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成功的《红海行动》和成功的特种作战, 中间差几步? (Read 140 times)

member
Activity: 140
Merit: 10
有很多瑕疵,不过也能爽一把了。说到军舰后期对特战队员情报支持不够的问题,我觉得中国军队本来事实上就这样,自主性不够,掣肘多,观念落后,不善于吸收外军的先进经验~
军迷啊,分析的头头是道,佩服佩服
newbie
Activity: 69
Merit: 0
观后共同的感受是,对于讨厌在战争片里看过多文戏,就要看打打打打的军迷朋友们来说,这是一部非常解渴、毫无尿点的好电影,买票就是——记得位置别太靠前,尽可能找个舒服的位置;这片看着虽然爽,但全程紧绷的视听节奏和138分钟的时长的组合,导致看完之后很可能会出现类似过年吃大鱼
newbie
Activity: 8
Merit: 0
我认为红海行动是拍得最好的战争电影,很有真实感,虽然很血腥,但战争不就是这样吗?
full member
Activity: 322
Merit: 100
电影没有十全十美的,有时候一部电影带来的影响才是最重要的。票已买好,晚上去电影院看。 Grin
member
Activity: 184
Merit: 10
能拍出战争的残酷,这一点就说明了中国电影的进步,饭要一口口吃,步要一步步走
sr. member
Activity: 392
Merit: 251
有很多瑕疵,不过也能爽一把了。说到军舰后期对特战队员情报支持不够的问题,我觉得中国军队本来事实上就这样,自主性不够,掣肘多,观念落后,不善于吸收外军的先进经验~
sr. member
Activity: 406
Merit: 250
红海行动》,帧察众里的河马山猫和养鸡这两天都去看了。近年关于我军的军事题材电影越来越多,上映后的褒贬却不一,那么这部由于和《战狼2》均根据撤侨行动改编,导致在上映后经常被一起拿出来比较的五亿大制作,究竟诚意如何呢?

观后共同的感受是,对于讨厌在战争片里看过多文戏,就要看打打打打的军迷朋友们来说,这是一部非常解渴、毫无尿点的好电影,买票就是——记得位置别太靠前,尽可能找个舒服的位置;这片看着虽然爽,但全程紧绷的视听节奏和138分钟的时长的组合,导致看完之后很可能会出现类似过年吃大鱼大肉吃多了之后的疲劳感。

尽管林超贤导演自称“只打算拍一部这样的片子,所以把想拍的都拍了”,算是部分解释了战斗场面塞得过于满坑满谷的问题,然而这种堆积也导致了片子后半段战斗处理相对简单,没有给观众带来足够的释放感。即使结尾部分用CG再现的中美舰队南海对峙场面也没有帮到多少忙,如果能从大力支持本片的海政这个渠道弄到我方当时拍摄的对峙原片该多好?究竟意难平啊。


有这样质量的实拍镜头也行啦

总之尽管类型不同,但从大众的观看体验来说,如果说《战狼2》这部动作片选择让观众们在熟悉的好莱坞爆米花大片热闹感当中,获得了更多的国家代入感;那么《红海行动》可以说不仅在热闹感这个层次上更加高级,在部分战斗细节的真实程度上更是做到了新世纪国产战争片的里程碑。但也正如您点开这篇文章时候的想法一样,帧察的老几位看电影不是光看热闹而已。

虽然说小众的军迷不可能撑起任何一部电影的票房,但作为军迷的我们在本文中仍然要说点军迷对这部电影所延伸出一些问题的看法。这与我们对《空天猎》的无视不同,恰恰因为这是一部我们心甘情愿为之贡献影票钱的出色之作,我们才有了下笔千言的动力——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尽管架构和故事上仍难免有“超级港式警匪片”之嫌,但《红海行动》在对战争残酷的体现上尺度堪称杰出

需要硬碰硬的时候,就是干

前面已经多次提到《战狼2》。《战狼2》跳出了以往军事电影的窠臼,把背景设置在广袤的非洲大陆;《红海行动》则基于现实事件把背景放在中东,又有海军政治工作部的大力支持;《战狼2》的主角是退役特种兵,有点《使命召唤:黑色行动》系列的味道;而《红海行动》的主角是整个中国海军,得是《现代战争》了。

之所以拿因为每年推出一部新作,而在游戏界被俗称为“年货”的《使命召唤》作为比方,也是因为电影是一种和游戏平等的艺术形式。既然是艺术,总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戏说与演义不可避,而关于本片中所有战斗的核心关键词——特种作战,更是无数新闻报道和文艺作品所津津乐道的。


近年来国内部分影视作品对特种作战部队的描写,已经有了同质化的趋势

这也很正常,传媒的本能当然是去寻找爆点——这样在近乎磨难的训练选拔中反复突破自己心理、生理极限的人,与大众实在不同,值得关注。也不能说这些描述统统不实,特种作战内容太丰富庞杂了,来自一次报道中的描述最多也只是自己“管中窥豹”所见的“一斑”。

特种作战,当然是特种兵组成的特种部队,在关键时空节点介入战场,以奇兵行险着,达成常规作战力量无法达成的目标。


从纯剧情的角度看,绞龙小队人数越打越少,任务越来越艰巨的几场战斗,将兵行险着这四个字步步推向了极致

什么是关键?

