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小米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Read 122 times)

newbie
Activity: 16
Merit: 0
January 25, 2018, 01:44:35 AM
#4
小米有点儿局限
member
Activity: 344
Merit: 10
January 24, 2018, 01:16:56 PM
#2
小米的东西我觉得很不好用
newbie
Activity: 57
Merit: 0
January 24, 2018, 10:57:48 AM
#1
全球互联网公司总市值约为3.5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公司约占6成,中国公司约占3成。在过去10年,成功实现以1000亿美元市值上市的互联网公司有两家:Facebook和阿里巴巴。在营业额突破1000亿元大关之后,小米将于今年IPO的消息如期而至。对小米的估值,烟雾弹一般的内部消息让人眼花缭乱。

  管理大师爱德华•戴明说:“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小米给资本市场讲的故事是“中国的苹果”,那么我们来看一组苹果和小米的财务数据。从价格来看,小米手机大约是苹果的一半。从利润来看,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小米手机的单台利润额为2美元,是苹果151美元(1000元人民币)的75分之一。平均而言,是华为、OPPO和Vivo的6分之一,他们的单台利润额分别为15美元的、14美元和13美元。也就是说,小米和苹果是手机市场盈利坐标轴上的高低两个极端。在这个意义上,小米绝对不是中国的苹果。

  手机已经是一片红海。去年底,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披露其物联网平台联网设备超过8500万台,日活设备超过1000万台,稳居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物联网平台。物联网被誉为互联网的终极形态,有人预言说它即将颠覆传统生活方式和产业结构,未来的社会价值和产业价值不可估量。如此光鲜亮丽的概念,物联网能撑起1000亿美元的市值吗?

  3年前,我们曾撰文《小米的破绽》,指出小米的三大缺陷,事实验证了我们的判断。3年后,我们认为小米虽然是家了不起的公司,但它仍然有不足之处:家庭物联网不是最有价值的物联网,场景和数据缺乏变现能力,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从这三点来看,小米仍旧被高估了。

  家庭物联网不是最有价值的物联网

  一般来说,学界认为世界上存在两种基本类型的联网物体:物理性第一或者数字性第一。比如,一本纸质书就属于物理性第一,一本书的Kindle版就是数字性第一。实体店就是物理性第一,网店就是数字性第一。虽然许多物理性第一的物体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获得数字性,比如带有RFID标签的图书可以标示出其位置,但是他们通常不能达到相同的数据水平或者相似的认知层次。

  物联网之所以如此强大,就是因为它将物理性第一的物品彼此相连并连接到数字性第一的设备,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混合构成一个统一的空间,这种人类—机器浑然一体的世界到底会具有怎样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超乎想象的。

  几乎所有连接概念上的革命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物联网也因此而被寄予厚望。大量知名研究结构都发布过相当惊人的预测,比如,2015年BI智库的报告称,到2020年,全球将有340亿个设备与互联网相连接。到了去年,这个数字将骤降至大约225亿个。在未来5年中,全球在物联网设备上的投资将高达6万亿美元,而最新的预测是4.8万亿美元。的确,在过去两年中,全球物联网电子设备市场停滞不前,全球消费电子产品市场增长速度也明显放缓。即便是智能手环这样最受欢迎的可穿戴设备,IDC预测未来四年这类产品将保持一位数的涨幅,年复合增长率仅有1.5%。

  虽然物联网到底会将我们引向何方尚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物联网将会是一个以技术为核心的世界,因此它注定成为所有的科技巨头谋划布局的新战场。物联网真正有价值的地方是工业物联网(IIOT),也有人称之为工业4.0。埃森哲联合Frontier Economics,就物联网对中国12个产业的累计GDP影响进行了预估。分析显示,在中国当前政策和投资趋势的助推下,未来15年,仅在制造业,物联网就可创造1960亿美元的累计GDP增长。制造业在物联网经济效益中所占比重是最大。

  按照产品的技术采用生命周期理论,BI智库认为商用将会是物联网的顶级采用者,政府将是物联网生态系统的第二大采用者,个人消费者对物联网的采用将落后于企业和政府。而小米做的恰恰是家庭物联网。虽然,个人消费者还是会购买大量的设备,并在物联网生态系统中投入巨额的资金,但是其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都相对边缘。

  纵观技术史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根本性的应用都是发端于国防、航天或者研究机构,经过企业的长时间的推广和普及,最后达到个人消费者层面,进入千家万户,比如民航、电脑、微波炉和互联网,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是,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这个过程被逆转,也就是从家用走向企业,从民用上升到工业,因为这样是不经济的。所以,小米从家庭互联网起步,它很难走到商用,只能局限于家用物联网。这样的局限性也许在短时期内是安全的,但长远来说,这个局限有可能是致命的。因为从工业向民用转移的浪潮几乎是不可阻挡的,这种冲击会带来怎样的重构和颠覆,对小米来说不容乐观。

  场景和数据缺乏变现能力

  当文本变成数据,一场改变图书出版界的革命发生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也随之改变。当方位变成数据,任何和地理位置相关的行业全部受到冲击,新的应用也雨后春笋一般的涌现出来。当沟通变成数据,人们的社会关系全部数据化,甚至连人们的情绪都可以数据化。谷歌研发谷歌眼镜,它的战略目标是要成为终极场景公司。场景和数据成为科技公司最为核心的要素,但是,对小米来说,它的场景太低端,它的数据缺乏变现能力。从商业模式上来看,几乎和一家传统的制造商没有本质的区别,毫无亮点可言。

