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坦克改步战,中国真的需要吗? (Read 123 times)

member
Activity: 102
Merit: 13
January 04, 2018, 10:57:22 PM
#1
在2017年8月16日举行的“装甲与反装甲日”活动中,主办方展出的VN17重型步兵战车由于采用与VT5轻型坦克相同的动力及传动系统,一度引起广泛关注。结合此前业已曝光的59坦克改重型步兵战车,一些军迷猜测,这或将是国内下一代自用型步兵战车的发展方向。您认同这种观点吗?笔者以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风格迥异
步兵战车概念的兴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紧张对峙、核战争乌云密布欧洲上空的情况下,双方都迫切需要一种新型装甲战斗车辆——可搭载步兵全天候作战,具有三防能力,能跟随坦克部队迅速通过核沾染区域。为最大限度地利用核突击的效果,新型装甲战斗车辆不仅要将步兵迅速运至战场,而且必须有一定的攻击能力。其火力必须能压制、消灭1000米内的敌火箭筒手、有生力量和野战工事,必要时可单独抗衡敌装甲车辆。1967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BMP-1步兵战车,在红场阅兵式上公开亮相,各国在这一领域迅速跟进。
由于作战指导思想、预定作战环境和工业基础的差异,东西方研制的步兵战车风格迥异。战略上长期处于进攻势态、强调大纵深突击的苏联,其研发的BMP系列步兵战车首重火力,次重机动,而且要求有浮渡能力,为此不惜牺牲防护性能及乘员的舒适度。当然,在苏联设计师看来,BMP系列步兵战车的低矮外形和优异的机动性能,能有效地减少被敌火力命中的概率,等于间接提高了防护性能。
西方步兵战车比苏制步兵战车更重视防护
与苏联相比,西方各国研制的步兵战车更注重火力、机动、防护三大性能的均衡,并着力提高乘坐舒适度,以利于长时间作战。冷战时期,由于西方阵营在战略上取守势,因此一般不要求步兵战车在未经准备的情况下,具有随时渡过江河的能力。西方步兵战车虽远不及苏制步兵战车那样特点突出,但由于战斗全重明显高于BMP系列,能分配给防护系统的重量也较高,因此防护能力均明显强于BMP系列。
以上两个步兵战车流派,虽风格迥异,但也有共通之处:均采用专门研发的底盘,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出一系列衍生车型。专用底盘与同期装备的坦克底盘,毫无共通之处。个中原因,与坦克和步兵战车在空间利用的要求截然不同有关。步兵战车的乘员从车尾上下车是最为安全和便捷的,因此采用一般动力系统前置布局,这种布局还便于改装成各种变型车辆。而坦克历经几十年发展,动力系统后置是被实战证明最为可取的总体部署方式。当然,BMP-3步兵战车因为车辆重心和水上平衡问题,迫不得已采用了动力系统后置方案,带来的恶果就是载员上下车极为不便,载员舱空间即便以苏联标准衡量,也极为局促。这也是BMP-3步兵战车公认的最大缺陷。
因动力后置,BMP-3载员上下车极为不便
此外,坦克作为陆军地面主要突击力量,为适应各种恶劣的战场环境,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强化。这种强化在获得可观的火力、防护力、机动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付出价格高昂、结构复杂及勤务性能方面的代价。而这些代价对于伴随坦克作战的步兵战车来说,未免显得太过奢侈,因此性价比上并不划算。
不过,凡事皆有例外,比如以色列军队,就非常热衷于将各型坦克改装成重型装甲车。
剑走偏锋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以色列国防军就将要淘汰的“百人队长”式坦克,改装成 “纳格玛肖特”重型装甲车。改装工作极为简单:拆除炮塔后,在车体顶部加装小型武器站,可安装大中口径机枪或60毫米迫击炮。车体前部可安装推土铲或扫雷犁,车体侧面加装了四块装甲板。“纳格玛肖特”在参加1982年的黎巴嫩战争时,还在车体上加装了爆炸反应装甲。
紧随“纳格玛肖特”问世的,是“纳格马洪”和“纳克帕登”重型装甲车。它们大部分是由“纳格玛肖特”进一步改造而成,也有一部分是由M48型坦克改装而成。如果说“纳格玛肖特”更像战斗工兵车的话,那么“纳格马洪”和“纳克帕登”就是“移动的钢铁碉堡”。