什么时间和地点可以作为节点?

如何才算奇兵?

如何行险着而不被拆招?

归纳起来两个点,1——情报;2——支援。

当然也有很多特种兵打硬仗的战例,他们所接受的训练,作为正规作战轻步兵依然是顶尖的;他们的作战意志,也是因为训练而非常高昂顽强的,打出漂亮仗并不奇怪。


比如说1968年10月,美军SOG阿拉巴马小队在阿肖谷和北越军队正面对抗……主要是因为情报出错,侦察任务变成与正规军对抗了。

但是!这得是奇兵险着玩呲了,没办法只能硬上了。

说回《红海行动》。大量外军先进装备的运用结合战斗场景的设计,使得本片中单兵战术与装备的应用精彩纷呈,让人眼花缭乱,就连诸如狙击镜防反光罩等诸多细节,都能让人感受到制作的诚意。虽说片中没有展示海特的拿手好戏潜水渗透,但让海特去城市里打CQB也是没问题的。


片中专门解释了使用外军枪械的原因,所以它们的突兀性减低不少,增添了蛟龙的“时髦值”,这一点和《湄公河行动》类似

因为海军特种部队的日常任务就是登临搜捕(VBSS),那就是在地板不稳,墙壁处处会跳弹的密闭空间里进行CQB作战,也就是本片开头蛟龙们小试牛刀的那场战斗,除了最后流弹+跳弹意外导致狙击手重伤之外完全没毛病——也算是剧情需要了。

而从单兵和小队战术层面,后面那场救援领事馆侨民的行动也没啥大瑕疵。对当地政府军战斗力一般的描述挺写实的,少量驻馆武警面对大量武装分子时的力不从心让观众也心生紧张,狙击小组预热缓慢没拦住第一辆汽车炸弹,也能用初次配合、比较生疏来解释,总体可以打高分。


影片中中国政府对该国现政权领导人的明确保护,是敌对武装敢于对中国人乃至中国军人下手的重要原因

一次性无人机,没搞头

但之后这场堪称全片高潮的战斗,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能让河马边看电影边摇头的,也着实不多见。毕竟这是海军政治工作部大力支持的影片,反映的是海军舰艇部队和特种部队作战,旁人看起来最多是瑕疵,在我眼里真的让人难过。从海特和政府军特种部队开始乘车机动的时候,事情开始起变化了。

任务是明确的,救援被扣为人质的中国公民邓梅;然而情报是缺乏的,政府军特种部队除了语言优势之外,并没有什么别的长处;支援是不到位的,港口里孤零零的一艘054A,让我们知道不可能再次看到巡航导弹作为大国海军的羽翼腾空而起。


尽管充当了壮丽背景,但054A能给予蛟龙的支援十分有限

在车队穿越敌人横行的危险区域时,特种部队和舰艇,都应该尽一切可能保障自己的态势感知能力。特种作战小队出发时带了一整箱子的无人机,从携带数量看,这玩意儿就是消耗品——就应该全程放出来跟着车队走,确保对周边态势有着充分了解。

并没有!这并不是当长航时侦察无人机用的,而是自杀攻击无人机,战术价值不过是个“飞雷”罢了。


战斗中,政府军和我军一方在情报获取上始终处于后手

加上政府军特种部队在担心被伏击时,竟然选择了停车而不是加速通过的决定,这几乎为恐怖分子以迫击炮为重头戏的伏击做好了万全的助攻。

而伏击过后,政府军特种部队损失殆尽,蛟龙小队技术兵器大量消耗,海特与舰艇本身联络并未断绝。在情报依然匮乏,战场环境内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我军的撤侨力量应该考虑提供更多支援了。


尽管戏份不算少,但因为剧情设计等原因,张涵予饰演的舰长很难给予更多支援,更像是个关卡式人物

在影片后来的情节里,出现了一架由054A护卫舰搭载的喷气式察打一体无人机(属于香港电影日常出现的奇怪科幻装备,并不是现实中我军舰艇搭载的无人机型号),这说明我方的准备是非常周全的。然而这架无人机在开始时并没有升空。

