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郸市永年区永年标准件业主吴彩霞没有想到,这场迅疾的“散乱污”治理风暴会来得如此凌厉。
吴彩霞的工厂被关停近4个月后,搬迁进工业园区的新厂开始生产。2017年11月26日的黄昏,回到商铺的她正与儿子依偎在电暖器旁,向澎湃新闻(
www.thepaper.cn)感叹:“从来没有过这么大动静,现在不搞环保还真不行了。”
从今年5月底开始,和吴彩霞一样被卷入这场“先停后治”环保风暴的还有永年近万家标准件企业。
河北永年环境执法人员正在拆除当地“散乱污”企业。永年区环保局供图。
这场风暴源于2017年2月环保部联合多部委及省市印发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该方案开门见山地指出京津冀多地要在当年10月底前,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当地产业布局规划,污染物排放不达标,以及土地、环保、工商、质监等手续不全的“小散乱污”企业完成取缔和整治工作。
而在2017年3月31日由河北省出台的相关方案中,完成整治的时间节点被规定在9月底,并规划了“关停取缔”、“整合搬迁”、“整治改造”三种治理路径。
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坐落在华北平原腹地的河北永年逐步发展为“中国标准件之都”,但永年近万家标准件企业在生产出全国45%的标准件的同时,却也欠下环保手续不全、环保设施缺失、生产规模小且工艺落后等“散乱污”环保债。
在永年进行的这场治理风暴,亦是一份典型样本,可从中观察“散乱污”企业如何还上环保债、如何在转型成本高昂的难题下生存、官方如何引导“散乱污”企业转型等环境议题。
河北永年于今年5月刮起了“散乱污”清理风暴。永年区环保局供图。
“散乱污”厂子普遍建在宅基地或者集体用地上
从河北永年城区向北而行数公里,跨过小河便是临洺关镇河北铺村,永年的标准件企业大多聚集于此。
2017年11月底的北中国,凛冬已至,标准件市场里的商铺陆续恢复营业,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流与嘈杂的人声让这个村子透出股鲜活的生气。
与村子里的许多人家一样,吴彩霞家经营标准件也有数十年历史,30岁的吴彩霞继承了父亲的产业,在自家土地上建成的小厂里请上十来个工人,加工销售紧固件,波澜不惊的生活已经过了好多年。
在永年,一句“十万大军出永年,三十万人搞生产,三千车辆做物流,家家户户出老板”的顺口溜流传甚广。数十年来,人们在宅基地上或者集体用地上搭个厂房,以十多万的单价买上几台机器就能加工标准件。
走亲戚拜年时,永年人的一句“再弄台机器”成为对对方的一个美好祝愿;媒人给孩子提亲时,“家里有几台机器”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但随着2017年4月京津冀环保大督查的进行,积弊已久的“散乱污”问题被作为突出问题推到了环境治理的前台。
2017 年5月,“散乱污”治理风暴来袭时,不少标准件经营者感到错愕。
在前期摸排确认9098家标准件企业的基础上,永年官方对标准件企业采取“先停后治”的措施,并确立了所谓坚决取缔淘汰一批、规范提升一批、入园进区一批、整合重组一批、高端引进一批的“五个一批”原则。
而对永年官方和标准件企业而言,在欠下的环保债中,最为棘手的莫过于如何补齐环评手续。
对于企业而言,建设在工业用地上、具有合法的土地性质是办环评的重要前置条件。
根据永年官方出具的环评办理前置条件,企业除需要在工商局注册、发改委备案、规划部门出具符合规划意见外,还需要有土地部门出具的可以用于建设的情况说明,且不在村庄、学校等敏感区域内。
“这么多年一直都这样做下来,之前都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也没怎么提到过办环评这样的问题,就没有这样的概念。”吴彩霞的说法颇具代表性,多位永年标准件行业人士对澎湃新闻坦言,十家企业里至少有八家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厂子普遍建设在宅基地或者集体用地上。
“企业为什么会有散乱污,根源在土地上。办环评的话,如果是全部按工业用地才能做的话,那么永年的标准件或者全国的‘散乱污’基本一半都得死了,几十年下来这种违法占地太多了,很多都是乡村集体用地就盖起来了。”永年区环保局一位相关工作人员对澎湃新闻说。
这位工作人员还表示,此类情况属于历史问题,在其看来,也是“散乱污”治理中的根本问题,“如果土地性质没问题的话,该上设备上设备,问题也就好解决很多。”
永年官方和广大标准件企业面临一场考验。
河北永年环保局内灯火通明,环保局工作人员正在加班加点审批环评。永年环保局供图。
“这个环保形势上来了”
事实上,在前述所谓“五个一批”的治理原则上,永年官方为标准件企业规划了规范提升、淘汰取缔、入园进区三大治理路径。
其中“规范提升”主要针对的是可以办理环保手续的企业,并设立了明确的工艺和环保整治标准,而“淘汰取缔”针对的是不符合布局规划和产业政策、工艺落后、涉酸涉煤、抗拒执法的企业,“入园进区”则是将所有表面处理行业搬迁进园,并规划标准件园区建设,鼓励达不到办环评等手续条件的纯加工企业入园进区。
“‘一刀切’把企业往绝路上逼是不行的。一个厂在这里几十年,没人管这事,突然说土地性质违法,让企业不做了,这对企业无疑是灭顶之灾。”永年区环保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相关部门对企业进行了筛选,对一些效益规模都不错的企业只是鼓励其搬迁到工业用地上,但并不强制,“我们开具证明,让他们把手续补齐。”