“纳格马洪”在原先坦克战斗室的位置,“垒”起一座高大粗壮的“炮楼”,“炮楼”顶部是可旋转的小型机枪塔,机枪塔内安装两挺7.62毫米MAG通用机枪。从车体到“炮楼”,到处都加装了附加装甲。车体前部可加装扫雷装置。改装后,整车高达3.5米,战斗全重约45吨,乘员两人,载员10人。动力装置为AVDS-1790VAC型柴油机,最大功率750马力,配用CD850-76A1型液力-机械式变速箱,有两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最大行驶速度仅有40千米/小时。之所以将“纳格马洪”称为“移动的钢铁碉堡”,因为其主要使用方式是,步兵龟缩其中,通过较高的观察位置获得良好视野及射击条件,执行侦察、监视和反暴乱任务。
“纳克帕登”重型装甲车是“纳格马洪”的防护强化版,战斗全重达50吨级。不仅各处装甲更厚,车底部还加装了防雷装甲。由于战斗全重增加,动力装置也换装为“梅卡瓦”1坦克上的AVDS-1790-6A型柴油机,最大功率为900马力,行动部分也换装了扭杆-液气混合式悬挂装置。
T-54/55改装的“阿奇扎里特”重型装甲输送车
从1988年开始,以色列将缴获的400余辆苏制T-54∕55坦克,改装为“阿奇扎里特”重型装甲输送车。具体方式是:拆除炮塔,加高车体,在车顶加装五个舱门和顶置武器平台。发动机舱仍后置,但动力系统换成635马力底特律8V-71TTA型柴油机和阿里森XTG-411-4型自动变速箱。在发动舱右侧和右侧车体装甲之间,开了个非常狭窄、蚌壳结构的后门,供载员上车。T-54∕55坦克在卸去动力传动部件和炮塔后,只有27吨重,而经过改装后的“阿奇扎里特”重量竟达44吨,多出来的重量绝大部分都于增强防护。在火力方面,“阿奇扎里特”车顶最多可安装四挺7.62毫米MAG通用机枪和一门60毫米迫击炮,必要时还可加装自动榴弹发射器和大口径机枪。
进入新世纪后,以军又把行将退役的“梅卡瓦”1坦克,改装成重达62吨的“雌虎”重型装甲输送车。由于该型坦克的动力-传动装置前置,还开有尾门,因此改装相对简单:拆除炮塔和火炮,车体顶部加装遥控武器站,载员室增加独立式折叠桌椅,尾门加大了尺寸,更便于载员上下车。在防护方面,车顶、车首和车底部,都加装了附加装甲。车顶安装了“战利品”主动防护系统。此外,“雌虎”车内还移植了“梅卡瓦”4坦克的战场管理系统。四台非制冷热成像仪中,三台部署在前方,一台布置在车后部,为乘员提供了360°昼夜态势感知能力。根据以军在加沙地带作战的经验,步兵战车乘员经常需要在车内持续待上24小时,因此“雌虎”车内还专门配置了一个小卫生间。
以色列“雌虎”重型步兵战车
应者廖廖
作为当今世界实战经验最丰富的军队之一,以军根据实战反馈在装备技术发展上的取舍,一直以来都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按说应该引领一股世界步兵战车发展“新潮流”才对。然而,数十年来却是应者寥寥。
冷战后,美军并未发展新型履带式步兵战车,而将精力集中在发展基于信息战、网络中心战的“斯特赖克”轮式装甲车族上。德国研发出了旨在替换“黄鼠狼”的“美洲狮”步兵战车。该车根据防护等级的不同,战斗全重在31.5吨至43吨间波动,但仍是基于传统的设计理念,其专用底盘与坦克毫无共通之处。新加坡研发的新一代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NGAFV),设计理念与“美洲狮”步兵战车相似,是一种基本防护全重30吨级,披挂最高等级全防护装甲后战斗全重近40吨的重型步兵战车。
如此算来,世界上新研发的履带式步兵战车中,采用坦克底盘发展而来的,就只有中国的VN17和俄罗斯的T-15了。不过,VN17重型步兵战车只是外贸产品,根据此前惯例,恐怕不会进入我军服役。
“美洲狮”步兵战车可根据需要调整防护等级
至于俄罗斯的T-15重型步兵战车,据估算,其基本重量应在40吨以上,披挂全套附加装甲后,战斗全重或在50吨以上。不过,当年同时展示的T-14“阿玛塔”主战坦克,采用了全新的设计理念,设计风险很大。从阅兵式上展示的样车看,其系统完成度并不高,更像是为了撑门面,而将原型车,甚至是概念车直接驶上了红场。从那时至今两年多时间里,T-14非但没能像当初俄方高调宣传的那样很快服役,而且从俄方开始下大力气在T-90身上“挖掘潜力”看,T-14肯定遇到了短期内难以解决的技术障碍。受此拖累,基于T-14底盘发展而来的T-15步兵战车,其服役前景并不乐观。
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中俄两家尝试用新型坦克底盘研发重型步兵战车?而且,这种尝试看起来也不够坚定不移,有着浓郁的技术探索味道?笔者以为,以坦克底盘为基础发展重型步兵战车,除了前述缺点及不足外,其使用定位也是个大问题。
