政中,还不多见。”
“比如亳州这第一部地方性法规,如果没有汪一光亲自回信,没有他的重视,没有把亳州的2017年推动为文化旅游年,不仅不可能有老城区的保护和开发,也不可能在亳州民间和政府间形成良性的、畅通的互动渠道和氛围。”常河表示。
资深媒体人、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教授朱晓凯认为,汪一光与常河的互动,不仅体现了普通意义上的“官员触网”“官民互动”,更重要的是,“决策者通过互联网与网民互动后,倾听民意,在施政的过程中善用民意,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管理和治理能力提升。”
(原题为《亳州市委书记再次与网友互动 此前互动曾助推地方法规出台》)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