这位工作人员对澎湃新闻表示,整治行动涉及的企业和人群太大,“不得已找了一个结合点,政府也担心出现上访事件和维稳问题。”
此外,永年官方在整治过程中也鼓励企业整合重组,做大规模,永年区环保局工作人员称,这被称作“鼓励大头,整合小头,8亩以下的企业就不办环评了。”
而吴彩霞的小厂便属于规模小的企业,且距离高速公路过近,不符合防护距离的要求,因此她的工厂需要搬迁进园。
但改进之路有了,吴彩霞却感叹这条路不好走,“主要是成本问题。”
她对澎湃新闻说,自己前后花费十多万元,而且企业关停后没有了收入,“这几个月都是在花钱,只能苦熬着。厂房是租的,一年光这个费用就6万元,现在买不起厂房了。但以前在自己家的地上,就没有这个租金。”
多位永年标准件企业主对澎湃新闻表示,买符合标准的设备、搬迁以及缴纳因为土地性质不合法的罚款,花费以十多万到三十万元计,停产后产业工人不少跑到了永年以北十几公里的邢台沙河,人工成本也上升了百分之五十。
“一些小厂熬不住就垮掉了,之前政府还贷款扶持我们,没想到一下变化这么大。”一位标准件企业主对澎湃新闻说。
对此,永年区环保局相关工作人员对澎湃新闻解释,过去地方政府确实鼓励他们发展,但现在“这个环保形势上来了”,情况自然有变化。
此外,永年区环保局一位干部也对澎湃新闻表示,标准件企业在此过程中确实付出了一些治理成本,但是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个过程将一些无力投入环保的小厂逼出市场,改变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一些有环保手续的达标企业,别人停产的那几个月,因为标准件每吨提价1000多元,他们每天都赚两三万。”这位干部说。
三个月1712家企业办环评
企业在连连感叹转型成本不菲的同时,永年环保局多位工作人员也坦言称“时间紧,压力大。”
根据环保部发布的数据,至2017年9月底,永年全区9098家标准件企业,已按照“两断三清”即断水、断电、清原料、清设备、清场地标准取缔5094家,规范生产2096家,符合提升条件正在加快手续办理的1908家,其中1712家启动环评编制,1590家通过审批,发放排污许可证622家;启动重组新建项目46个,已开工37家,建成后可入驻1800余家企业。
面对这份不俗的成绩单,永年环保局工作人员对澎湃新闻笑称“加班加点,人熬得生不如死”。
永年区环保局一位负责人对澎湃新闻感叹,近万家企业被要求在半年内整治改造完毕,压力太大。
“‘散乱污’整治是对的,老百姓拥护,政府也支持,但是一定要给对方时间,这中间还要提升改造,时间太紧了。永年这1700多家标准件企业的环评,是在三个月里面做的。”上述永年区环保局负责人说。
一位永年环保局工作人员仍对三个月里每天晚上熬夜批环评的经历记忆犹新,“晚上我们集中办公,一个大会议室,电脑新配的,弄了差不多三个月,抽了有三十多人,每天半夜十二点点名查岗,批环评。”
在此过程中,吴彩霞等企业主也感到压力重重,经常需要给一些老客户打电话解释为什么供不了货,当地不少产业工人也选择请假回家割麦子。
而在此前,企业虽被关停整治,但多位永年标准件企业主告诉澎湃新闻,最开始还以为这只是一阵风,停一停、罚罚款就过去了。
2017年9月,一部由永年当地人拍摄的网剧《有环评的标准件厂就是牛》的网剧在永年人的朋友圈传播,剧中以一位标准件厂老板在2016年和2017年由求客户发展到被客户求为主要情节,而这家标准件厂正是一家办过环评文件的厂。
“都盼着环评早点拿下来。”一位永年标准件企业主称。
但在不少永年人看来,事实上种种转型的阵痛已不可避免。
多位永年标准件企业主对澎湃新闻称,永年标准件企业技术水平、单品利润已被浙江、广东等地的标准件企业拉开差距,此前在市场上也以中低端产品为主,走“薄利多销”路线。
正因如此,永年区区委书记侯有民还在2017年8月24日专程前往浙江海盐考察,称要学习南方高端标准件产业的发展经验。
而事实上,永年官方也对此着实下了大力气,永年区环保局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称,截至2017年12月16日,永年已经审核通过了54家8亩以上的标准件企企业启动整合重组,并引进21个高端标准件项目,总投资230多亿元,产业正加快向中高端迈进。
永年“散乱污”治理取得了成果,并被环保部邀请参加“环境战略与政策暨环保督察与经济发展”研讨会,作为典型案例阐述经验。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柴发合对“散乱污”治理行动评论称,初步分析表明,今年3月以后PM2.5浓度显著下降与对“散乱污”企业的综合整治不断强化密切相关。
“散乱污”企业不仅扰乱了经济,而且由于几乎没有任何污染控制措施,排放了大量污染物,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很大,欠下的“环保债”让公众来买单了。
而“散乱污”企业的综合整治不仅可以大大降低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大气污染排放负荷,而且有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分类施治的原则也为这些中小企业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基础。
如今,回到商铺继续经营标准件的吴彩霞在感叹种种不易的同时,却也表示内心踏实了不少,“最起码不怕被环保查了,之后就是踏踏实实过日子,把生意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