如果仔细琢磨一下以军的做法,就不难发现,它们用行将退役的旧坦克改装而成的重型步兵战车,无一例外都是防护力空前提高、机动性孱弱不堪、火力贫乏的“畸形乌龟”。这样的“畸形乌龟”,如果投入到高强度的正规战场上,只能是被动挨打的“活靶子”。即便“龟壳”再厚,在长杆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重型反坦克导弹面前,也是无处遁逃。
T-15重型步兵战车的服役前景并不乐观
素来以精明闻名于世的犹太人之所以坚持这么做,是因为自1982年黎巴嫩战事结束后,以色列与其阿拉伯宿敌之间爆发大规模地面战争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而“哈马斯”这类激进组织的威胁却与日俱增。以陆军的主要任务,已由正规战变成了治安战。治安战的特点:一是,对手武器装备孱弱,RPG-7火箭筒就算重型武器了。二是,对手组织涣散,打不出像样的战术配合。三是,战线不明显,战斗打响前鲜有征召。前一秒钟还看似人畜无害的“路人”,没准会突然从长袍下抽出一枝AK-47,朝正在值勤的以军士兵开火。在这种作战环境下,以军改装的那些“畸形乌龟”正好派上用场。其厚实的装甲,能最大限度减少以军伤亡。车载机枪和迫击炮曲直结合,足以应对相距甚近的武装分子。此外,由于在城镇里既无可能,亦无必要“飙车”,因此“畸形乌龟”机动性能差的毛病也就无伤大雅了。
路在何方
说完“坦克底盘改装步兵战车”的来龙去脉,兴许有人会觉得,虽说VN17是外贸产品,但未尝不代表一种风向,在国产坦底盘基础上研发重型步兵战车的可能性仍然存在。针对这个问题,笔者以为,应当首先分析中国陆军的现实需求。
进行展示的VN17重型步兵战车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飞速发展,中国周边爆发大规模地面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发生短促激烈的局部战争或地区冲突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不过,无论是在东北方向的崇山峻岭,还是在西南的莽莽丛林、西面地形崎岖的冰雪高原,抑或是东南方向地形支离破裂的海岛,地形和环境因素极大地制约了重型装甲车辆的使用。因此,国产下一代重型步兵战车的所谓“重型”,只是相对于既有列装型号而言,与以色列那些动辙四五十吨,甚至超过60吨的“畸形乌龟”不可同日而语。
随着“全疆域作战”要求的提出,其对国产下一代重型步兵战车战略、战役机动性,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国产下一代重型步兵战车很可能类似 “美洲狮”和NGAFV。
不过,由于步兵战车需要较大的载员舱,以及为方便步兵上下车采用发动机前置布局,这就注定在同等吨位及防护技术下,步兵战车的防护不可能超过主战坦克。主战坦克尚且难以在飞速发展的反坦克武器面前做到“刀枪不入”,更别说步兵战车了。武器设计讲究协调和取舍,如果单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最后弄出来的只能是像二战末期“鼠”式坦克那样重达188吨的怪物。
网传“59坦克改重型步兵战车”图片
毋庸置疑,防护是个综合性概念。增厚装甲,固然是途径之一,但开发主动防御系统等手段,亦能起到增强装甲车辆防护的效果。再说,战场上保存自己的最根本方法是消灭敌人。我军未来的重型步兵战车在配备带数据链的战场管理系统后,可融入作战网络,具备与不同军兵种平台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能力,成为“网络中心战”“联合火力战”的一个火力输出节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体系作战的合力。
也有观点认为,从近20年来的世界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看,城市作战已成为军队主要作战样式,中国陆军也必须下大力气做好城市作战的各项准备工作。因此,效法以军经验仍是可取的。然而,也不要忘了,那些所谓的城市战,严格来说多属于“城市治安战”,像格罗兹尼这样的作战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攻防战。而是役,俄军战术不当,失去协同,是遭受惨重损失的主要原因。在对手拥有强大火力和良好战术组织的情况下,即便装甲厚实如T-80坦克,一样被对手摧毁,换上以军那些“畸形乌龟”,也难改变命运。
因此,笔者认为,国产下一代重型步兵战车没必要像以色列那样,在追求防护上走向极端。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