于是,拯救人质的这场硬仗,就全靠蛟龙小队自己来打了。

诚然这体现了蛟龙小队精锐的单兵及小分队作战能力,但是这样真的好么?河马并没有说苛求影片应该展示一些未展示的武器装备与作战能力。写到这里,所提及的小型无人机和舰载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都是电影中撤侨部队一早就有,并且实际投入使用的装备。


在中东战场上,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早已多次证明,有时仅仅依靠情报手段就能帮助地面部队实现以少胜多

小型无人机遭遇伏击时没来得及掏出来充分使用,大部损失也就算了,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直到极后期才顶着沙尘暴强行飞入战场,没法“察”多少东西,仅仅发挥了其“打”的一小部分作用,也就无端损失掉了。

如果第一时间运用小型无人机“开视野”,恐怖分子武装的伏击就不会这样成功;而如果及时投入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那么就不会出现联络不畅,乃至因此导致的特战小队在恐怖分子营地中被分割包围各自为战,战场态势感知能力不足,导致机枪手、无线电操作手阵亡的糟糕局面。


分工明确与一专多能的把握

作为特战小队的重要组成部分,狙击小组是左右整个小队态势感知能力和决策能力的重要环节——他们往往在距交火最激烈地带较远的制高点上,有着更好的观瞄和通讯设备。在电影开场解救被劫持货轮的作战中,狙击小组在战斗打响前协助了队长进行决策,并且以其射击作为战斗打响的信号,这很科学。紧凑刺激而又血腥真实的战斗场面,也为全片开了个好头。

当然直升机跟在货轮的后方突然从驾驶楼前冒出来,是个有些瑕疵的设定,如果海盗情绪激动点,突然冒出来的直升机就可能导致人质受到伤害。而鉴于已经出现舰艇伴航喊话要求停船的情况下,直升机应该全程绕船桥飞行,一是威慑、二是侦察、三则是麻痹海盗、四则便于随时发起攻击。


精彩刺激的货轮之战让所有观众都大呼过瘾

后来行动中的狙击小组,情况就不太一样了。他们一直作为简单的直接支援乃至攻击手段存在——提供情报?并没有;协助决策?也没有,只是按照队长命令占据制高点提供直接支援……又因为敌方那个实战经验丰富的小狙击手的出现,反狙击反而成了他们的首要任务,原有对战友的支援作用也半路断绝。

一如河马总是在强调的那样:狙击手是团队中技术最全面,意识最好的成员,其重要之处在于协助乃至直接指挥,不是只要枪法准就行!

以及,能被特种军警部队所看重的狙击手,本人不是不能话多,但是话多的原因一般是性格开朗,并非不停的耍帅装×——当然,这也算是影片中塑造人物性格,便于观众区分几个队员的一种方式了。


手持Blaser R93 Tactical狙击步枪的狙击手顾顺,与观察手李懂在战斗中一起成长

还有个问题,就是狙击小组与团队的疏离。他们总是被用于非常特定的目的,并没有体现特战小队成员的一专多能,可以依照任务需要排列组合、形成最大化战斗力的优点。比如在深入恐怖分子营地解救人质的战斗中,观察手所担当的任务(封锁二层通道),更像个机枪手。而机枪手呢?则作为一线战斗人员,把MK46轻机枪当做冲锋枪用。这种方式并非不可行,但是并没有发挥人员的最大效能。

使用短突击步枪高倍瞄准镜的观察手,原本应该作为狙击手的补充,解决狙击手无暇顾及的、特定的高价值目标。而机枪手更应该占据较好阵地,提供连续的压制火力支援……电影里的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观察手只能协助队长对房屋的渗透与行动,而缺乏机枪火力支援的小队,经常被迫面对恐怖分子依靠人数优势发起的集群冲锋。


四处补位的徐宏,不仅在解救人质的紧要时刻抢了T-72坦克扭转乾坤,在之前战斗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顺便说一句,片里最能体现特种部队指挥官思维方式的,反而是杜江饰演的副队长徐宏。在解救人质的战前准备中,他对队长用战斗力完全不输男兵的女机枪手佟莉去换人质的方案不置可否,之后更是同意并在队长并未点头的情况下实际执行了用女记者换人质的方案,就是考虑到了手头这点火力不容再有折损的因素。

而在几场战斗中,徐宏“风骚”的战场走位也尽可能起到了沟通情况、鼓舞士气、弥补小队兵力不足的作用,大家可以仔细观察或者回忆。相比之下,张译饰演的队长反而在这方面有些薄弱了,更多情况下只是一个优秀的突击队员,闷头带着大家一路杀杀杀杀去也。


作为一名演绎过多位军人形象的成熟演员,张译对蛟龙队长这一角色的把控还有提升空间

最后一战,仅仅是不好看而已?

