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登陆北京”却无资质,网约车得先过制度关 (Read 97 times)

newbie
Activity: 21
Merit: 0
几年前的网约车大战许多人依然记忆犹新,如今随着“美团打车”声势浩大的宣传,网约车价格战似乎又开始有重启的架势。
但就在美团打车登陆北京进入倒计时之际,北京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表示,目前“美团打车”尚未依法在本市申请开展网约车业务,尚不具备在本市从事网约车经营的资质。且已约谈了企业相关负责人。
伴随着网约车国家到地方层面的规定相继出台,两年前的网约车平台野蛮生长最终以多家合并、巨头滴滴诞生落下帷幕。如今美团再入战场,使得这一领域再生变数。
美团跨界布局打车,从其商业逻辑上来看很好理解。目前互联网公司纷纷试图布局超级平台,出行场景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调查显示,约有30%的人打车目的地是去吃饭,而这与美团的吃喝玩乐核心业务密切相关,再加上滴滴出行当前估值达到500亿美元,甚至超过了美团点评的估值。一旦美团打开这个市场,估值自然上升,这对于创始团队及投资人都是喜闻乐见的。
可要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跨界和新业务推动的前提,是对新领域的基本情况尤其是相关制度约束有明确认知。网约车在不同城市都有不同的规定,在进入市场前理应先过制度关再做公开宣传,否则不仅会影响后续进程的推进,还容易伤害用户体验。
美团打车从2017年12月28日启动北京站司机、乘客招募活动,宣称“报满20万人,马上就开始”。而1月8日下午,美团打车北京站宣布完成这一招募计划。但与此同时,管理部门的回应和约谈,暴露的是美团在跨界新业务时的急迫,市场拓展的准备不够充分。
互联网巨头布局网约车,可见出行市场的痛点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寒冬里。美团入局将带来鲇鱼效应,对目前的寡头市场形成一定冲击,对用户来说无疑是有利的。
然而,出行市场事关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如果说两年前的补贴大战是以新事物出现、法律法规尚属空白的情况下进行,那么当下在从中央到地方监管细则已然明确的前提下,进军网约车市场应该且只能尊重现有规则,否则,这对市场上的其他玩家来说也不公平。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