  小米的逻辑是:以小米手机作为入口抓取流量,手机里面预装了米家APP,可以控制泛小米系生态圈中的所有产品。比如机器人吸尘器、智能音箱、智能电饭煲等等。表面上看,小米成功仿效了苹果生态圈的概念,但比较致命的是,小米放弃了手机的高端市场,它的1.5亿用户群集中于18—35岁,其中有7成是理工男。

  其次,这些场景所包含的商业价值不多。比如。小米生态链中生产情绪灯泡的Yeelight,它的价格比飞利浦的照明套件Hue低80%以上。有10%的Yeelight床头灯是通过和小米手环进行套装销售的。当手环检测到用户入睡之后,灯会自动关闭。从产品的性能来说,这样的产品物美价廉,而且便利节能,但是它和传统的家电产品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而在今天,价值不是来自于物品,而是来自于软件、服务和数据。另外相比客厅,家庭物联网最热门的一个应用场景是厨房。厨房历来是家电厂商的必争之地,也是最有家的味道的地方。未来家电品牌对于物联网市场的拼抢很有可能从厨房开始。

  物联网所需要的基本技术已经存在,家庭的信息基础设施也可以很快跟上,但一个问题是,机器能达到的智能程度取决于向其输入的数据,物联网的发展离不开云服务和人工智能,在这方面需要大量投资和专业人才。在全球工业巨头中,通用电气和西门子都是利用亚马逊的云服务来运行自己的平台,而博世却在投资建设自己的平台,以追求更快的速度、更高的灵活性和数据安全性。博世每年存储的数据已经超过10万TB,它有超过一半的电子产品门类能联网。

  博世预计,到2020年,博世生产的所有产品门类都将会具备这一功能。博世甚至预测未来产品也许每隔几周就要升级一次,企业会按数据量而不是硬件数量收费,这对制造业是非常颠覆性的观点。博世的智能家居产品是通过亚马逊的语音助手Alexa来控制的。

  小米在云服务和人工智能的建设和部署上如果不成熟,它所谓的物联网就仅仅停留在“物”的层面,缺乏“联”的价值。

 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一家真正的科技企业应该具备三个要素:技术,场景和数据,以及创新。这三者缺一不可。小米的短板是,它善于营销,偏好轻资产模式,但是它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消费电子设备的智能化升级是物联网在家用领域的一个广阔天地。智能家居的吸引人之处是无非以下三点:更便利、更安全和更节能。根据多个不同的市场研究报告,美国的每个家庭拥有大约7件联网设备。经济合作与发展(OECD)预测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20。小米所有的电子产品都属于家用物联网的概念,它也是围绕家庭和个人来布局生态圈的。

  创新很难,但是创新又无处不在。去年底,亚马逊收购了一家做智能家居的科技初创公司 Blink。在收购前一周,Blink推出了一款智能门铃。它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可以解决快递员到门口之后家中无人而无法签收的痛点。这款智能门铃自带电池,与家庭WiFi连接,内置感应器和监控摄像头,还可以和门锁实现联动。快递员按下门铃之后,它会向主人的手机发送通知,主人可以通过手机查看屋外情况,借助麦克风和快递员交谈,并通过远程控制打开房门,快递员可以入户把货品放到家里。这款产品的售价为99 美元。

  物联网,顾名思义,其最核心的特点在于广泛深刻的连接性。这款智能门铃就是一个典型:双向通信、涵盖视频、音频,以及对其他设备的控制。它唯一的缺陷是人机之间还需要人在物理上有一个触发的动作。

  反观小米,小米生态链企业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它们有多少创新,更多的是因为国内的家电企业没有及时捕捉到智能家电的热点,而国外家电品牌虽然有成熟的产品,但是他们习惯性地渴望享受高技术带来的高利润,这让野蛮生长的小米在中产阶层崛起和消费升级的浪潮中,顺利地攻城略地,脱颖而出,抢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但是,从创新的角度,小米的产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物联网产品,更像是用物联网作为噱头来营销产品。比如,小米曾经邀请300多名记者出席一款智能电饭煲的发布会,所谓智能就是用户可以用手机跟踪生米从泡水、中温吸水到大火煮沸的全过程。这样的创新既不解决行业痛点,也不是真正的变革,其产品不过是增加网络连接性的传统设备。这种连接太过简单,只能提供有限的特性和功能,因此其商业价值是可以一眼看到底的。

  渴望庞大的销售规模,渴望迅速将粉丝的忠诚度变现的小米,开始涉足生活用品,比如毛巾、沙发,这种做法脱离了科技的基因,偏离了小米的核心竞争力。虽然短期来说,对冲击营业额有一定的帮助,但是长远来看,它会让小米分散资源,失去对核心业务的专注。

  在过去的25年中,有5家公司跨入千亿美元市值门槛:谷歌、Facebook、腾讯、亚马逊和阿里巴巴。有一种说法认为,既然平均来说市场上每5年会出现一家千亿市值的科技公司,那来自中国的小米就肯定是接下来的那一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的领头羊,零售电商交易额占比达到世界总量的42%,移动支付业务额高达美国的11倍,并且孕育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独角兽公司。资本市场追捧喜欢惊险和刺激的创业者,小米能否成为下一个动人的中国故事有待揭晓。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