说到这种全程战斗不息,节奏紧张,毫无尿点的杀杀杀杀,有些朋友比如养鸡这样对电影本身要求高点的,就觉得欠张弛有度,但我觉得依然可行。但还是咱们前面打的那个比方,如果说《战狼2》是“黑色行动”,许多任务可以由着退伍特种兵自由发挥,《红海行动》作为“现代战争”,就不应该这样。本该是有组织有纪律令行禁止的特种部队,却在后来连续地自由发挥起来了……

特种作战,并不是很能打的一群特种兵冲上去一顿乒乒乓乓就好的事情,是需要详尽规划、谨慎考量的军事行动。特种兵作为特种作战的执行者,也要时时刻刻专注于任务本身,一切行动以任务目的为核心。

女记者,作为非战斗人员,从一开始就不该带上——这位女记者作为长时间生存在战乱区域的人,本身具备一定的生存能力,可谓有勇有谋,但是她毕竟不是战斗人员,更不是本来就隶属于海特小队的战斗人员。本来就是奇兵险着,稍微掉个链子就非常非常危险!


这不是说剧情中女记者没有拖后腿,就认为这种带上非战斗人员执行任务可行,这是违反最基本的特种作战原则的!如果有闪失,造成一个国家武装力量宝贵的作战资产损失,是蛟龙小队队长能够承担起的责任吗?

所以最后在机场拦截核材料的剧情,更是河马完全无法接受,乃至产生极大抵触情绪的内容。蛟龙小队在无线电通信员庄宇和机枪手张天德阵亡、医疗兵陆琛和副队长徐宏重伤退出战斗、与后方无法进行有效联络,敌情只能靠政府军不怎么可靠的情报的情况下,剩下四个人竟然站出来要阻止核材料的交易?!


为了夺取核材料“黄饼”,兵力薄弱的蛟龙在最后一战中多次落入险境

凭什么?!为什么?!

你们的任务是撤侨,解救被扣为人质的中国公民,在承受巨大损失但完成任务之后就应该立即撤离。作为一个有担当、负责任的大国,在处理核材料这种敏感的问题上更应该考虑到对象国主权,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权威,而不是一个特战小队指挥员就能贸然决定的。

如果说《危机13小时》里美国中央情报局麾下特种兵在利比亚杀个七进七出,是激于义愤和血勇,目的始终是救援美国公民的话;那么《红海行动》这个桥段,简直有独走之嫌。军队不是一个自由散漫的地方,正是因为限制了自由,才有了极高的效率,而这一点香港导演一直把握不透。


在早就知道仅靠几个特战队员救不了这个国家的时候,蛟龙的“国际主义”行为还需要更多的合理化解释

在剩余特种兵个个挂彩(根据记忆,至少队长本人就在之前的战斗中腿上挨过一发狙击步枪子弹),战斗编制很不完全,完全没有支援,几乎没有情报(只有一张纸),就对拥有包括直升机在内的叛军加恐怖分子开战,这已经是拿人民海军宝贵的作战资产开极大的玩笑!

当然,依靠战士们的勇猛和一连串运气,行动是成功了(比如之前多次出场看似吓人的骷髅卫队并没有发挥啥作用)……但是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后果,这种极端的力量对比下,任务失败的可能性是极高的。特种队在失去与上级联络的同时擅自行动,那么一旦失败,恐怖分子和叛军把核材料的证据进行伪造,栽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特种部队头上,谁来负责?!


依靠缴获的“毒刺”和姗姗来迟的政府军直升机扳回的战斗,毕竟不如鹰击-18陆攻弹的弹如雨下来得痛快

写到这里就该收尾了,虽然已经难免要被很多影迷们认为这是在“黑”。

其实以往说到类似的电影,河马大多是一副“为什么要抠细节,大家看的热热闹闹,开开心心就好”的态度。《红海行动》让帧察众,特别是身为轻武器和战术控的河马有这么多想说的话,反而是因为电影的进步非常大,让人有了更高的期许。

还是那句话,《红海行动》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而这部得到人民海军的大力支持的电影能引起如此热烈的反响,更是一件从哪个角度都值得庆贺的事情。我们希望内地导演也能够在这方面不让香港导演专美于前,创作出更有中国军人味道的佳作,正因为爱之深,才有了责之切。


当海清饰演的记者问张译饰演的特战队长“8打150怎么打的时候”,观影时的我内心深处十分想替他回答:“1950年的垃圾尾岛海战,小小的28吨炮艇‘解放’号以1敌20,击伤旗舰“太和”号护卫舰,打断国民党第三舰队司令齐鸿章手臂;人民海军前辈们能做到的,我们今天一样能做到!”

我们相信,《红海行动》还远不是当代中国战争电影的顶峰。
Jump to: