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数字经济的观念冲突 (Read 35 times)

newbie
Activity: 14
Merit: 0
January 10, 2018, 02:12:51 AM
#1
前几日,吉利董事长李书福说了一句特别有画面感的话:“马化腾天天看我们微信。”李书福当时讨论的其实是隐私与信息安全话题,企业家担心信息安全是合理的,但更多地应关注自身的手机设备是否被攻击,而非担心平台方“偷看”。微信之后也声明不存储聊天记录和不对聊天进行大数据分析。
这让我想起差不多一年前,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先在央视节目里批评“互联网搞乱实体经济”,之后又在杭州一场论坛中当面追问马化腾“腾讯的服务器到底是美国制造还是中国制造”,一时场面尴尬。其实,至少在商业互联网领域,服务器硬件本身是谁制造的并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用户、产品、数据。
传统产业的知名企业家面对新事物发出的这类声音反映的是,互联网和各个产业深入融合,整个经济开始变成数字经济,给所有人带来巨大的观念冲击。这种观念冲击分成两面,一面是从互联网业涌现而来的各种新技术、新概念,比如互联网+、大数据、分享经济、人工智能、自媒体、平台、区块链、无人驾驶等等;一面是传统产业艰难地试图融入新浪潮。这一回,传统企业家们已经非常实际地感受到冲击,互联网不再只是20年前小年轻的玩具,不再只是售卖商品的电商通道,而是真的开始深入影响各个产业。传统企业家们也在努力地掌握新事物,但这个过程并不顺利,体现这个不顺利的最形象的画面倒不是贾跃亭近乎荒诞的“生态化反”,而可能是格力手机开屏画面上的董明珠。
董明珠是备受尊敬的制造业企业家,是“中国制造”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但她可能误读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其实,格力手机的开屏画面不仅是放她的照片不行,即便是杨颖也不行。这是因为,智能手机是用户的,用户要的是一个“完美的半成品”,用户下载APP,也包括对画面进行各种定制(放上家人、宠物、自己喜爱的明星或者任何照片),最终把它变成自己的产品。
互联网和实体经济融合带来的变化之一是新人群的涌现。互联网业内人习惯了人群的快速变迁,而每次大规模新人群的出现都意味着机遇。实际上,每一代成功的互联网产品都是吸引和满足“年轻人”。比如说,向移动互联网跃迁、用户急剧扩张时期,移动互联网带来比之前用户还要多得多的“老的新年轻人”。微信的成功是它成为这些新人群的产品,其中不少人过去不仅不是QQ这样的年轻人互联网产品的用户,甚至都不是互联网用户。但在互联网之外,所有人包括互联网业内人都在努力认识新人群,比如已经过去近两年了,有人真正读懂了喜茶等线下网红店是满足了什么样的新人群吗?并没有。但这并不妨碍网红店已经成为一种现象。
互联网和实体经济融合带来的变化之二是线上线下融为一体。要注意的是,融合这个说法容易被认为是双方向中间靠,但至少从目前看,这种融合是在两者之间产生全新的事物、将两边连在一起。比如很直观地看,互联网和实物零售融合的重要支柱是物流快递,当海鲜都可以从原产地直送时,网络零售就从仅仅是电商往前进了一大步。类似地,促成外卖的是大量的外卖骑手,促成共享单车的是新创公司铺满街头的单车,促成无人货架的也多是全新的公司,而非零售企业、电商巨头或美团等城市生活服务企业。简单地说,融合是结果,但发生的过程是出现全新的事物。
互联网和实体经济融合带来的变化之三是互联网平台的兴起。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正取代企业成为未来资源配置与组织的主要方式。从互联网在中国和美国20年的发展经验看,互联网变革各个产业的方式都是把产业变成“生产者-互联网平台-消费者”这样的产业格局。这些互联网平台可能是从互联网里生长出来的,不管是来自巨头还是新创公司。这些互联网平台也可能是从传统企业转型而来,但很明显,由传统企业内生长出平台是非常难、非常慢的,虽然并非毫无可能。过去几年,以大型企业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思维和以互联网平台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思维发生了激烈冲突,其中大型企业中较为先进的是海尔提出和实施的“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变革。
随着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融合、数字经济的兴起,各种观念冲突还会不断出现。这些观念冲突可能是源于误解,但也可以认为,这是剧烈变革下人的自然反应。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努力紧跟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步伐,因为所有人都只能向前、向前、再向前。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