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各地纷纷加大招才力度 个别省份却“招不来留不住” (Read 72 times)

jr. member
Activity: 58
Merit: 10
真是不均匀
newbie
Activity: 18
Merit: 0
高新留不住真正的人才,只有好的大环境才能留住人才!
full member
Activity: 533
Merit: 100
出台政策并不难,难的是落实到位。是啊,这句话说出了问题的所在
newbie
Activity: 9
Merit: 0
不提供好的大环境谁会来啊!
newbie
Activity: 40
Merit: 0
人才是宝,地方要发展没有充足的人才加入就会发展倒退!
member
Activity: 196
Merit: 10
是啊,人才很重要,而又是可遇而又不可多得的
hero member
Activity: 532
Merit: 500
上门去招人、租房有补贴、落户开绿灯、创业有支持,随着新年和求职旺季的到来,各个城市纷纷推出诱惑力十足的招才计划,“抢才大战”渐入白热化。近日,记者赴多地调研发现,很多城市能够在招才的同时,做好人才规划和配套工作,为人才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的软环境,但仍有个别省份因规划难以落实、工作力度不够,陷入了“招不来留不住”的尴尬境地。

招才

点赞:设招才局、做专项计划,多地抢才构筑金字塔

反思:体制不活、批手续拖半年,个别地区引才不力

“2017年前三个季度,留汉大学生人数已经超过20.5万人,是去年的两倍;落户人数13万人,较2016年增长了6倍!”拿到统计数据,湖北武汉市招才局协调推进部部长石柏林长舒了一口气,去年18万大学生留汉的目标提前超额完成。

大学生留汉是武汉人才战略的一部分。2017年4月,武汉成立招才局,实行“虚拟机构、实体运行”,与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将招才引智作为“一把手工程”推进,创造性地提出“大学+”发展模式,强势加入全国各大城市的“抢才大战”。“我们把全市的人才项目、人才资金、人才政策都整合在一起,打造了一个真正的人才之家。”武汉市招才局招才引智工作部部长王凤介绍。

在武汉构筑的人才“金字塔”中,百万大学生是“塔基”部分,同属“塔基”的还有分布在各个行业的工匠。三项资智聚汉工程则强化“塔身”,力争每年引进2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举办各个高校校友资智回汉专场会。为做高做精“塔尖”,武汉推出“城市合伙人”计划,力争每年至少引进两名诺贝尔奖得主、20名外籍外地院士和一批商界领袖。

福建厦门市也推出重磅纳贤计划。近年来,先后实施“双百计划”“海纳百川”人才政策体系等政策,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各产业急需紧缺人才超过6000人。“人才‘金字塔’的顶端领军型人才有了,我们更加重视底部支撑人才。”厦门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副局长卢寿荣介绍。2017年下半年以来,厦门市组织、人社等部门分别组织生物医药、软件信息、集成电路等企业前往北京、上海等高校云集城市“招贤纳士”,累计达成就业意向近2000人次。

与东部和中部不同,日前,记者从西北某省一次会议上获悉,当地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15.7人,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十年流出的高级职称人才超千人,而引进却不足百人。据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体制机制不活和流动不畅阻碍了人才的引进,有的主管部门下个计划、批个手续一拖就是半年,用人单位选好的人因为“拖不起”“等不及”“耗不住”而没有引进来。

用才

点赞:吸引智力、资本等要素集聚,优化创新创业软环境

反思:优惠政策“只接天线、不接地气”,落实不力

自2017年初武汉提出“校友经济”以来,已有5000多名校友重回武汉,带来巨量投资。“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培育了300多万大学毕业生,他们是武汉发展的‘金矿’。”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说。2017年7月,武汉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局,邀请首批12名院士组成专家顾问团,助力在汉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转化。

“让院士成为地方党委政府的‘顾问团’,把院士‘才富’变成武汉财富,把院士科技成果变成武汉发展成果。”陈一新提出,今后两到三年内,武汉要力争汇集创投基金5000亿元以上,实现80%的在汉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看来,目前武汉集聚了人才、资本、智力、管理等各种优势要素,都是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

“厦门对于我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刚到那会曾经犹豫过。”而经过实地考察、体验后,厦门生物医药港艾德生物公司的冯凡逐渐打消了顾虑,“公司的发展平台和企业文化,厦门对人才的重视,让我最终下定决心扎根下来。”该企业所在的厦门生物医药港是厦门市重点打造的人才聚集示范区,短短几年汇聚了3000余名生物医药类人才,去年获批的国家3类医疗器械产品占全国新获批总数的8.93%。

光有好政策也不行,衔接不够、落实不力都会成为发展的掣肘。2010年以来,西北某省下发相关文件近20个,省直部门文件30多个,一些政策措施由于“只接天线,不接地气”,缺乏操作性甚至相互掣肘。受“条条管理”影响,还出现了部门制定的政策有人督促落实、个别省上出台的政策反而落不实的情况。一些企事业单位反映,被称为“黄金三十条”的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意见落实得很不好,还不如“生铁一块”。

留才

点赞:住房、落户等多项优惠政策,减少人才后顾之忧

反思:高层次人才频频被挖,个别领导却不当回事

坐拥89所高校、95家科研院所,近106万在校大学生,武汉是全国三大智力资源密集区之一。然而近年来“孔雀东南飞”成为武汉的心病,每年30多万大学毕业生中,超过2/3流向外地。据武汉市人社局的统计,同是教育大省的广东和浙江,2015年毕业生留在本省的比例分别高达85%和80%;而武汉还不足五成。

去年10月,武汉市放开大学生落户限制,提出大学毕业生年龄不满40周岁,凭毕业证即可申请登记武汉市常住户口,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受年龄限制。随后,武汉又出台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提出未来五年将建设和筹集250万平方米以上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争取让更多留汉大学毕业生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买到安居房,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租到租赁房。

统计显示,党的十九大以来,平均每天有2000多名大学毕业生落户武汉。“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是人才战略,更是人口战略。陈一新说:“100万是什么概念?武汉目前人口1076万,也就是说,武汉五年内人口优化10%。”

人才不仅要引得进,还要留得住。为此,厦门市围绕落户、生活补贴、人才公寓等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去年7月,厦门市出台人才新政45条,针对新引进落户的毕业生,按硕士每人3万元、博士每人5万元给予生活补贴,目前已全面接受受理,全程网办,直接发至个人账户。

出台政策并不难,难的是落实到位。西北某省早在2014年就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在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中,要加大人才工作考核权重”。但没有后续监督保障机制,难以付诸实施。据介绍,当地某知名大学一名副校长被东部高校挖走后,省委组织部同志打电话询问原因,没想到人家直言不讳地说“很愿意走”;其原单位领导不仅不惋惜,还很高兴终于“挤走”了一个人。当地一位专家建议,要真正落实人才政策,必须提高各类人才待遇,做好各项服务,让人才感到生活待遇放心、工作环境舒心、干事平台顺心。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